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琨
出生 1933年11月4日
国籍 中国上海金山
职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高琨,华裔物理学家,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高锟于1948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获伦敦大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电子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章。

2018年9月23日,高锟病逝于香港,终年84岁。

人物生平

1934年12月5日年出生在上海陆家嘴,住在英租界。父亲是国际法庭的法官,弟弟高珏,

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著名诗人,革命家,南社的重要成员。

入学前,父亲聘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珏读四书五经。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俄文和德文,学校聘请留德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

高锟小时候住在一栋五层楼的房子里,五楼就成了他童年的实验室。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经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尝试自制炸弹。最危险的一次是用白磷粉混合高氯酸钾,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后来他又迷上无线电,很小便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不断成长 1948年全家移居香港。1949年,又移民台湾,他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他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远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1957年,他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1965年,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帝国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1957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正是在 这段时期,高锟教授成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

光线之父

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5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长程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维通讯就会成功。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由于他取得的成果,有超过10亿公里的光缆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宽带互联网,为全球各地的办事处和家居提供数据。

由于他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获得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光纤之父”。

履历

1957~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 

1970到1974年高锟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当时,光纤领域进入前生产阶段。他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 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

1982年,他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则在德国的SEL 研究中心工作。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1986年,他被任命为合作研究主任。他也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

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

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目前,他担任香港高科桥集团有限公司(Transtech Services Group Ltd.)主席兼行政总裁,并致力于开发电信与信息。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


背景介绍

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他父亲是律师,家住在当时的法租界,小学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的。童年的高锟对化学最感兴趣,他曾经自己制造过灭火筒、焰火?烟花 和晒相纸。最危险的一次是自制炸弹?后来?他又迷上了无线电,小小年纪就曾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1948年,他们举家迁往香港。高锟先是入读圣约瑟书院,后来曾考入香港大学。但当时的高锟已立志攻读电机工程,而港大没有这个专业,于是他辗转就读了伦敦大学。毕业后,他加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 任工程师,因表现出色被聘为研究实验室的研究员,同时攻读伦敦大学的博士学位,1967年毕业。

展露锋芒

1966年,高锟提出了用玻璃代替铜线的大胆设想: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质,使用光来传送信号。他当时的出发点是想改善传统的通讯系统,使它传输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对这个设想,许多人都认为匪夷所思,甚至认为高锟神经有问题。但高锟经过理论研究,充分论证了光导纤维的可行性。不过,他为寻找那种“没有杂质的玻璃”也费尽周折。为此,他去了许多玻璃工厂,到过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及日本德国,跟人们讨论玻璃的制法。那段时间,他遭受到许多人的嘲笑,说世界上并不存在没有杂质的玻璃。但高锟的信心并没有丝毫的动摇。他说: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固执,都要觉得自己是对的,否则不会成功。

后来,他发明了石英玻璃,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导纤维,使科学界大为震惊。

高锟的发明使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迅猛发展,这是他始料不及的。他因此获得了巨大的世界性声誉,被冠以“光纤之父”的称号。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在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的仪式上说:“你的发明改变了世界通讯模式,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把光与玻璃结合后,影像传送、电话和电脑有了极大的发展……”高锟此后几乎每年都获得国际性大奖,但由于专利权是属于雇用他的英国公司的,他并没有从中得到很多的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高辊 ,以一种近乎老庄哲学的态度说:“我的发明确有成就,是我的运气,我应该心满意足了。”

高昆离开英国后,1987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1996年退休。他在地球兜了一个圈之后,在香港回归祖国那年回来了,随及,他成立了一个高科技顾问公司,担任香港电讯等多家公司的顾问。目前他有五个职务,其中一个是创新科技委员会成员,专门为香港特区政府如何发展高科技出谋献策。他说:“香港给了我机会,我要尽力报答她。”

人物访谈录

高锟认为,香港虽然很细小,但却是一个好地方,只要每个人多做一点,把眼光扩阔一点,他相信香港可以变得很大,影响全世界。

对于将来的人类生活,他说,加快彼此讯息传递的信息科技、解释生命奥秘的生物科技,以及促进新物料性能产生的纳米科技,将令人类生活起巨大的翻天变化。不过,他却提出忠告:「千万不要盲目相信专家,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譬如我说,光纤在一千年之后还会被应用,大家便不应该随便相信我,要有自己的看法和信念。」

他以自己当年提出利用高纯度的玻璃来传送讯息为例,他说,当时人人都觉得「痴人说梦」,如果当日他真的因此而放弃研究,离开实验室的话,今天恐怕不会有光纤技术了。所以,他又以此经验勉励时下的年轻人,凡事都不可尽信专家意见,也不要轻言放弃,应该独立思考,综观不同的角度。

「年轻人总有自己的理想,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清楚了解自己在干什么?同时,为什么你认为和相信这是『可为』的?」

研究成果

高锟成功利用光纤加快传讯速度,减省资源,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伟大发明足可惠及全球。但他却谦虚地说:「我不敢说自己的发明有几伟大,只可以讲,光纤对资讯传送,确实是在通讯领域中起了一次重要革命。」

事实上,他亦从没夺取过光纤技术的专利权,光纤并没有为他带来巨大的财富,什么香港首富、全球首富,于他而言,全无意义。「我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技术成果。」

三岁定八十 1933年生于上海一个富裕家庭的高锟,1949年来港就读于圣约瑟书院,中学未毕业,已给父亲送往英国留学,先后取得伦敦大学理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高锟回想小时候,已经非常爱玩「科学游戏」。「我试过自制炸药,然后将炸药藏在泥里,再搓成一个个小汤圆般的『武器』,掷在地上,作弄路过的猫猫狗狗……」他形容「发明」的过程很开心,「作品」类型也五花八门,由灭火器、烟花、相纸到无线电等等,都是他的「科技创意」。

1960年,高锟跟一般年轻人一样,毕业后在英国国际电话电讯公司总研究所,找得一份技术研究员的工作。然而,他却勇于创新,而且拥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决心。

高锟当时已提出「光通讯」理论,尽管几乎所有人都对他不屑一顾,但他对自己的理论充满信心,因为以玻璃进行「光通讯」,传输量能够比传统技术高出一万倍。于是,他努力地到欧洲各地「推销」自己的理论,寻求研究经费。1966年,他终于发表运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光波传送媒介的「光通讯」基础理论,引起世界关注。到了1981年,根据此理论建成的首个光纤系统终于面世,直到今天,光纤系统已被广泛应用,并造就了互联网热潮的兴起。

「在科研路上,要发掘自己的兴趣,努力钻研;在过程中,要锐意创新的态度,锲而不舍。」

1970年,高锟应邀来港,为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电子工程学系。虽然只是短短4年,但得以让他看到第一届电子系学生毕业,已教他非常安慰。至于他出任中大校长,则是1987年的事。

重新开始

如今,高锟已经从实验室走了出来,他说了不只一次:

「我今年72岁了,当决定退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开始另外一种生活,享受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生。」也因此,他亦谦虚地说了多次:「我已经离开研究工作很久了,有关科技发展,我实在不便再说什么了!」

到今天为止,这位对人类有着重大贡献的华人科学家,已获得20多个国际奖项,5个月前,高锟便与美国联邦储备局局长格林斯潘,一同获耶鲁大学颁发荣誉博士,这已是他的第9个由世界著名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

现在,他天天打网球,在网球场上,与几个老朋友切磋球技还是其次,最重要是保持健康的体魄。事实上,他的生活依然充实。「我现在还是很忙,每天的时间表,都有不同的活动,但与从前不同的是,现在我可以『选择』,完全自由。」

除此之外,他还喜欢造陶瓷,用一双手和一团团泥巴,做出不同形态的杯杯碟碟与花瓶。「20多年前,我跟着太太一起造,不知不觉,兴趣便来了。由科学到艺术,是繁忙工作的一个偷闲加油站,特别是造陶瓷的时候,人要静静地安坐下来,片刻的平静,可以纾缓压力,让『科学』的思想转变一下,也是一种娱乐。」这些年来,他便曾经多次举行陶瓷义卖展览,以另一种形式回馈社会。

最近,高锟花了差不多10年时间完成的英文自传,终于翻译成中文版本《潮平岸阔——高锟自述》出版了,问他为有此兴致执笔写自传,但没料到他说「不知道」,在追问下,他才靦腆地说:「我想把生命中美好和快乐的一面记下。」

也许,正如他所说:「在地球上走了一圈后,我不知道余下还有多少日子,只希望可以在世上留下足印,永久长存!」

人物爱好

高锟的最大爱好是打网球和做陶瓷。他认为搞科研的人,往往既辛苦,又寂寞。当一个人静静地抚弄泥瓶,享受泥坯在手中变动着形状,按自己的审美眼光逐步走向完善、走向美,那是“很有治疗作用”的一种享受。

获奖荣誉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

,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