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荣昌县天主教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庆荣昌县天主教堂建成于1915年,是利用“余栋臣教案”的赔款修建。教堂位于荣昌县城后西街,主体为哥特式建筑风格,由圣堂主体楼、神父楼和教会学校三部分组成,后多遭破坏、占用,现存约四分之一。重庆荣昌县天主教堂解放后被征用,1980年恢复宗教活动。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电影《1942》曾在此取景。
哥特式建筑的风格是多种传统的风格融合而成,飞扶壁[1]是哥特大教堂革命性的建筑技术之一,使教堂摆脱厚重的墙壁也能高耸入云,让教堂的高顶的重量通过飞扶壁而传递到地面,使得大面积的玫瑰窗[2]可以在墙壁上出现,墙壁的承重减轻,大教堂整体也更加坚固。飞扶壁上也满是精美的雕刻,中世纪的工匠们内心最在乎的是,让上帝看见他们的用心。
教堂历史
重庆荣昌县天主教堂俗称荣昌天主堂,位于重庆市荣昌县城后西街。该教堂于1915年由法国人设计并修建,主体建筑为歌特式建筑,是西南地区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教堂。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在四川省大足县龙水镇,教会与当地举办的迎神活动产生冲突,以挑煤为业的余栋臣组织当地数百群众杀死教民12人,打毁教民房屋二百多家,并焚毁教堂。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余栋臣教案”,清政府为此赔付5万两白银。法国天主教会决定,用这笔钱在荣昌修建新教堂,就是现在的荣昌天主堂。
主持修建天主堂的是两位法国神父季伯吉和莫神父,他们专门请法国的设计师进行设计。教堂于1913年开工,1915年建成,由圣堂主体楼、神父楼和教会学校三部分组成。虽然只有二千多平方米,不及建成时的四分之一,但依然是重庆和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天主教堂。
荣昌天主堂的落成在当时是个大事,不仅因为这是震动全国“余栋臣教案”的产物,而且因为其钟楼80米的高度,当时在全国亦实属少见。
重庆荣昌县天主教堂的主体钟楼里还有当时专门从法国运来的报时钟。虽然使用了将近百年时间,除了定期上些润滑油外,从来没有修过。只在教堂修缮时,怕灰尘污染齿轮,才会停止使用一段时间。
20世纪初的荣昌城里,有钱人家记时靠的是沙漏或者点香,一般老百姓只能看天估计时间。当荣昌县天主堂的报时钟第一次响起的时候,人们都在不知所措地议论,这如同响雷似的东西是否西洋人的“妖物”?逐渐地,大家发现这妖物不过定时响起,没有对谁造成伤害。而且,这响得如同打雷的大钟准时得厉害,每半小时报时一次,从未出过差错。根据报时钟响来分配自己一天的时间,成了荣昌人的习惯。
1980年12月8日,荣昌天主堂重新启用,同时成为荣昌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近百年的建筑屹立不倒,保存之完好,在重庆、全西南地区同时期教堂中是十分罕见的。
但荣昌天主堂同样经历太多的的磨难:1922年被雷击,解放后教堂一度被有关单位征用,其间,取消了一切宗教活动,1976年又遭到特大风暴袭击,1999年和2001年,教堂两次受到地震的危害,原高80米的钟楼顶部垮塌,重修后只有49米。当地的一位老教友说道“近百年的风雨给教堂带来了伤害,一度使荣昌天主堂老态尽现,让人担心其‘命不久矣’”。
2009年初,荣昌县有关部门向重庆市文物局申请专项资金,加上县财政补贴和荣昌县天主教三自爱国会自筹,共计20余万元,在10月对教堂进行了修复和维护。
参考文献
- ↑ 【哥特建筑:飞扶壁】,新浪博客,2014-05-30
- ↑ 哥特建筑之精髓 ——玫瑰窗 (the rose window)║墙纸知识 ,搜狐,201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