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 (帝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关帝庙是位于东帝汶首都帝力临近政府区与帝力教区的一座祭祀中国三国时代将领关羽的祠庙。
历史
1936年,来自澳门的中国移民修建了关帝庙。在20世纪日占时期和70、90年代动乱时期均未遭到破坏。[1]
东帝汶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德顿语:Repúblika Demokrátika Timor-Leste;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mocrática de Timor-Leste)通称东帝汶(德顿语:Timor Lorosa'e;葡萄牙语:Timor-Leste),是位于东南亚地区帝汶岛东端的国家,曾是葡萄牙在远东仅有的两个殖民地之一(另一个为澳门)。1999年8月底在澳洲等地区的支持下通过公投决定独立,2002年5月20日零时独立,2002年9月27日正式加入联合国,成为第191个联合国会员国[2]。
词源
东帝汶政府采用“Timor-Leste”同时作为其葡萄牙语的国名。leste是葡语“东”的意思;而Timor本来是印尼语timur,也是“东”的意思。所以东帝汶这个国号是一个同义反复名称。而在印尼统治时期的东帝汶,采用“Timor Timur”作为地名,并简称东帝汶为“Tim-tim”。“Lorosa'e”则是德顿语的“东”,意思是日出的太阳。
历史
葡萄牙在16世纪早期开始与帝汶岛进行贸易,并进而实行殖民统治,直到20世纪中叶。1859年因为与荷兰发生冲突而签订了一个条约,葡萄牙割让了岛屿西边的一部分(西帝汶)。二战期间,日本在帝汶战役后于1942-1945年占领了葡属帝汶,但日本战败后葡萄牙又恢复了统治。
葡萄牙政府于1974年开始实行非殖民化,放弃海外殖民地,导致世界各葡属殖民地纷纷脱离葡萄牙统治而独立。东帝汶于1975年11月28日从葡萄牙独立,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但在9天之后马上就被印尼入侵并占领,1976年7月成为印尼的东帝汶省(Timor Timur)。接下来的20年里,不断发生抗争运动,并爆发了持续二十多年的独立战争,造成了10-25万人的死亡。
1999年8月30日,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举行了全民公投,绝大多数的东帝汶人投票同意从印尼独立。印尼军方和反东帝汶独立者组建的东帝汶民兵随即展开了大规模的焦土运动进行报复。大约有1,400名东帝汶人被杀害,并强行驱离了30万人到西帝汶成为难民。国家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包括住宅、灌溉系统、供水系统、学校、电网等)几乎100%被摧毁。1999年9月20日,以澳大利亚为首的国际部队介入以后,才结束了这场暴力行动。
经“联合国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管理约两年半后,于2002年5月20日零时正式恢复独立,国名为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成为国际公认的一个独立国家。
2006年4月下旬,新国家领导人上台后造成国内局势紧张,法治接近崩溃。在东帝汶政府的请求下,以澳大利亚为首的国际维和部队(ISF)于5月下旬进驻东帝汶。8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联合国东帝汶综合特派团(UNMIT),其中包括有超过1,600名警察。东帝汶局势随之恢复稳定,2007年4月和6月的总统选举及议会选举基本上和平进行。2008年2月,反对派对总统和总理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攻击。反对派头目在袭击中丧生,大多数叛军于2008年4月投降。自此以后,东帝汶局势一直非常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