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黑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黑鸢
Black Kite

See-ming Lee拍摄
图片来自flickr

基本资料

学名     Milvus migrans

目/科/属  鹰形/鹰/鸢

迁徏状态   留鸟

普遍性    稀有

体长/体重  58-69cm/567-940g

别名:黑耳鸢、老鹰、来叶,雌雄同型。虹膜棕褐色。嘴黑色,蜡膜及眼先蓝灰色。脚灰色。

formosanus亚种

  • 成鸟
  1. 全身大致深褐色,眼至眼后扇形黑褐色块。
  2. 背及覆羽有淡色羽缘。腹面棕褐色,有不显著深色及淡色纵纹。
  3. 尾羽浅分叉、呈鱼尾状。
  • 亚成鸟背及覆羽羽缘较淡。腹面淡色纵斑明显,翼上、下覆羽均有淡色羽缘形成翼带。
  • 飞行时,双翼窄长、常弓翼,初级飞羽基部有明显淡色斑块。指叉6枚。尾长,浅分叉。

栖地&习性

无处不在,从半沙漠,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到林地,但避开茂密的森林。

小群在开阔地出现,于空中盘旋,伺机捕食。

适应性强;已广受人类欢迎。以各种动物遗体为食,例如屠宰场的内脏或其他食物。

繁殖

由于范围广,产期变化很大:3月/ 4月-6月在欧亚大陆的温带;在热带非洲。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

鸣声

经常吵闹,会发出“飞哦-"或pee-or"尖锐叫声。

外观相似性

鱼鹰头顶及腹面白,双翼更狭长,尾羽较短、无分叉。

泽𫛭属雌鸟背及腹面羽色均略有差异。飞行时,双翼微扬,初级飞羽基部无白一土卜土大,尾羽无分叉。

分布

亚种和分布

  • M. m. migrans (Boddaert, 1783) – Black Kite – 佛得角岛非洲西北部和S&C Europe E至西南亚(至巴基斯坦W);冬季主要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 M. m. govinda Sykes, 1832 – 东巴基斯坦通过印度斯里兰卡到达中国南部(云南),印度支那和马来半岛。
  • M. m. formosanus Nagamichi Kuroda, 1920 – 台湾海南(S中国)。
  • M. m. affinis Gould, 1838 –苏拉威西,鹿加(布鲁)和小Sundas(E至帝); E[[新几内亚;N澳大利亚S(以E开头)到维多利亚。
  • M. m. lineatus (J. E. Gray, 1831) – Black-eared Kite – 乌拉尔山脉E穿过西伯利亚到达Amurland和日本,S到达印度北部,缅甸北部和中国北部,以及琉球群岛;冬季至伊拉克南部,印度南部和东南亚。
  • M. m. aegyptius (J. F. Gmelin, 1788) – Yellow-billed Kite – 埃及,西南阿拉伯和沿海非洲东部S到肯尼亚
  • M. m. parasitus (Daudin, 1800) – 撒哈拉以南非洲,科摩罗群岛马达加斯加[1]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黑鸢( 学名:Milvus migrans ; 又称 Black Kite ) 在新店广兴河滨公园 ; 1080P/720P HD 播放效果佳!!
Flight of Black Kite (Milvus migrans) by Shirishkumar Patil

参考文献

  1. black-kite,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