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銮鼻灯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
鹅銮鼻灯塔为台湾照射距离最远的灯塔。
是位于台湾屏东县恒春镇垦丁国家公园鹅銮鼻内,为著名历史建筑,灯塔所在地设有鹅銮鼻公园,一度被认为是台湾最南端的标志,后被台湾最南点地标所取代。
台湾八景之一
1881年,位于屏东县鹅銮鼻岬角,塔身为白色铁造圆塔,是台湾本岛最南的灯塔。灯楼面向西南方,背山临海,并构筑成炮垒形式,围墙有射击的枪眼,四周并筑壕沟,使得鹅銮鼻灯塔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武装灯塔。是台湾拥有百余年历史的灯塔。
1962年,重修建成。换上国内光力最强的旋转透镜电灯,使得鹅銮鼻灯塔不仅是国内光程最远的灯塔,还享有“东亚之光”的美誉。为垦丁国家公园观光胜地之一环,其地左濒太平洋,面对巴士海峡,与菲律宾之吕宋岛遥遥相对,波涛帆影,天水一色,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列为台湾八景之一。[1]
沿革
牡丹社事件
1867年(清同治六年),美国商船罗妹号从汕头开往牛庄途中,在暴风中迷失方向,漂至七星岩附近触礁沉没,船长夫妇和船员游泳登岸后,除一中国船员逃至打狗外,其他人均被龟仔角社(社顶)的原住民俘虏杀害,被称为罗发号事件。
另外,1871年时琉球人也在南岬一带遇难,被称为八瑶湾事件,还因此引发1874年日军攻台的牡丹社事件[2] 。美国和日本政府因此皆要求清朝在此处设灯塔。
清朝光绪年间兴建
清廷于1875年于6月18日自打狗出发前往琅峤(今恒春)地区勘察灯塔建地,并支付一百银两向龟仔甪社(今垦丁国家森林游乐区旁社顶部落)原住民购买灯塔预定用地建塔。灯塔于1881年(清光绪7年)动工,1883年(清光绪9年)建成。由于当地是原住民的地盘,因此在兴建前后,官方还派了五百兵力守护。 炮垒式的外观与满布枪眼的围墙,围墙外还有壕沟,而整个塔区建筑屋顶都是“蓄水坪”,雨水沿著水管集流到地面下九座花岗石蓄水池,水源自给自足,这些都是为了防止原住民的侵袭与围困而建造的设施,也因此鹅銮鼻灯塔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武装灯塔。建造费用总数为白银20馀万两。
甲午战争后,1895年(清光绪21年)清军在离台前,恒春知县欧阳萱奉令秘密焚毁南台湾鹅銮鼻灯楼、石墙,以及石路码头。灯塔在9月13日摧毁。
大日本帝国最南端的灯塔
在1898年(日本明治31年)日治时代时灯塔整修完成,是大日本帝国最南端的灯塔。
1904年(明治37年)灯塔架设电话线,是为恒春地区第一部电话。二次大战时灯塔遭盟军空袭毁坏。当时日本人重建的灯塔,白色的塔身在海拔五十五公尺,高出地面十八公尺,周围一百公尺是铁铸圆柱形,内分四层,顶端有二万六千烛光的一等白烛光,可照射二十海浬。
东亚之光
政府于1962年整修后,塔高21.4公尺,塔顶换装新式大型四等旋转透镜电灯,经过大型旋转透镜后,光力为180万-烛光,每十秒一闪,照射距离达27.2-海浬,是目前台湾光力最强的灯塔,被称为“东亚之光”。
鹅銮鼻为台湾南端海角,属于珊瑚礁石灰岩地形,所以地理景观上十分奇特,有怪石、巨礁及洞穴,海景更是一绝,被视为“台湾八景”之一。在1982年成立鹅銮鼻公园,以灯塔为主体,规划出邻近50公顷的风景区。
交通资讯
(交通资讯常有变动,出发前请先向各交通场站确认。)
自行开车
台1线接台26线经指示到达。
大众运输
1.搭高铁至左营站下或搭台铁至高雄站下-转搭垦丁列车(9188路-往鹅銮鼻)至鹅銮鼻站下。[3]
2.搭高铁至左营站下-转搭垦丁快线(9189路-往垦丁)至南保力站下-转搭垦丁街车(橘线-往鹅銮鼻)至鹅銮鼻站下。
参考文献
- ↑ 交通部观光局- 鹅銮鼻灯塔> 屏东县
- ↑ 浅谈牡丹社事件,studwww.nou.edu.tw
- ↑ 交通部航港局- 鹅銮鼻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