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馬思義 | |
---|---|
出生 |
1914年 寧夏西吉人 |
逝世 | 1967 |
國籍 | 中國 |
馬思義 (1914-1967),寧夏西吉人。少年時放羊、干農活。1936年被抓壯丁,到寧夏馬鴻賓部當兵,擔任過班長,於1939年1月逃跑回家參加西海固回民起義。1939年6月,第二次起義失敗後,他帶領部分起義軍衝破包圍,轉入地下鬥爭。1941年4月,在第三次暴動中成為起義軍主要領導人。第三次暴動失敗,馬思義毅然帶領餘部投奔陝甘寧邊區,後被編為"回民騎兵團"。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寧夏軍區副司令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等職務。[1]
回民起義
1939年1月,馬思義得知家鄉起義了,便逃出國民黨軍隊,回鄉參加起義。第一次起義失敗,當地回民又於1939年農曆四月初八發動了第二次武裝起義。馬思義的父親馬喜春任旅長,馬思義任起義軍領導人馬國瑞司令部的警衛排長。在涇源縣白面河戰鬥中,馬國瑞、馬喜春等領導人英勇犧牲,馬思義帶傷指揮起義軍乘天黑分散突圍。[2]
突圍出來的起義軍只剩下1000多人,嚴酷的戰爭,使許多人悲觀失望,只有以馬思義為首的少數戰士堅決不放下武器,誓死戰鬥到底。起義軍何去何從,始終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最後自行解散。
1940年底,馬思義等人開始秘密聯絡,準備發動起義。他們利用打零工、做買賣作掩護,走村串戶發動群眾;消滅地主惡霸、自衛隊長,兩個月內,馬思義和另外兩股人馬共懲除土豪惡霸34名,襲擊和解除了一批地主武裝和國民黨零星部隊。
1941年4月8日,國民黨四十二軍的兩個營及地方保安隊清剿起義者,他們來到馬思義經常活動的上白崖子村,將群眾集中起來,架起機槍準備殺害。這時,正在白崖子商議起義事宜的馬思義等立即兵分3路包抄衝下山去。敵人見勢紛紛逃竄,起義軍乘勝追擊。海固回民第三次起義爆發。
起義軍隊伍迅速擴大到六七千人,編為1個團,下設24個營,馬思義被推選為團長,馬智寬任團部副官。起義軍為了擺脫正在逼進的國民黨軍隊,開始向張家川進軍。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回漢青年積極參加,隊伍迅速擴大到2萬餘人。4月21日,起義軍進到大麻子山,國民黨胡宗南部191師和42軍尾追而來。起義軍7千餘人埋伏于山腰梯田埂堰之後,另有一萬餘人埋伏于山顛,其餘部隊都埋伏於通往馬鹿鎮和張棉驛的兩條交通要道上,以阻擊敵軍的增援部隊。約上午11時許,機械化裝備的國民黨42軍黃初飛團先行趕到了大麻子山下,當黃部行進到距埋伏的起義軍約5米處,馬思義連發3槍,7千餘名戰士一躍而起,刀光閃閃,塵土飛揚。接着,山上的萬餘人及側翼伏兵乘勢掩殺,使隨後趕到的國民黨191師的兩個團還未全部投入戰鬥,就被衝散了。
國民黨軍在大麻子山的失敗,使國民黨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很惱火,遂調集預備7師、97師、81軍以及42軍和191師餘部一齊向起義軍壓來,妄圖圍剿起義軍。5月上旬,起義軍在西吉縣陳家大坪的土窩子召開營以上指揮員會議,討論今後的行動方案。馬思義提出投奔邊區紅軍的建議。當時,這一決定只有營團幹部知曉,未向下級官兵傳達。
1941年5月12日,馬思義領導的起義軍繼續北上,部隊行到石蛤蟆,與國民黨兩個正規師及地方保安自衛隊數萬人相遇,敵軍搶占了有利地形,將起義軍包圍,用幾十挺機槍和迫擊炮向起義軍瘋狂射擊,起義軍死傷慘重。幸好第3天上午下了一場暴雨,起義軍乘機殺開一條血路,繼續北上。石蛤蟆一戰起義軍元氣大傷,隊伍由原來的兩萬多減少到五六千人。
5月下旬,起義軍到達石縣子,馬思義向部隊公開宣布了起義軍將投奔邊區的決定。當時,有一部分人離開了部隊,剩下的起義軍繼續向邊區進發。途中,馬國璘又帶領2千多人離開部隊。
馬思義所率領的隊伍幾經分裂,只剩下200多人,他們進邊區投奔紅軍的信念堅定不移。
參加革命
1941年6月10日(農曆五月十六日)起義軍到達邊區的廟兒掌,馬思義派副官馬智寬等人前去聯絡,共產黨慶陽地區保安大隊接待了他們。之後,馬思義受到了邊區司令員肖勁光、三八五旅旅長隴東司令員王維舟的接見,並贈給起義軍一面錦旗,上書"浩氣長存"四字。
1941年7月下旬的一天,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了馬思義。會談中毛澤東說:"回族人民在中國曆次革命運動中,都起過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太平天國時期。不過,回族人民革命了200多年都失敗了。今後共產黨一定要幫助回族人民得到解放。"接着毛澤東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並對回民抗日騎兵團的工作方針作了指示:"我們黨實行全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堅決反對民族間的歧視和壓迫,主張各民族間的友好團結,共同抗日。我們歡迎你們率領暴動群眾來邊區。我們邊區是有飯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窯洞大家住,有日(本侵略軍)大家抗。"
同年8月,黨中央批准回民起義軍改編為"陝甘寧邊區聯防司令部回民抗日騎兵團",並任命馬思義為團長,楊靜仁任政治委員。1942年6月,馬思義被安排到延安中央民族學院學習,10個月後轉入抗日軍政大學繼續深造。1945年12月畢業,仍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隴東軍分區回民騎兵團團長。通過兩次學習,馬思義的軍事、政治和文化素質都有很大提高。
1946年3月,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月,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中原突圍,向陝甘寧邊區進發,回民騎兵團奉命前往迎接,隨同海固工委組成武裝工作隊第一大隊,馬思義任隊長,與第二大隊一起從邊區出發,沿途幾次擊潰當地民團和自衛隊,又在涇源老龍潭與國民黨軍3個旅激戰一整天衝出重圍,途經8個縣,順利完成任務奉命返回。後任八路軍獨立團回民支隊支隊長,八路軍直屬留守兵團回民抗日騎兵團團長,改稱"甘肅省軍區回民騎兵團",1953年8月以團部為基礎組建西海固軍分區,建制撤消。
建國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甘肅省軍區西海固軍分區司令員,中共西海固地委書記處書記、副書記,西海固專署副專員,寧夏省軍區副司令員,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屆政協副主席。1960年因不滿西海固人民困苦,在寧夏"反地方民族主義"運動中受迫害,被扣上地方民族主義分子的帽子而被剝奪了軍權,削職為民。
1967年8月13日為了為自己鳴冤,在"文革"兩派群眾武鬥中參加了指揮部組織,終於在這場無為的鬥爭中,慘死在吳忠儀表廠的樓上,終年僅53歲。
中共寧夏自治區黨委於1973年5月和1980年1月兩次對馬思義問題進行複查,對在"反地方民族主義運動"中受到的處分給予徹底平反。
參考資料
- ↑ 馬思義 ,名人簡歷
- ↑ 海固回民暴動的革命領路人:馬思義 , 名人故事 2017-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