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華通濟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金华大桥)
前往: 導覽搜尋

金華通濟橋俗稱金華大橋,是位於中國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的一座石拱橋。廣義上的通濟橋指通濟橋和城南橋。該橋橫跨婺江兩岸,連接金華市區婺城區江南江北兩大商業中心。大橋南與八一南路連接、北和八一北街與回溪街相連,附近有黃賓虹公園和五百灘公園。現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通濟橋始為浮橋。但遇洪水屢為毀壞。元朝大德四年(1300年),僧人及庵禪師建議該建石橋,並為造橋籌措經費。五年半後,11個石質橋墩始成,但及庵因積勞成疾逝世,大橋建造陷入停頓。

多年後,西峰寺住持雲龍繼續修建通濟橋。橋終於在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建成。當時的通濟橋為11孔石質墩木樑橋。石質橋墩墩形西面正方而東面小橢,以減少水流對橋體的衝擊。橋上建有廊室50間,供奉禪宗佛像。橋墩高出水面41尺,橋面高出橋墩8尺,橋全長780尺,為當時世界上少有之大型橋樑[1]

清朝嘉慶十四年(1809年),通濟橋被延長至13孔。橋面上屋瓦被移去,橋面兩邊加築石欄。1922年橋面曾作微小維修,1938年修建金蘭公路時將橋面改為可通行汽車的公路橋。

通濟橋在1940年日軍進攻金華期間遭其軍機轟炸,正巧1-5孔被毀,並於當年9月20日修復。1942年國軍將主橋北側5-7三孔炸毀以阻日軍。炸毀橋墩於1947年以上鋪工字鋼和木板作簡單修復,勉強可維持通車。

改造與拓寬

1949年後,橋面進行加固加寬,以適應增長的交通承重要求。通濟橋婺江北岸增建了二孔石拱(旱橋)跨越婺江西路。1960年6月正式修復中日戰爭期間被毀的三孔,並將主橋面進行改造:設雙向車行道6米及兩座人行道各1.8米;橋面首次通電,設置了花樹形路燈。橋面中間設為機動車車行道。橋面兩旁設為人行道,於1961年完工。

1972年,通濟橋2、3、4三墩被發現出現裂縫,且部分已被江水淘空。修復工程於1077年10月開始,以墩身、拱座、拱圈的順序依次加固,於1979年三月竣工。

通濟橋、五百灘南設有婺江的排洪水道龍瀆河,並設有過水道路連接五百灘和江南地區。當發生洪水時該過水道路會被淹沒導致交通受阻,因此1980年開工新建跨越龍瀆河的城南橋,於1982年9月竣工,10月通車,為石台墩懸鏈線空腹式石拱結構。

左側為1949年整修完成的老橋,中間為1995年建設的西幅橋,右側為2011年建成的新橋。

1995年,為適應金華開發區成立後不斷增長的南北交通需求,通濟橋進一步加固拓寬。拓寬工程在原石拱橋西側新修五孔一聯預應力砼連續箱梁橋(西幅橋)。新建橋面15米,長210米;同時對老橋進行整修,使橋面在拓寬工程完工後平均寬度有24.5米,橋體全長約380米。

2010年,金華市政府再次對通濟橋進行拼寬改造工程[2]。此次工程在1995年完工西幅橋的西側再新建一座706米的新橋,並新增往五百灘的輔道。完工後的橋組共設雙向六車道,另外還新增兩個非機動車道和兩條人行道

交通

通濟橋目前為雙向六車道,並設有兩條非機動車道和兩條人行道。西側2011年建成的新橋設北向南三車道、非機動車道和行人道。西幅橋設南向北兩車道,老橋南向北一車道、行人道和非機動車道。其中橋面雙向最外側車道為BRT公交專用道,每日(含節假日)6:00-22:30時段BRT專用,22:30—次日6:00允許社會車輛借道通行,其他時段為BRT車輛專用通行時間。

視頻

金華通濟橋 相關視頻

金華通濟橋航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