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韵府群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韵府群玉
圖片來自7788网图片

韵府群玉》是我国现存的一部韵书,由阴幼遇(时夫)在他的父亲阴应梦(公元1224年—公元1314年)的指导下编成的,由幼遇之兄幼达作注。

清朝康熙年间张廷玉等人奉旨修撰音韵巨著《佩文韵府》时,将《韵府群玉》全部录入。乾隆年间修编《四库全书》时,《韵府群玉》又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还说“然而元代押韵之书,今皆不传,传者以此书为最古。世所通行之韵,亦即从此书录出”。[1]

背景介绍

辞源》“阴韵”条记云:“宋淳佑间平水人刘渊增修《礼部韵略》,归并同用各韵为一百七部;元初阴时夫撰《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六部。元以来诗韵多沿用之,通称为平水韵,也称阴韵。”如此看来,阴时夫的《韵府群玉》在中国音韵学史上是很有地位的著作。

但为什么现在却很少有人提到它?这是由于清康熙年间张廷玉等人奉旨修撰了《佩文韵府》,而《佩文韵府》却是以阴时夫的《韵府群玉》和凌稚隆的《五车韵瑞》为蓝本增补而成的。《佩文》一行世,《群玉》《五车》便被并吞了。

性质

韵府群玉》是部韵书,也是一部类书。之所以说是韵书,是因为它是是研究音韵之书。音韵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古音、今音、等韵及现代音。以前音韵学者称隋唐以来的语音为今音。此种研究著作历代甚多,《韵府群玉》是其中的一种。之所以说是类书,是因为它捃摭群书,以类相从,便以检阅之书。类书有以字或以韵分类的两种,《韵府群玉》是以韵分的。

体例

全书共二十卷,分韵为一百零六部,按词语最下一字归韵。例如“鹤顶红”一词,最下一字是“红”,便按“红”字归韵,归入“一东”。首列单字,再将具有同一韵字的词语按字数顺序排列。例如“东”,首列单字“东”,下面便是“道东”、“易东”、“乃东”等双音词,又下是“斗柄东”、“马首东”、“水必东”等三字词语,又下是“瀼西瀼东”、“有文者东”、“住西住东”等四字词语。最多到四字词语。

单字下注明音训,如“东”字,先注音:“德弘切。”然后训(即解释词义):《说文》,动也。从日在木中……同音者各以类收,首字增以音切。碰上圆圈符号,便是另一音了。如四支韵中,“支(分支、探支、析支……)枝(标枝、孙枝、南枝……)卮(王卮、漏卮……)肢、搘、氏○移(风移、山移……)酏……为……”词语备载出典。如“天东”,下载出处:“鼓角漏天东〔杜〕。”“秀句满天东〔荆公〕。”排列,以经史子集为序;选材,经史子集无不涉及。缺点在于引书不列篇名,引诗不标题目,不便于查对原书。

内容

韵府群玉》的内容包括音切、散事(新增许氏说文、徐氏音义)、事韵、活套、卦名、书篇、诗篇、年号、岁名、地理(附州郡名、地名)、人名(附字与号、帝王名号、国君名号、夷名、妓名)、姓氏、草木(附花名、木名、草名、药名、果名)、禽兽(禽名、兽名)、鳞介、昆虫、曲名、乐名(附律名)等项。

这项工作是由阴幼达做的。幼达在他自己写的序言里举例性的指出了旧时代读书人在读音和理解意义上常易发生的一些错误或疑难:“若‘龙断’本如字,而或切为‘丁贯’;‘夏屋’本‘食俎’,而或用为‘巨室’;‘舂牍’、‘舂雅’、‘棜禁’、‘醷滥’、‘脾析’、‘冻梨’之类,皆载诸经,而初学讲明或未到,至有读‘鹳衔三鳣’之‘缠’为毡,‘萧何主进’之‘进’为‘赆’,‘挏马’则谓‘桐马’,‘欸乃’则谓‘袄蔼’,袭舛承讹,鲜克辨正。又如‘扑满’、‘须捷’、‘褛裂’、‘孟青’、‘篓数’、‘刚卯’、‘桑鹅’、‘铁獭’、‘鱼丁’、‘虎乙’、‘鼠姑’、‘鸦舅’、‘一经’、‘三雅’、‘戌削’、‘萃蔡,、‘谽谺’,‘茏茸’、‘沆瀣’、‘赑屭’、‘金仆姑’、‘玉连锁’等字,不可殚述。此前辈常所用而不知者,诵以为怪。”所举这些僻典、奇字,在现代文章中固然已很少看见,但当我们研究文化遗产时还会经常碰到。《韵府群玉》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开辟了“活套”一栏

这一栏中所列都是一些词汇,以资作诗押韵时启发思考之用。如“同”字,活套有:度量同、庶言同、利害同、好恶同、步骤同、尊酒同、臭味同、轻重同、多寡同。所谓活套,“凡例”说明了它的作用:“以便初学,或可化腐为奇。”

历史评价

在《佩文韵府》对它取代之前,它自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①我们为了研究文化遗产,要查对古代词汇、典故及其出处,可找它帮忙。②要研究音韵学,少不了它。③古籍散亡,十不有一,遗文旧事,往往借此以传。我们能从中发现有关的新资料。

至于前人对此书的评价,总看法是:搜集资料广博、珍贵却有疏漏。

元初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的滕玉霄说此书:“经史子传蒐猎靡遗,是又能以有穷之韵而寄无穷之事,亦奇矣!”元初翰林赵子昂评曰:“上涉群经,下苞诸子,贤于回溪史韵多矣!”明陈文烛认为“备天地之大观,为艺林之珍品”。至清乾隆年间,《韵府群玉》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肯定它的渊博之后,又指出它的疏漏之处甚多。

关于疏漏一事,阴幼遇也曾自己估计是难免的:“惟近世黄氏所编《韵会》,虽不详于纪事,然非包罗今古者不及此,而犹遗‘聪’、‘璁’、‘绅’、‘嘶’等字,况时遇袜线其才,甕天其见,宁无遗珠之叹?”于是他恳切地向人求援:“遗则续之,误则正之,以便初学,幸甚!”《提要》又云:“元朝押韵之书,今皆不传,传者以此书为最古。又今韵称刘渊所并,渊书亦不传。世所通行之韵,亦即从此书录出。是韵府诗韵皆以为大辂之椎轮(即创始之意),将有其末,必举其本,此书亦曷可竟斥欤?”由此可见,此书是元以前今韵中仅存的、最古的一部,它在音韵学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