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帝内经灵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帝内经灵枢》,简称《内经灵枢》或《灵枢》,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著作。与 《黄帝内经素问》同为 《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现通行本12卷,约9万字。该书在汉张仲景 《伤寒论自序》中称 《九卷》,晋皇甫谧 《甲乙经》称 《针经》,《隋书 ·经籍志》称 《九灵》,唐代王冰始名 《灵枢》。明张介宾 《类经》卷1称: “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此书著作时代较古,根据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有一段文字与现存 《灵枢·经脉篇》文字相似,可以证明 《灵枢》成书年代最早渊源于先秦战国之时。《灵枢》在北宋时期一度散佚,宋哲宗元祐七年 (1092) 朝鲜派使臣来献 《黄帝针经》。后南宋史崧于绍兴二十五年 (1155)将家藏旧本 《灵枢》 9卷,81篇,重为修订,增加音释,改订24卷。后至元代复改为12卷,沿用至今。现存元、明、清多种刊本,近年有影印、铅印本。

本专著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本书亦以黄帝与歧伯、雷公等问答形式写成。第1—9篇论九针形制、输穴、刺禁。第10—18篇论经脉,经别、经水、经筋、骨度、脉度、营卫生会。第19—27篇论四时之气、五邪寒热、癫狂、热、厥等病候。第28—40篇论古代脏腑认识和针刺与经脉。第41—47篇论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之理,以及百病始生于寒暑燥湿风雨、喜怒、饮食、居处等。第48—65篇论水胀、贼风、卫气失常之病以及针刺五禁、五味、五音之于五脏等。第66—77篇论用针之理,持脉之道,针刺之法。第78—81篇再论九针主治和岁露、痈疽等。《灵枢》主要学说,首先亦阐发人与天地相应之观念,认为自然界天地相感,寒暖相移。人之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临诊必须得病所始,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立形定气,而视寿夭。其次,论述九针,即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各不同形,用途不一,进针疾、徐、虚、实,迎、随、补、泻,均有定法。再次,论十二经脉,365络脉,五腧(井、荥、输、经、合)之大要。其中十二经脉所确定的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是中国经络学说之精华。按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学帛书,有《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论经脉为十一脉,循行路线亦与《灵枢》所述不同。可见《灵枢》所述十二经脉是古代研究经络循行之结果,沿至今日,针灸经络学者大体仍然遵照,足见这一学说在当时是有一定的实践依据。又次,该书论述人体骨度、脏腑形态、尺度、重量,亦为中国医书最早所见,“平人绝谷篇”记载的脏腑尺度、重量、经近代学者研究,与实际解剖结果比较,所得数值近似,亦可表明《灵枢》虽产生在2000年前,而其实际科学价值则殊为深远。此外,本书论述的阴阳逆顺、气血形神、临诊注意事项,以及针刺要领、刺禁等均极详尽,亦为针灸学者必读之内容。

本书早期曾传入日本,据日人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记载:大化革新时,大宝元年(701)颁行“大宝令”,医学教育皆分科讲授,其中针科,《黄帝针经》为讲授内容之一。又因该书北宋初期散佚,故宋校正医书局未予校正。后至明马莳著《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9卷,清张志聪著《灵枢经集注》9卷,《灵枢》要义始为更多学者了解。

相关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以“齐全、新颖、系统、科学、稳定”为编纂原则[1],选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500多个学科(包括主要学科及其分支学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学上各主要学派[2]的代表作,文学艺术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著作。

视频

黄帝内经灵枢 相关视频

45 黄帝内经灵枢﹒ 百病始生(一)
25 黄帝内经灵枢﹒ 本神(一)

参考文献

  1. (论文)百科全书的编纂体制与体例,道客巴巴,2015-07-08
  2. 第十讲科学学派_图文,豆丁网,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