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阳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青阳腔,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因形成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而得名[1]。大约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间,兴盛于明两代。目前,青阳腔已经衰微,演出基本停滞。2006年5月20日,青阳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中国大百科全书》载:"青阳腔是在(明)嘉靖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形成",广为流传。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实现了戏曲声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我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传入青阳,吸收其精髓,并与当地九华山锣鼓佛俗说唱、民歌小曲等民间艺术相融合,"错用乡语,融合土调",冶炼而成富有民间地方特色的青阳腔。因为青阳古属池州府,故称为"池州调。"

特色

青阳腔拙扑、高昂、刚健、原始,它不用管弦伴奏,一般是用伴唱,一唱众和,杂白混唱,腔滚结合(滚调),唱腔灵活多样,曲调清秀婉转,戏曲语言、唱词通俗易懂,尤为平民百姓所喜爱。

青阳腔属南戏高腔体系,其行当继承了古南戏的脚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角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

青阳腔在声腔上属南曲五声系统,其演唱特征:①用锣鼓伴唱,不用管弦;②一唱众和,独唱帮腔结合;③运用腔滚结合的歌唱方法--滚调[2]

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历史上曾出现过《词林一枝》、《摘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调》等一批青阳腔剧目刊本,现在能收集到的青阳腔大小剧目有94个。青阳腔演唱时一般只用大鼓大铙大锣等伴奏而不用管弦,独唱与帮腔结合,一唱众和,同时在演唱中运用"滚调"的方法,在唱腔中加入"滚白"和"滚唱",形成长于叙事的特点。其唱腔灵活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极大地提高了戏曲声腔的可塑性和表现力。

视频

青阳腔 相关视频

央视青阳腔专题新闻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