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鑼鼓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高安鑼鼓戲 |
項目名稱;高安鑼鼓戲 主題詞;傳統戲劇,鑼鼓戲,高安市 認證級別;省級 項目分類;傳統戲劇 國家;中國 起源時間;清康熙年間 認證時間;2013年 認證批次;第四批 申報地區;中國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 |
高安鑼鼓戲是高安古老的地方戲劇種之一,因演唱時不用管弦樂器伴奏,僅用鑼鼓擊節而得名。[1]
簡介
該劇種萌發於清康熙年間,由民間茶歌和燈彩衍變而來,吸收了大量高安瑞河戲的藝術精華,因其唱腔深厚悠揚,表演灑脫粗獷,語言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厚而深受群眾喜愛,在歷史的舞台上風靡了三百多年。高安鑼鼓戲的表演灑脫粗獷,富於生活情趣和田園風味。
歷史淵源
高安鑼鼓戲萌發於清康熙年間,只在玩燈和採茶時演唱。每逢元宵佳節,瑞州府所屬各縣的燈彩熱鬧異常,而燈彩中尤以茶燈為突出。後又從民間燈彩發展到歌舞演唱,並受早期贛南採茶戲的影響,以表演《開茶園》這類燈彩小戲,逐步形成由一旦主演說唱形式的表演唱。
乾隆年間,又出現了由一旦一丑演出的對子戲,如《小賣花》、《下南京》、《補碗》、《游湖》等。在對子戲的基礎上逐漸又萌發出一種生、旦、丑三個演員和三個場面(操打擊樂)的三角班,專演小戲,屬業餘班社,只在春節期間和秋收後才組辦演出。故藝人中常流傳着兩句話:"唱戲唱到蒔田邊,丟下鑼槌忙作田"。這是當時業餘班社活動的真實寫照。
嘉慶時期,鑼鼓戲由三角班發展為半班,藝人有很多由業餘演唱轉為專業班社。如嘉慶年間廖駒龍《牧園詩鈔》"錦江新正竹枝詞"寫道:"市上新來三角班,家家唱到即予緩,彩燈童戲才搬罷,又抱竽笙出近關"。因奉新是鑼鼓戲的演出基地,每年春節及秋收後,許多鑼鼓班都進入奉新各地演出,鑼鼓戲因受瑞河戲及其它劇種影響,演唱劇目也從小戲發展為演整本戲和袍帶戲。劇目來源除部分小戲自編之外,許多劇目都是從別的劇種移植改編而來。如《天官賜福》、《二度梅》、《碧玉簪》、《綿羊記》、《馬前覆水》、《蘆林會》、《彩樓記》等就是從瑞河戲移植而來;《四美圖》、《五美圖》、《六美圖》、《九美圖》、《十美圖》則由高安道情改編;而《蔡鳴風辭店》、《白扇記》、《喻家戲》等是從黃梅戲移植過來。唱腔也在原來民歌小調的基礎上逐漸向板腔體發展,以後又吸收了瑞河戲部分高腔而結合演唱。
光緒至民初,鑼鼓戲進入鼎盛時期。據統計,這時期名班社21個,名藝人輩出,如號稱"三件長褂子"的名小生有"紡綢長褂子"何根、何焱、劉全太。
演出地域很廣,主要是高安、奉新、上高、宜豐、豐城、清江、新建等縣,後擴展到宜春、新余、萬載、南昌、樂平、波陽、武寧、修水、德興等地。
隨着專業班社的增多,同行間競爭也很激烈,迫使藝人們從藝術上尋找各自的優勢,以求立足生根,於是鑼鼓戲很快形成兩大流派。錦河南岸以黃庭貴為代表稱南路,錦河北岸以喻德興為代表稱北路。南路的藝術特點在聲腔上講究字正腔純,表演含蓄細膩,文靜典雅,舉手投足要求規範。北路的藝術特點則講究唱功高亢激越,節奏明快,尤其是簡板要有起落,一氣呵成,表演豪放利索,身段瀟灑靈活,氣氛熱烈火爆。
基本內容
高安鑼鼓戲的早期劇目多在民間傳唱,如《鋤豆草》、《掃苦珠》、《鋤煙草》、《鋤棉花草》、《翻薯藤》、《掃樟子》、《撿枯柴》、《戒賭》、《曬花生》、《打戒箍》、《撿豆子》、《栽禾》、《拔草》、《割禾》、《扮妝》等。後期出版發行的劇目有《南瓜記》、《借米記》、《烏江渡》、《乾隆游蘇州》、《飄帶記》、《耳環記》、《割肝記》、《破鏡記》、《毛朋記》、《蕎麥記》、《浮石記》、《破肚記》、《修仙記》、《仙桃記》、《三寶記》、《絲帶記》、《包頭記》等。
基本特徵
高安鑼鼓戲的表演灑脫粗獷,富於生活情趣和田園風味。早期鑼鼓戲班社多屬於業餘性質,只在秋收以後和春節間組班演出,"唱戲唱到蒔田邊,丟掉鑼槌忙作田",就是當時業餘班社一邊種田一邊唱戲的真實寫照。鑼鼓戲的部分劇目中還夾伴特技表演,如吐火、玩蛇、耍傘等,以求活躍氣氛,引人入勝。聲腔音樂包括燈歌小調、本調、高腔等,有着濃厚的本土氣息。小調除部分曲調從民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之外,其它則從外地劇種吸收而來,且都以戲名為調名。本調又稱彩調、是鑼鼓戲的主要聲腔。它源於[鋤棉花草調],是戲曲小調的進一步發展。高腔源於瑞河大班,用以表現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神鬼妖怪之類的典型形像。
主要價值
高安鑼鼓戲這一古老劇種對贛中和贛西北地方劇種發展的探索,對贛中和贛西北風俗民情的研究,對活躍當地群眾文化生活,促進和諧社會構建,以及激活山鄉旅遊事業,服務地方經濟建設,都具有一定的價值。
瀕危狀況
民國以來,由於國民黨反動統治者散布"好男子莫看《三國志》,好女子莫看採茶戲"的謬論而遭禁演,鑼鼓戲日漸衰落。直到文化大革命,鑼鼓戲被當作"四舊"禁演了,鑼鼓戲從此銷聲匿跡。新中國成立後,新發展的鑼鼓戲班子也中道沒落,高安鑼鼓戲長期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況,只有幾個業餘鑼鼓戲班在高安民間頑強地生存,急需搶救保護。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香消玉殞的高安鑼鼓戲,還能再聽一次嗎? , 搜狐 2018-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