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长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治古称上党、潞州潞安府等。“长治”原为潞安府府治所在县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取长治久安之意。

长治地处晋东南,晋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环绕而成的上党盆地中。

长治历史悠久,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韩在此首置上党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一统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党郡为其一,市区内留存有古上党郡署大门上党门和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中轴线长408米的城隍庙潞安府城隍庙。

长治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曲艺名城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1]

建制沿革

长治市古为“上党”、“潞州”地域,殷商时为黎国,属冀州。春秋时,曾为潞子婴儿国,后并于晋国。战国时,属韩国。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韩首置上党郡,后归赵国。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上党郡即为其中之一。

东汉沿用秦制,上党郡属并州。建安十八年(213),上党郡入冀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上党郡复归并州。西晋永兴元年(304),上党郡属前赵,建兴中(313~317)归后赵。后上党郡归西燕。太和5年(370),苻坚灭燕,上党郡入后秦。太元十一年(386),慕容永称帝于长子,上党郡归之。北周建德七年(578),分上党郡置潞州(是为潞州建置之始),上党郡属焉。州得名,因潞子之国。

隋开皇三年(583),上党郡废,移潞州于壶关。大业元年(605),改潞州为上党郡,隶冀州。

唐武德年间(618~627),改上党郡为潞州,并置都督府。开元十七年(729),以玄宗历试尝在潞洲,置大都督府,并置上党郡。开元二十一年(733),潞州、上党郡属河东道。大历元年(766),置昭义军。

五代后唐庄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时(913~914),改为匡义军,岁余,唐灭梁,改为安义军。后晋(936~947),复为昭义军;后汉、后周(947~960)因之。

宋代,太平兴国初(976为元年),改昭义军为昭德军,后为潞州。元丰年间(1078~1085),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党郡、昭义军,隶河东路。建中靖国元年(1101),昭义军改为威胜军。崇宁三年(1104),复为隆德府,后为昭德军。

金代(1115~1234),潞州隶河东南路,天会六年(1128),置潞南辽沁观察处。

元代(1206~1368),潞州属晋宁路。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太宗三年(1231),复为潞州,隶平阳路。

明洪武元年(1368),沿用元制。初,潞州隶行中书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隶山西中书省,九年(1376),隶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二月,升潞州为潞安府,设潞安兵备,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清代(1616~1911),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长治城。

中华民国元年(1912),实行省、道、县3级制,废潞安府,原潞安府所领各县均属冀宁道。同年4月,于今长治市置潞泽辽沁镇守使署;民国5年(1916)改为潞泽辽沁营务处。民国13年(1924),撤销营务处。民国19年(1930),撤销冀宁道,各县直隶山西省。民国26年(1937),山西省政府(阎锡山政权)置第三、第五专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太行、太岳山为依托,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1945年10月8日,长治解放。当月中旬,长治市(县级)建立,隶太行四专区。

1946年6月,长治市升格为地级市,直隶太行区。

1950年3月,长治市改为长治工矿区(县级)。

1952年3月,工矿区复为长治市,并恢复为地级市,由长治专区代管。

1953年7月1日,长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辖。

1958年,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代管长治市。

1971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

1975年,长治市复由山西省直辖,设城、郊两区。

1983年9月,长治市辖城、郊两区和长治、潞城2县。

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消,晋东南地区所辖平顺、壶关、黎城、屯留、长子、武乡、沁源、襄垣、沁县,划归长治市领属,长治市辖2区11县(市)。

201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山西省长治市城区和郊区,合并设立长治市潞州区,以原城区和郊区的行政区域为新设潞州区的行政区域。撤销长治县、屯留县和潞城市,分别设立长治市上党区、屯留区和潞城区,以原长治县、屯留县和潞城市的行政区域分别为新设上党区、屯留区和潞城区的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

8个县:潞州区、上党区、屯留区、潞城区、襄垣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2]

地理气候

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段,东部与河北邯郸、河南安阳交界,西部与临汾交界,南部与晋城交界,北部与晋中交界。全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东西最长处约15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140公里,总面积13 896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8′03"~112°44′04",北纬35°49′~37°08′。

图像中间如“红叶”般的区域山体植被覆盖较好,流水侵蚀导致的沟谷特征如同“红叶”的叶脉一般。图像左下方粉红色是农作物耕作区。图像右下方白色区域是积雪覆盖。

地形地貌

长治市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称“沁潞高原”,又称“上党盆地”。平川、丘陵、山地分别占总面积的15.9%、33.4%和50.7%,平均海拔高度为1000米,东部太行山的黎城县历峪山最高点为2012米,西部太岳山的沁源县石膏山最高点为2541米。

气候特征

长治属典型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年平均温度9. 7度,年平均降水549.2毫米,年平均湿度61%,年日照时数2311.5~2664.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在156.8-181.9天,年平均风速为1.1~2.3米/秒。

自然资源

农牧

境内的土地总面积为138.96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0.7万公顷(1985年),宜林地面积2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9.9万公顷,牧坡20余万公顷。

森林

境内共有有宜林面积735万亩,实有林地585万亩,其中天然林173万亩,经济林165亩,林木蓄积量达11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3%。牧业资源有宜牧面积480万亩,已开发草场271万亩。

沁源境内的灵空山,属太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活立木蓄积量289837立方米,主要树种为油松,占林木总量的62.3%。而长治境内的老顶山森林面积达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

矿产

长治地区的地下矿藏种类达40多种,煤、铁藏量尤为丰富,素称“煤铁之乡”。地质储量为906亿吨,探明储量为242.9亿吨;除沁县、黎城、平顺3县外,其余县、区均有分布,煤种有肥煤、焦煤、瘦煤、无烟煤,以无烟煤为主。铁矿的探明储量为1.4亿吨,矿石品种有赤铁矿、褐铁矿、赤褐铁矿和菱铁矿,矿床的类型为山西式铁矿。主要分布地区为黎城、平顺、壶关、襄垣、武乡、沁源等县。锰铁矿的探明储量为5713万吨,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锰菱铁矿和含锰赤褐铁矿,工业分类称屯留式铁矿,分布于沁源、屯留、长子等县。铝土矿的探明储量为5713万吨,主要分布于沁源、襄垣。硫铁矿的探明储量为1462万吨,主要分布于长治、壶关等县。耐火粘土的探明储量为1606万吨,主要分布于沁源、长治等县。大理石探明储量为140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于平顺、壶关等县。长治市的熔制白云岩就有5827万吨,主要分布于黎城、潞城等县,还有铁矾土、硅石、石膏等,分别分布于襄垣、沁源、平顺、黎城、潞城、长治等县。其他矿藏还有钒矿、钛矿、镓矿、电石灰岩、制碱灰岩及铅、锌、铜等。

水利

长治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浊漳河、清漳河,黄河流域的沁河支流。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2.9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量为19.86亿立方米,地下水量为10.83亿立方米,重复水量为7.73亿立方米。全市漳泽、后湾、关河3座蓄水一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和105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量10亿立方米。

区域人口

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923,466户,常住人口为3,334,564人。[3]

经济发展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3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5亿元,增长5.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第二产业增加值894.9亿元,增长11.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4%;第三产业增加值380.2亿元,增长9.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6%。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5.7亿元,增长16.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0.6亿元,增长7.7%;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5.7亿元,增长13.9%。

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1477.5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8亿元,增长3.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第二产业增加值793.4亿元,增长7.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7%;第三产业增加值621.3亿元,增长7.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1%。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92.6亿元,增长8.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6.3亿元,增长8.0%;房地产业增加值94.2亿元,增长7.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887元,按2017年平均汇率计算为6352美元。

农业

2012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53.9千公顷,减少3.1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千公顷,减少0.3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0.06千公顷,减少0.02千公顷。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204.5千公顷,增加1.1千公顷;小麦种植面积14.2千公顷,减少2.3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59万吨,比上年增加10.5万吨,增产7.1%。其中,夏粮5.2万吨,增产1.0%;秋粮153.8万吨,增产7.3%。

工业和建筑业

2012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2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9.3亿元,增长13.4%。全社会原煤产量1.05亿吨,增长1.4%;焦炭产量1322.2万吨,增长2.4%;发电量348.7亿千瓦时,增长14.0%;钢材产量553.7万吨,增长3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26.6亿元,增长3.9%。其中,煤炭、焦炭、冶金和电力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7.1亿元、215.8亿元、254.9亿元和106.3亿元,分别增长0.1%、-6.3%、-6.2%和25.6%;化学、建材、装备制造、医药和食品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2亿元、17.1亿元、95.2亿元、19.7亿元和70.3亿元,分别增长3.3%、11.2%、39.2%、18.0%和49.0%。2012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3.8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2.6亿元,增长39.0%。

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867亿元,增长26.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359.1亿元,增长8.2%。全年全市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38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79个,计划总投资1287.7亿元,完成投资271.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31.3%。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5.9亿元,增长41.2%。其中,住宅投资59.9亿元,增长41.0%;办公楼投资0.9亿元,下降47.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7.7亿元,增长25.6%。

能源

2012年全市向省外运输原煤3030.1万吨,下降8.5%,外运原煤占原煤产量28.8%。在外运原煤中,铁路运输1919.3万吨,下降18.0%;公路运输1110.8万吨,增长14.7%。向省外运输焦炭780.2万吨,下降6.8%,外运焦炭占焦炭产量59.0%。全市采区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81%。

国内贸易

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6亿元,增长16.1%。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21.1亿元,增长16.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5亿元,增长15.4%。

对外贸易

201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14890万美元,增长47.5%。其中,进口额27254万美元,下降62.7%;出口额87636万美元,增长1722.3%。

金融

201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24.1亿元,比年初增加149.9亿元,比年初增长9.5%。各项贷款余额841.5亿元,增加110.7亿元,增长15.2%。[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