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平庄紫微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平庄紫微宫
图片来自wenhsuan1

陈平庄紫微宫座落于台中市北屯区陈平里[1],庙内奉祀三官大帝[2],民间称为“三界公”,是一座半闽南式宫殿建筑;在雍正年间当时由福建福州府先民陈平恭请三官大帝神像渡乌水沟来台,该庙创建历史约二百多年历史了。

建庙

  • 陈平其孙陈元谋在清乾隆六年(1741年)带领族人由台南入垦陈平庄,并迎奉三官大帝至陈平庄内祭祀。
  • 同治六年(1867年),由陈妈色及族人等组成祭祀会轮值炉主。
  • 清同治九年(1870年)集资购置祀田建庙曰“紫微亭”。
  •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由当时陈四正等六十人,共同出资修建。
  • 民国六十三(1974年)年三月二十六日成立管理委员会。
  • 民国七十三年(1984年)庙名改为紫微宫。
  • 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十一月动土重建二层古式宫殿庙宇至今,成为台中市闻名之大庙宇之一。

北屯区

北屯区(Pak-tūn-khu;Pet-thùn-khî),旧称“三十张犁”,位于台湾台中市中心,都市发展健全,宜住宜商。由于多项建设与重划区陆续完成的关系,吸引大量人口移入,历年人口增加总数均位居台中第一,境内有四期、十期、十一期、十四期、水湳、捷运特区等重划区。

历史

北屯区大规模开发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六馆业户,当时六馆业户中的陈周文(实际开发者为其子陈元谋)分得陈平(今陈平里一带)以及四张犁(今四民、仁和里)一带等地,秦登鉴(实际开发者为其子秦阿生)分得三十张犁(今北屯里一带);清领时期,四张犁与犁头店(今南屯)、大里杙(今大里),合称台中三大聚落,同属台中盆地上开发得最早的区域。

日治初期拺东下堡三十张犁区及拺东下堡四张犁区以及拺东上堡大坑。1920年地方制度改为五州三厅,两区合并改为北屯庄,辖属台中州大屯郡,下辖三十张犁、二分埔、三分埔、四张犁、水湳、陈平、后庄、上七张犁、水汴头、旧社、军功寮、水景头、廍子、大坑、赖厝廍、邱厝仔、干沟仔几个大字,1935年,赖厝廍、邱厝仔、干沟仔以及三十张犁三保(后改成宫北大字)并入台中市。1945年二战后,中华民国政府接收日本台湾总督府所辖之区域,起初改为台中县大屯区北屯乡,1947年并入台中市改为北屯区迄今。

旧地名

  • 三十张犁:北屯的旧称,因当时开垦土地有三十张犁(150甲)而命名,因为官道(今自由路、双十路、北屯路)的开辟而兴起。
  • 四张犁:北屯区早期最发达的地方,约在今日昌平路二段及四平路口,因当时开发土地有四张犁(二十甲)而命名,早期为通往葫芦墩(今丰原区)、社口犁头店的交通要地。但是因官道的开辟而没落,现有三级古迹四张犁文昌帝君庙。此区也是清代戴潮春事件首领戴潮春的出身地。
  • 二分埔:现在平和里平田一带,为当年五美堂赖家五兄弟其中的两人分得的两份土地。
  • 三分埔:现在松竹国小一带,为当年五美堂赖家五兄弟其中三人所分得的三份土地。
  • 水湳:中清路文心路交叉口以北,疑为“水帘”误植。
  • 陈平:六馆业户中陈元谋(陈周文之子)所分得的垦地,以期开台祖陈金陵之乳名陈平为庄名
  • 后庄:古名为“后庄仔”,其位于古四张犁大聚落陈平庄后方之小村庄,所以命名为后庄。[3]

参考文献

  1. 台湾寺庙网-陈平庄紫微宫. [2015-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6). 
  2. 紫微宫影片写真介绍. [2015-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0). 
  3. 计画概要 - 重划回顾. 台中市第十四期市地重划工程. [201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