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闽南地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闽南地区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闽南地区指福建省东南部厦门、泉州、漳州、龙岩新罗区和漳平,方言通行闽南语,其主要是依据语言、文化、风俗上等来划分的。

莆田通行语言莆仙话源于闽南语系但现代已有较大差别,已经不能与其它地区的闽南语交流。龙岩市新罗区和漳平市虽行政区划与闽西有较大关联,但地理位置、血统、语言、文化、风俗都属于闽南,并且在历史上龙岩新罗区和漳平属于漳州市。因此狭义上所指的闽南仅指厦门-泉州-漳州-龙岩新罗区和漳平。

基本内容

中文名:闽南地区

外文名:Hokkien、southern Fujian

下辖地区:厦门、泉州、漳州、龙岩新罗区和漳平

著名景点:鼓浪屿、南普陀寺、开元寺、府文庙、南靖土楼、东山岛、清净寺

机场: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厦门翔安国际机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

方言:闽南语

面积:12715.65平方公里

行政区类别:城市群、地区

电话区号:0592、0595、0596、0597

地理位置:中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

火车站:厦门站、厦门北站、泉州站、漳州站、龙岩站

车牌代码:闽C、闽D、闽E、闽F

地区介绍

厦门、漳州、泉州、龙岩新罗区和漳平属于闽南地区,通行闽南语(河洛语,即福建话)。

行政区划

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同安区、集美区、海沧区、翔安区,辖6区。

泉州市:丰泽区、鲤城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待统一),辖4区3市5县。[1]

漳州市: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长泰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辖2区1市8县。

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

概述

中国沿海开放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辽东半岛”(大连)、“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等。“闽南金三角”即“闽南三角地区”,是中国沿海开放地区之一。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呈现出来的城市竞争格局,如今正在让位于区域协作与竞争。闽南三角区只有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形成城市走廊产业的调整、分工与协作,才能提高三市的综合竞争力。随着闽南三角地区基础设施的共享、产业互补的实现,这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必将大大增强,并在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闽台经济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闽南金三角它包括中国福建省东南南部沿海的厦门、泉州和漳州三个设区市及所辖县区,闽南金三角方言以闽南语为主。厦漳泉三市人口约1400余万人,2013年厦漳泉三市财政收入1665亿元,约占福建省48.28%;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757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70%。

厦漳泉三市工业产业集群聚集,集约发展优势凸显。2010年,厦漳泉三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87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4%。服装、计算机、电子器件、建材、石化是龙头产业,已形成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如厦门光电产业、厦门计算机及通信产业、厦门汽车及工程机械产业、漳州金属及深加工、漳州石化产业、漳州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泉州石化产业、泉州纺织服装产业、泉州体育用品产业等。

此名称因此主要是用于经济事务,闽南金三角因为独特地理位置、语言环境和风俗习惯,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投资,是大陆台商投资较密集的区域。

作为闽南金三角的著名旅游中心城市厦门市,代表着闽南金三角最发达的旅游资产,最整洁的旅游环境,和最干净整洁的城市形象;

作为闽南金三角和福建经济龙头城市泉州市,带领着闽南金三角民营经济发展,也是闻名世界的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作为福建的生态名城、全国现代农业基地漳州市保留较好的态底色外,在光伏玻璃及新材料产业、金属及深加工产业等产业领域有较大优势。

闽南地区正崛起三大特色经济群落,成为福建乃至中国东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被海内外称为“闽南金三角”。

地区方言

闽南指--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龙岩新罗区与漳平等大部分地区.,还可以加上大田县部分和尤溪县的小部分。漳州的南靖、平和、云霄、诏安还有一些客家镇、客家村,有几十万客家人。闽南语有很多音节是普通话里没有的。所以无法用普通话的字来为闽南话注音,要学习闽南话就要学习闽南话的注音方法。这就像我们学习普通话要先学习汉语拼音一样。闽南话的声调在不同县市区别很大。比较占优势的是厦门话的声调。台湾岛上大部分人的闽南话的声调也与厦门话一致。闽南话共有8个声调,依次叫做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我们平时一般按这个顺序,分别叫做第1声、第2声、第3声、第4声、第5声、第6声、第7声、第8声。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军队入闽驱赶黄巢军队,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闽南语”的基础。主要分布在九龙江流域,含漳州、龙岩新罗区与漳平部分等地区。

特色产业链

2015年,厦漳泉将形成8条特色产业链、7个产值超千亿、6个产值超500亿产业集群以及35家年销售额超百亿元企业(集团)。

8条特色产业链条分别是厦门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厦门工程机械、厦门光电产业、泉州石化、泉州体育用品、泉州纺织服装、漳州金属及深加工、漳州古雷石化。

7个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基地)是厦门光电产业集群、厦门计算机及通信产业集群、湄洲湾南岸石化产业基地、漳州古雷石化产业基地、漳州金属及深加工产业基地、泉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泉州体育用品产业集群。

6个产值500亿-1000亿元产业集群(基地),为漳州光伏玻璃及新材料产业基地、漳州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厦门汽车及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泉州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泉州休闲食品产业集群、泉州建陶及水暖器材产业集群。

而在35家年销售额超百亿元企业中,厦门13家、泉州14家、漳州8家。

闽南风俗

南音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话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郎君乐”、“郎君唱”等,各地名称不一。

晋唐、两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将中原音乐文化带到闽南地区,并与闽南本土音乐融合而自成一格,至今保留着“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演唱形式。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盛行,南音也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流传到东南亚,远达欧美。

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汉族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

高甲戏

高甲戏,发源于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福建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所以也称为“宋江戏”。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仔戏

歌仔戏(发音:歌子戏,或歌崽戏,后者在台湾较流行),是20世纪初叶发源于漳州的传统戏曲,故亦称之为芗剧,后传到台湾并得到进一步发扬。“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话表达就是“小歌”),歌仔戏以掺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让社会大众也能接触文雅词汇或忠孝节义故事,成为早期闽南地区和台湾社会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中秋博饼

中秋博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是在中秋节时用于娱乐的一种游戏,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专有名为会饼,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正月初三忌拜年

闽南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闽南名人

欧阳詹(755年-800年),字行周,福建泉州市晋江潘湖欧厝人,欧阳詹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官职。蔡清认为,没有欧阳詹的影响,福建不可能有“海滨邹鲁”的称谓。代表作品:《欧阳行周文集》8卷

苏颂(1020年-1101年),北宋宰相,著名天文学家、药物学家,先后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晚年入阁拜相。为官清廉,他创造的水运仪象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钟。

俞大猷(1503年~1580年),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

李贽(1527年一1602年),字宏甫,号卓晋,又号温陵居士。泉州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

颜思齐(1589年——1625年),宇振泉,海澄县人。生性豪爽,仗义疏财,身材魁梧,并精熟式艺。台湾开发史上,颜思齐最早率众纵横台湾海峡,招徕漳泉移民,对台湾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拓垦,因而被尊为“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台湾通史》为台湾历史人物列传,“以思齐为首”。

黄道周(1585年~1646年)明末学者、书画家、抗清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汉族,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人。天启二年进士,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抗清失败,被俘殉国,谥忠烈。黄道周学问渊博,精天文历数诸术,工书善画,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为人严冷方刚,不谐流俗。著有《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续离骚》、《石斋集》等。

洪承畴(1593年~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陈化成(1776——1842)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吴淞,英勇抗英著名将领。字业章,号莲峰,汉族,福建同安县(今属厦门市)人。出身行伍,历任嘉庆间参将、道光间总兵,鸦片战争爆发时任任福建水师提督,迎击英舰,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与英舰力战而死。

施琅(1621年-1697年),字尊侯,号琢公,泉州晋江衙口人,维护国家统一,收复台湾。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汉族,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石井镇人。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为官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和治理河患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夙志澄清”》《“夹辅高风”》《“谟明弼谐”》,表彰其功。李光地生平著作丰富,主要有《周易通论》《榕村文集》《榕村别集》等。

陈化成(1776年-1842年),近代民族英雄,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人。官至江南水师提督。鸦片战争期间率部在吴淞口抗击来犯的英国舰队时牺牲。

马约翰(1882年-1966年),福建厦门人。清华大学体育教授、柏林奥运会中国队的领队、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曾任第九届远东运动会中国代表团总教练、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田径队总教练。解放后曾任中华中国体育总会主席。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08月12日),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市集美区)人,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台湾回归!

林语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04月22日),当代妇产科专家,福建厦门人。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妇联副主席等职。

黄仲咸(1920年01月-2008年07月30日)福建泉州市南安码头镇仙都村人。幼承堂训,少怀鸿志,高小修业未满,便离乡背井南渡印尼谋生。黄仲咸身在异邦,情系故土。五十年代始,黄仲咸先生便热心捐资家乡公益事业,改革开放后,他深谙科教兴国的重要,慨然捐资2000余万元,先后为南安市中小学和医院建造各类楼宇40幢,又创设福建省“黄仲咸文学奖”,资助地方史志的编纂和出版。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1990年首建“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在全市开展奖教奖学和助学活动,至今有16500多名师生获奖或受助,奖助金额560多万元。1993年捐资2000万元在南安市区兴建一座12层,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作为基金会永久业产,“养鸡生蛋”,以确保基金会的基金源源不断,生生不息。1994年又投资近1.5亿元在厦门市建造35层,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其运行收益拟作全国科教奖励的基金。黄仲咸先生为振兴家乡教育,不惜变卖家产,倾其资财,至今已捐资2亿多元之巨。福建省人民政府多次授予金质奖章,并于1995年为其树碑嘉奖,同年国家教委授予“尊师重教、振兴中华”奖牌,1999年光荣地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