鼓樓區 - 江蘇省南京市市轄區
鼓樓區 - 江蘇省南京市市轄區 |
中文名稱;鼓樓區 外文名稱;Gulou District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所屬地區;南京市 地理位置;南京市主城中心 面積;54.18 km² 下轄地區;13個街道 政府駐地;南京市鼓樓區山西路124號 電話區號;025 郵政區碼;210003-210037 人口數量;110.96萬(2018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閱江樓、鼓樓公園、幕府山 颐和路公馆区、南京长江大桥等 地區生產總值;1478.37億元(2018年) 行政代碼;320106 |
鼓樓區位於南京市中部,是南京主城八區之一,是國家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和航運物流服務中心,國家東部地區的國際商務、金融、經濟中心,華東地區高端產業和總部企業集聚區,是南京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江蘇省委、省政府機關及江蘇省軍區政治部所在地,江蘇省的政治、文化、行政中心。[1]
鼓樓區建區始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源於民國時期的第六區和第七區,因南京鼓樓位於境內,故名鼓樓區。鼓樓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五六千年前就有許多原始村落存在,瀕臨長江、山巒環繞、湖川相依,山、水、城、林、江渾然一體,有龍蟠虎踞之雄,依山帶水之勝,坐擁南京主城11公里長江黃金岸線。
截至2014年初,鼓樓區擁有南京90%以上省級機關,20多所高校、120多家科研機構、97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5家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2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0萬多名科技人員、57個博士後流動站、52個國家重點學科、1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5個部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6名兩院院士均集聚於此,區域內擁有10萬多名專業科技人員,是中國科技資源最密集的城區。
截至2018年,鼓樓區下轄13個街道、120個社區,總面積54.18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1478.37億元,常住人口110.96萬。
目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鼓樓區東以中央路、中山路為界,與玄武區為鄰;南以漢中路、漢中門大街為界,分別與秦淮區、建鄴區接壤;西至長江及長江夾江,分別與浦口區、建鄴區的江心洲隔水相望;東北與棲霞區相連。面積53.35平方公里。
地貌
鼓樓區北部還有獅子山、幕府山山脈南半部分,還有南京北固山;鼓樓崗、五台山、清涼山、古林公園丘陵將秦淮河沖積平原和金川河沖積平原南北分開。
水文
秦淮河、金川河穿境而流,秦淮河通過三岔河河閘注入長江,萬里長江擦境而過。
氣候
鼓樓區位於中緯度的鼓樓區受海洋氣流影響,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北部面臨長江,長江的內河小氣候也影響着鼓樓區的北部。
歷史沿革
鼓樓區歷史源遠流長,是南京中心市區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五六千年前就有許多處原始村落存在。
春秋戰國時期,鼓樓下關一帶,先屬吳後屬越。自周始,區域全部或部分先後屬金陵邑、江乘縣、相武縣、秣陵縣、建鄴縣、建康縣、琅琊郡、蔣州江寧縣、金陵縣、上元縣、江寧縣。
周顯王三十六年前(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打敗越軍後,在石頭山置金陵邑,此為鼓樓區境第一個行政建置,也是南京城區建置之始。秦始皇嬴政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東巡,途經金陵,改金陵邑為秣陵縣,並增設江乘縣。
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吳侯孫權自京口(今鎮江)移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晉改建業為秣陵、建鄴、建康,南朝均都於此。
隋唐降低建康政治地位,由郡降為州,再降為縣,興廢無常,名稱多變。現區境自五代楊吳天佑十四年(917年)至清末,始終為江寧、上元兩縣管轄。
明初,築南京城牆,區境主體部分圈入內城,其餘部分也在外廓之內。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在龍江置徵稅機構,稱龍江關(今鮮魚巷附近),下關得名始於明朝。
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又在上新河設立上新河關,專征船舶稅;因地處上下游的關係,人們俗稱地處上游的上新河關為上關,地處下游的龍江關為下關。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月,鼓樓建區,南京劃設8個行政區,鼓樓為第六區,始稱南京市第六區,當時所轄範圍,漢口路以南和草場門以西不在現區內。下關建區始於1933年,下關為第七區,始稱南京市第七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7年),偽維新政府時鼓樓區南界始推至漢中路。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偽南京自治委員會置下關為第五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玄武湖一帶劃入鼓樓區境,鼓樓區域範圍擴大。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國民政府恢復南京市政府建置,第五區(下關區)改稱第七區。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6月2日第七區(下關)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成立新五區時,鼓樓區中央路以東及玄武湖全部劃出。
1950年6月15日,南京市區劃調整,第七區(下關)改稱第六區。
1955年8月,第六區更名下關區,以境內清初所改明代"龍江關"而命名"下關"。
1955年9月,下關區設立三汊河、寶善街、二板橋、商埠街、熱河路、車站、四所村、寶塔橋8個街道和三汊河水上辦事處。
1957年9月,下關區寶善街街道更名為中山橋街道,撤銷商埠街街道,下關區轄三汊河、二板橋、中山橋、熱河路、車站、四所村、寶塔橋7個街道。
1958年11月,原燕子磯區的燕子磯鎮、邁皋橋鄉、小市鎮劃歸下關區。
1960年,實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體制時,城區帶郊區,棲霞人民公社的燕子磯鎮、邁皋橋鎮、曉莊農(林)場及下關人民公社的小市鎮劃歸鼓樓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後陸續交還棲霞區或市管。
1961年6月,小市鎮、邁皋橋鄉、燕子磯鎮劃歸鼓樓區。
1967年3月,下關區更名為東方紅區,鼓樓區更名為延安區。1973年11月恢復下關區和鼓樓區名稱至今。
1984年11月,下關區成立興中門街道。
1987年底,下關區8個街道調整合併為熱河南路(三汊河、二板橋街道合併)、中山橋(熱河路街道併入)、車站、建寧路(四所村街道和興中門街道部分合併)、寶塔橋5個街道。
1995年行政區劃調整時,原雨花台區的江東鎮及所屬4個行政村劃歸鼓樓區,將雨花台區江東鎮中保村北半部分和棲霞區的小市鎮、邁皋橋鎮的五塘村歸下關區管轄。1996年1月,下關區撤銷小市鎮,成立小市街道。
1996年,下關區面積31.4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含流動人口)。轄6個街道:熱河南路街道、中山橋街道、車站街道、建寧路街道、寶塔橋街道、小市街道。區政府駐商埠街17號。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下關區(轄6個街道)總人口365433人,其中:中山橋街道42405人、熱河南路街道61877人、車站街道38024人、建寧路街道50369人、寶塔橋街道72761人、小市街道99997人。
2002年10月,市委、市政府對建鄴、白下、鼓樓、雨花台四區行政區劃做部分調整,其中將鼓樓區漢中門大街及其西延至長江以南地區,劃歸建鄴區管轄,將建鄴區莫愁湖街道辦事處漢中門大街以北地區及其建制,劃歸鼓樓區管轄。
2002年3月,下關區撤銷車站街道、中山橋街道,合併設立閱江樓街道;撤銷小市街道,設立小市街道、幕府山街道。調整後,下關區轄6個街道:閱江樓街道、熱河南路街道、幕府山街道、建寧路街道、寶塔橋街道、小市街道,駐地閱江樓街道。
2009年末,下關區總面積28平方千米、總人口30.65萬人。
2010年,下關區總面積30.91平方千米,其中,陸地總面積24.29平方千米,長江水域面積約6.62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14893戶303313人,轄6個街道、56個社區。熱河南路街道陸地面積2.73平方千米,20600戶52962人,12個社區;閱江樓街道陸地面積3.39平方千米,15637戶41920人(不含中山橋7026戶16898人),9個社區;建寧路街道陸地面積2.12平方千米,15506戶42464人,6個社區;寶塔橋街道陸地面積5.90平方千米,25162戶66683人,11個社區;小市街道陸地面積4.11平方千米,20767戶56004人,10個社區;幕府山街道陸地面積6.04平方千米,10195戶26382人,8個社區。
2012年8月,下關區將幕府山街道原張王廟社區的孫家窪路以南劃入小市街道;將幕府山街道原白雲新寓社區的五塘村1號劃入寶塔橋街道;將小市街道河路道社區的汽輪五村(託管)、汽輪七村,安懷新村社區的軍犬隊家屬區、綠苑小區、防化大隊小區、一干所、北崮戎院、安懷村455號小區、軍械彈藥修理所家屬區、總裝試驗場宿舍、六干所、南汽宿舍及安懷東路以北散居劃入幕府山街道。[2]
2013年3月根據國務院、江蘇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的方案,撤銷鼓樓區、下關區,以原兩區所轄區域設立新的鼓樓區。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江蘇南京下轄的11個行政區域一覽 , 網易 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