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概况)原图链接来自 澎湃新闻网 的图片

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是吉林省第一个开发区和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历经20多年创新发展,现已具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优良的生态宜居环境和突出的品牌优势,是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创新要素的集聚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更多的是着眼于产业发展规律。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对于“高新区”的介入甚至都细化到了产业的指导目录,也就是说,哪个地方的高新区应重点发展何种产业,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园区介绍

2016年2月3日,国务院依托长春高新区批复设立了长春新区,是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17个国家级新区,规划面积约499平方公里,覆盖长春高新区、北湖科技开发区、长德经济开发区、空港经济开发区,定位于创新经济发展示范区、新一轮东北振兴重要引擎、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站在新的起点,长春高新区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开启了加速转型升级、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长春高新区是支撑长春新区发展的基础和龙头,辖区面积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30万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持续向好,是长春新区产业发展的主板块、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50%,地方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高科技产业等经济指标增速超10%。

产业发展

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技术、软件大数据、高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全区累计注册企业总数过万户,其中引进外商(含港澳台)投资企业131户,世界500强投资企业41户。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动力强劲。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以一汽大众、一汽轿车等龙头企业为核心,是吉林省汽车整车及高端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的集聚区。奥迪Q工厂自动化和柔性化制造技术全球领先;一汽轿车每年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基地。

新兴产业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生物医药企业达到400余户,产值超过200亿元,是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基因药物生产基地;光电子企业达到450户,产值达到235亿元,是国家光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星微电子、易华录、东软、中软等软件大数据领域知名企业落位,以华为长春云数据中心为龙头骨干,建设了大数据产业核心示范园,较好地支撑了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规模壮大。软件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及金融类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年营业收入到超500亿元,获批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

科技创新

创新资源丰富。全区各类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105个,其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3个、院士工作站7个。创新体系完善。联合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建立10万平方米的长春•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积极构建“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长春市科技大市场技术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全区各类孵化机构达46个,建成了长春市双创中心、摆渡创新工场、网易云创新创业基地等一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器,在孵企业超千户,累计毕业企业近600户。创新环境优越。在东北地区率先启动“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突破性实施七项外籍人才出入境优惠政策,连续发布8批“长白慧谷”英才计划,累计引进海外归国人员1000多人,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政务服务

国务院赋予新区先行先试的权利,吉林省、长春市制定出台加快新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赋予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00 余项市级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位,真正实现“新区事新区办”。新区制定出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若干政策,在“一门式、一张网”政务服务综合改革基础上,实施“只跑一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力打造一流发展软环境,全力建设东北乃至全国范围内工作效能最高、审批流程最优、发展环境最好、服务质量最佳、群众和企业满意度最高的地区。

高新区发展历程

高新区发端于1988年国务院启动的“火炬计划”,所以有的高新区起名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基本国策,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于是1988年6月,总设计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该计划的两项核心内容就是“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创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北京诞生[2],当时名称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简称北京试验区。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关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国已有156家高新区。

视频

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相关视频

长春高新区新旧动能转换纪实
吉林省永吉经济开发区形象宣传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