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铃薯病毒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
原圖鏈接

由病毒侵染引致马铃薯植株矮化、卷叶和花叶等症状的一类系统性侵染病害。是造成种薯退化、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国际上已报道有20种以上的病毒能侵染马铃薯,国内主要流行病毒经鉴定与国际上一致,在主要栽培品种上均有相当高的发病率,并普遍存在着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各种病毒均能通过块茎传给下一代。根据症状表现分为马铃薯卷叶病和马铃薯花叶病两大类。

马铃薯卷叶病 是引起马铃薯种薯退化的主要病害,也是最早发现的马铃薯病毒病。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马铃薯病毒病

外文名: Potato Viral Diseases

病 原: 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Y病毒等

为害作物: 马铃薯

危害部位: 叶片、块茎、茎等

马铃薯病毒病
原圖鏈接

病原特征

马铃薯病毒病由多种病毒侵染引起,国际上已报道20多种病毒能侵染马铃薯。经鉴定在中国流行的主要病毒与国际上一致,在主要栽培品种上均有相当高的发病率,并普遍存在着病毒复合侵染现象。在中国,马铃薯病毒病的毒原种类有以下几种: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简称PVX)、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简称PVY)、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foll Rolero virs,简称PLRV)、马铃薯潜隐花叶病毒(Potato S Carla virus,简称PVS)、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 ,简称PVM)、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简称PVA)、马铃薯奥古巴花叶病毒(Potato Aucuba Mosaic Potex virus,简称PAMV)等。马铃薯黄矮病毒(Potato Yellow Dwarf Nucleorhobdo virus,简称PYDV)为中国对外检疫对象。

马铃薯普通花叶病:马铃薯X病毒,为单链RNA,病毒粒体线状,515纳米×12纳米,在叶片细胞内,可以形成大型不定形内含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钝化温度68-74℃,稀释限点10-5-10-6,体外存活期为几周至数月,接触摩擦传毒。储藏期间通过幼芽接触也可传毒,还可以借助马铃薯癌肿病的游动孢子传播,但后者在生产中并不重要;种传也是马铃薯X病毒传播的一种方式。尚未发现传毒昆虫介体。根据是否含基因Nx、Nb马铃薯品种的反应,可将马铃薯X病毒分为4个株系。马铃薯X病毒的寄主植物很广,除马铃薯外,还可侵染番茄、辣椒、茄子、曼陀罗龙葵等。并能与一些病毒复合侵染某些作物,造成严重为害。

马铃薯重花叶病:马铃薯Y病毒,为单链RNA,病毒粒体线状,795纳米×12纳米,钝化温度50-65℃,稀释限点为10-4-10-5,在室温下存活两周。病叶经快速干燥后保存在干燥条件下,病毒可存活几个月到1年。已知至少有3个株系:YC株系在田间并不广泛,蚜虫不能传;YO株系为普通株系;YN(YR)株系为烟草坏死株系。马铃薯Y病毒还可以侵染番茄、烟草、酸浆矮牵牛、龙葵等,可隐存于芜菁、甘蓝、红苜蓿豌豆等植物上。

马铃薯皱缩花叶病:由马铃薯X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复合侵染。在中国发生的马铃薯退化,主要是由马铃薯X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复合侵染引起。

马铃薯卷叶病:马铃薯卷叶病毒,为单链RNA,无包膜,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4纳米,钝化温度70-80℃,稀释限点10-5,体外存活期3-5天。马铃薯卷叶病毒已鉴定有几个株系,但它们在马铃薯和其他寄主上症状类型相同,只是严重程度不同。寄主植物有马铃薯、番茄千日红等多种植物。

马铃薯纺锤块茎病: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只有核酸,无衣壳蛋白,有病原性的RNA,呈环状,含有357-361碱基对,分子质量为1.27×105u,其钝化温度为70-80℃,在酚处理液中为90-100℃,稀释限点为10-2-10-3,体外存活期3-5天。 该病毒还可侵染苋科、石竹科、菊科、旋花科、无患子科、玄参科和缬草属等植物。

分布为害

世界性分布,在中国广泛发生,尤其是东北、西北等北方地区,产量损失一般为30%~40%,严重时可达80%~90%。初次症状(植株当年在田间受侵染产生的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幼叶直立向上,轻微卷叶和褪色,某些品种叶片边缘发红; 生长后期受侵染可无症状但病毒能进入薯块; 二次症状(由病薯长成植株产生的症状)严重,植株明显矮化,僵直,下部叶片纵向上卷,上部叶片退色发黄,由于碳水化合物积累,加厚干硬成革质、易破碎,有的叶片边缘发红或严重坏死; 维管束变色,薯块变小,病薯切面可见网状坏死。[1]

为害症状

不同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在不同品种上可引起不同症状。

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植株感病后,生长正常,叶片平展,但叶脉间轻花叶,表现为叶肉色泽深浅不一。叶片易见黄绿相间的轻花叶。在某些品种上,高温和低温下都可隐症,受害的块茎不表现症状。

马铃薯重花叶病:发病初期,顶部叶片产生斑驳花叶或枯斑,以后叶片两面都可形成明显的黑色坏死斑,并可由叶脉坏死蔓延到叶柄、主茎,形成褐色条斑,使叶片坏死干枯,植株萎蔫。不同品种反应不同,如植株矮小,节间缩短,叶片呈普通花叶状,叶、茎变脆。带毒种薯长出的植株可严重矮化皱缩或出现条纹花叶状,也可隐症。病株薯块变小。

马铃薯皱缩花叶病:病株矮化,叶片小而严重皱缩,花叶症严重。表现明显深浅不均的绿色花叶,叶尖向下弯曲,叶脉和叶柄及茎上有黑褐色坏死斑,病组织变脆。为害严重时,全株发生坏死性叶斑,叶片严重皱缩,自下而上枯死,顶部叶片可见斑驳。病株的薯块较小,亦可有坏死斑。

马铃薯卷叶病:典型的症状是叶缘向上弯曲,病重时成圆筒状。初期表现在植株顶部的幼嫩叶片上,先是褪绿,继而沿中脉向上卷曲,扩展到老叶。叶片小,厚而脆,叶脉硬,叶色淡,叶背面可呈红色或紫红色。病株不同程度的矮化,因韧皮部被破坏,在茎的横切面可见黑点,茎基部和节部更为明显。块茎组织表现导管区的网状坏死斑纹。

马铃薯纺锤块茎病:受害植株分枝少而直立,叶片上举,小而脆,常卷曲。靠近茎部,节间缩短,现蕾时明显看出植株生长迟缓,叶色浅,有时发黄,重病株矮化。块茎变小、变长,两端渐尖呈纺锤形。芽眼数增多而突出,周围呈褐色,表皮光滑。

病因

病原物为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rollvirus,PLRV),属大麦黄矮病毒组(Luteoviruses)成员。病毒粒子球形,直径23~25纳米,致死温度为70~80℃,稀释终点10-3,在蚜虫抽提物中体外保毒期在2℃时为3~5天,25℃时为12~24小时,感染局限于韧皮部。接种三周后病毒浓度上升,四周达高峰期。提纯病毒A260/280为1.78,E值为8.6。汁液磨擦不能传毒,10种以上蚜虫可以传播病毒,以桃蚜为最有效的介体,是唯一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的马铃薯病毒。饲毒期和接毒期均为1~3天,可终身带毒但不传给子代。寄主范围窄,主要为茄科植物,没有局部斑寄主; 常用鉴定寄主和繁殖寄主为洋酸浆(Phvsalisflovidana)和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病毒株系划分没有明确的鉴定方法,各分离物在血清学、理化特性或介体传播能力等方面均无差别,但可根据在洋酸浆上的症状而加以区分。

流行规律

病毒病的发生与温度、传毒昆虫、品种关系密切,马铃薯被病毒侵染后,发病轻重取决于温度条件。高温条件下马铃薯病毒增殖快。低温对病毒有抑制作用,植株体内虽然带有病毒,但表现症状较轻或呈隐症现象。马铃薯生长期间蚜虫发生重,病毒病发生也重,马铃薯Y病毒和马铃薯卷叶病毒在有蚜虫存在的条件下,一年可增加发病率数十倍。气温低、湿度大或多风多雨的地区对蚜虫繁殖不利,发病轻。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或半山区,由于夜间温度低、湿度大,不利于蚜虫生长繁殖,发病轻。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的发生和繁殖,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克新一号对马铃薯Y病毒有抵抗力,不论病毒的致病力及环境条件如何,都不表现皱缩花叶症状;而红纹白白头翁等品种卷叶病重。

防治方法

1、消毒性种薯

栽种马铃薯前,务必严苛地依照规定开展马铃薯種子的挑选和检验,防止含有病毒的马铃薯種子出現在这其中,只能完全的清理病原菌,才可以防止病毒病对马铃薯主茎生长发育所造成的危害。

2、种植管理方法

高畦凹沟,秘方上肥,推行浅灌,立即培*和拔掉病株,打药治蚜,消除野草等对策缓减病发。应该是挑选周边沒有污染物、地形高燥平整、*质富饶、土壤有机质丰富多彩、提灌优良的地快做为生产制造商业用地。

3、种植方式

一季作地域推行夏播,使块茎在湿冷时节产生,提高对病毒的抵抗能力,二季作地域春天用成熟种类,地膜覆盖种植,早播早收,秋天适度晚播早收,缓减病发。

4、蚜虫防治

马铃薯病毒病关键以蚜虫、飞虱散播主导,在蚜虫、飞虱迁飞前能用25%噻嗪酮水分散化粒剂或5%啶虫脒乳油立即防治可接到显著效果

5、药剂防治

马铃薯病毒病的药剂防治,1亩能用2%宁南霉素粉剂20ml、或5%氨基寡糖素粉剂10ml、或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30kg开展喷雾器防治,病发比较严重的田园间距5-七天后再开展喷雾器防治一次,之上药剂应该是更替应用。[2]


相关视频

种好马铃薯 脱毒不可少

土豆病毒病防治 -- 爱华免费植保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