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高雄火车站 (历史建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雄车站
图片来自随意窝

高雄车站帝冠式站体是一座位于台湾高雄市历史建筑,地址为三民区建国二路318号,2003年被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指定为历史建筑[1]

帝冠式站体建于日本统治台湾时代末期,于1941年6月22日完工启用,是高雄车站 (包括“高雄驿”) 第三代及迁至现址的第一代站体。站体造型类似“高”字,内部采西式格局挑高设计,外观采日本大寺庙或贵族专用、拥有中国唐代的“唐博风”屋顶,型似皇帝之帽,又被称为帝冠样式建筑。帝冠式站体原为车站的出入口大厅,整体建物似“凸”字形,帝冠式站体为凸出部分,其馀部分包括在后方往铁路方向的售票大厅、铁路餐厅、及站长室。售票大厅和铁路餐厅在2002年帝冠式站体迁移工程时被一并拆除,部分墙壁被切割保存,站长室则在2012年被拆除,不过在地下化高雄车站站体定案的设计中,帝冠式站体预定将移回面对中山路路口的原址,做为地下化站体主要往南的地面出入口继续使用,整体工程预定于2025年完工。

帝冠式站体作为高雄车站的出入口大厅一直到2002年,因高雄市区铁路地下化计画新站体工程需要而必须停用迁移。在迁移工程于2002年8月底完成后,高雄市政府工务局接管并修建为“高雄愿景馆”,馆内叙述著高雄的历史及在多项重大工程完工后期许的蜕变。2011年高雄市政府工务局决定不继续借用帝冠式站体,愿景馆因而关闭。帝冠式站体被闲置到2013年,为了展示铁路地下化设计、计画、和进度,由交通部铁路改建工程局修建为“高雄铁路地下化展示馆”对外开放至今。

历史

高雄车站大厅 (1941年至2002年)

1941年6月22日:高雄驿落成,造型类似“高”字型,内部采西式格局挑高设计,外观采日本大寺庙或贵族专用、拥有中国唐代的“唐博风”屋顶,型似皇帝之帽,又被称为帝冠样式建筑。

  • 纵贯线铁路台南—打狗段于1900年通车后,于今日高雄港车站处设立打狗停车场作为纵贯线端点站。1907年,由打狗另辟“凤山支线”:经三块厝、大港埔至九曲堂,此后陆续延伸至屏东,为今屏东线之前身。
  • 随著铁路客运量与货运量显著增加,车站渐不敷使用,因此配合都市计画,于当时仍属未开发地带、腹地宽广的大港埔兴建新车站;另外也一并将新车站周围的新市区开发纳入考量。新车站于1933年动工兴建,1940年完工,1941年6月22日高雄车站正式启用,同日原高雄车站改称高雄港车站。
  • 新高雄站址距凤山支线时代即有的三块厝驿极近,稍后便在客货运方面完全接替业务,终至废止。

配合纵贯线全线双轨化及铁路电气化而兴建的高雄后站于1971年10月31日完工启用,帝冠式站体作为前站大厅继续使用。

高雄愿景馆 (2003年至2011年)

帝冠式站体决定在铁路地下化中被保留,但后方的售票厅及铁路餐厅则被拆除,仅馀部分外墙保存。为了配合铁路地下化新站体工程,站体需要向东南移动82.6公尺至原长途客运站用地保存,并由高雄市工务局修建为“高雄愿景馆”。移动工程于于2002年3月28日开工,至8月底完工,其中主要包括截断原有地基和移动路线的整地及加固。

高雄愿景馆于2003年正式开馆营运,愿景馆内部有许多陈设,诸如‘风景明信片区’让参观者可以将思念与祝福的话语,转变成为地面的LED跑马灯。‘多功能展示区’利用可活动的轮架,让场地空间大小可以轻易的做变化,除了可以拿来做静态的展示外,还可供电影的放映、大型演讲、甚至舞会的使用。‘多媒体历史回廊区’则是利用脚底下的电视墙、与一旁成列的液晶萤幕,对高雄往日风貌做一系列的回顾。‘都市计划市政展示区’里头则陈列了许多近期市政建设、重大工程的模型。以及‘3D虚拟互动区’,让参观者以虚拟实境的方式飞越高雄港、爱河、光之塔,其他展区还包含旅客留言板、风的祝福广场、保存墙、愿景桥、铁路文化栈道。

高雄铁路地下化展示馆 (2013年至今)

  • 2013年11月2日:铁路改建工程局将旧站房修建为“高雄铁路地下化展示馆”,设置国内首座铁路地下化工程展示馆。

配合高雄市区铁路地下化工程,交通部铁路改建工程局运用旧高雄车站帝冠式站体展示铁路地下化工程介绍,展出包括铁路历史图片、实体铁路文物等珍贵资料,为台湾第一座铁路地下化工程的展示馆,于2013年11月2日正式启用,特此诗人余光中也为本展馆创作诗文,名为“记忆深长”[2]

开馆时间

  • 每周二~日:10:00~18:00
  • 周一休馆

参考文献

  1. 历史建筑-高雄火车站.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15-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1). 
  2. 首座“铁路地下化展示馆”开幕启用 诗人余光中新作发表增添光采. 台湾地方新闻. 201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