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2002年5月根据科技部国科发农社字(2002)163号文件批准设立的,是全国36个试点的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园区简介
园区所在渭南市,位于东经108°50′-110°38′和北纬34°13′-35°52′之间,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公里,东西宽149.7公里,位居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 东大门”。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中部渭河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全市辖一区(临渭区)、两市(韩城、华阴)、八县(华县、潼关、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富平),254个乡镇(办事处),3236个行政村,总人 口531万人,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渭南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年均气温11.3-13.6°C,年雨量529-638毫米,年日照2144-2505小时,年无霜期199-255天。水资源[1]总量20.06亿立方米,境内有黄河、渭河、洛河等大小河流31条,河水年均流量486.9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5.55亿立方米。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可以种植各种喜凉、喜温作物,能够满足主要牧草和饲料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这些自然条件对发展畜牧业十分有利。尤其种植业提供的巨量农作物秸秆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秦川牛资源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渭南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强有力的支撑。
园区主要任务
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级部门的关注,主要领导曾多次亲临园区检查指导园区规划和建设的各项工作,并作重要指示。渭南市委、市政府更是把园区作为关注和倾斜支持的重点。从领导机构、政策配套、资金投入、运行机制等方面相继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以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和主管科技的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市科技、农业、财政、发改委、工商、税务等29个部门领导和核心区、示范区县(市、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了得力干部专职负责园区建设的规划、建设和协调等各项工作。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设核心区一个,示范区4个,各园区成立了由所在县(市、区)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园区建设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渭政发1号文件《关于鼓励支持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从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了优惠和扶持,为园区的招商引资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渭南市政府正式批准下发了《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园区的建设布局和目标任务。园区实行市政府统一管理,省、市、县三级共建,分级负责,管委会跨县域、跨行业组织、协调、指导、服务。为了保证把园区建设好、管理好、运行好、示范好,园区建设加大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力度,实行“政府搭台导向、企业法人投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的运作模式,用企业经营的思路开发农业科技园区项目,实现经营主体的企业化和投资多元化,逐步形成园区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管、金、产、学、研”一体化,紧密结合。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成果对园区发展的促进作用,园区以项目为载体,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采用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由龙头企业出资,聘请和组织本地高中级优秀科技人员到园区和企业从事科研、教学、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核心区以大荔县官池镇为中心,沿大华公路两侧约30平方公里进行规划布局,共4个乡镇。核心区的密集区域位于官池镇以北,设置有良种繁育、规模养殖、高效育肥、草业研发、加工招商、市场交易、综合服务、中小企业孵化八大功能区。示范区分别是合阳县、蒲城县、华阴市、临渭区。各园区之间主导产业项目各具特色,产业相互交叉,技术相互辐射。辐射区包括核心区、示范区周边33个乡(镇)及全市其它县(市、区)。
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全国唯一的畜牧业专业园区。三年多来,围绕秦川肉牛良种繁育、规模养殖、高效育肥、草业开发、加工招商、市场交易和综合服务等七大功能区的建设,形成了良种繁育、肉牛养殖、饲草生产、市场交易、屠宰加工等产业链配套的秦川牛产业开发体系,探索出了“专家+企业+农户”、 “专家+协会+农户”、“专家+科研或推广单位+农户”等成功的运作模式,加快了园区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园区生产基地技术含量的提高,实现了生产与科技,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连接,使园区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直接为养殖企业及农户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户均增收500多元。通过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了区域秦川牛产业的规模扩张。截至目前,园区秦川牛存栏规模达到42.5万头,年出栏肉牛11.9万头,养牛业产值达到13.2亿元,占畜牧业生产总值的39.1%,秦川肉牛的养殖规模、规模育肥场、专业村、专业户比园区建设前分别增长8.7%、25%、32%和41%,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秦川牛良繁、育肥、交易、屠宰、优质牧草种植、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链条,有效地提升了畜牧业[2]品种优良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组织化和加工市场化水平,并以较快的速度辐射到周边县(市、区),成为带动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秦川肉牛产业化发展的成功模式,迅速带动了示范区及周边地区畜牧业、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大荔的秦川肉牛,临渭、合阳奶牛,蒲城、合阳生猪,富平奶山羊,大荔埝桥设施农业,华阴牧草等产业化发展的格局。截至目前,园区奶牛存栏已达到2.4万头,建成奶牛小区29个,机械化挤奶站31个,牛奶产量4.2万吨;蒲城、合阳示范区在发展秦川肉牛的同时,紧紧抓住市场契机,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化建设,建成集生猪良种繁育、高效育肥于一体,存栏各自达到1.5万头的大型现代化生猪育肥繁育场,对改良当地生猪品种,保障农民养殖对仔猪的需求,提高农民养猪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华阴示范区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大型牧草加工企业,年苜蓿加工能力为4万吨,极大的带动了华阴及周边地区的牧草生产,为渭南畜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富平的奶山羊存栏已达到30万只,成为关中地区最大的奶山羊养殖基地。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对渭南农业结构调整乃至陕西农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先后有陕西渭南秦川牛良种繁育中心、绿奥秦川牛科技有限公司、陕西人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陕西英考鸵鸟股份有限公司官池良种繁育中心、陕西兴隆乳业有限公司、陕西中富集团公司、西安恒田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映武黄花有限公司、合阳翊东有限责任公司等10多个企业入驻园区,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2005年以来,园区根据建设三年多来的实践和园区发展的现状,确定将单一的秦川肉牛产业化园区拓展为以秦川牛产业化发展为龙头、带动其它畜牧业和高效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把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一区多园、一园一产、相互辐射、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通过对现代生物育种、胚胎移植、良种扩繁、科学育肥、设施农业等先进实用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和辐射,搭建现代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形成并完善“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面提高园区的整体功能,促进渭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推动渭南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 ↑ 【水利科普】水资源是什么? ,搜狐,2022-10-24
- ↑ 中国畜牧业产业体系的内涵、发展及问题,搜狐,201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