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都护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都护府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都护府

位置: 乌垒的西域都护府

魏、西晋: 设有西域长史府

设立时间: 公元前60年

"都护府"源自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在乌垒的西域都护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行国。魏、西晋设有西域长史府,唐朝统一西域,设立安西、北庭(金山)、昆陵、蒙池等都护府。

都护府置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等职,"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又置录事参军事、录事、诸曹参军事、参军事等,如州府之职。有大、上、中之分,大都护府由亲王遥领大都护,别置副大都护主府事。自贞观十四年(640)创设安西都护府起,终唐一代,建置时有改易。[1]

概况

词义解释

"都护"一词为汉语,"都"为全部,"护"为带兵监护,"都护"即为"总监护"之意。

职责作用

都护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它的出现,是唐初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许多部落自武德起就主动内附。

自太宗同年间起,唐朝先后平定了突厥、薛延陀等部,更多的边疆部族纷纷降附。唐王朝面临着如何处置众多归附民族的课题。由于数百年民族联系的不断加强,友好往来的不断增长以及唐初统治者民族偏见较少,唐太宗将治理内地的经验推广到周边,于少数民族地区列置州县,使各部首领管理本部。

为管理这些州县,唐王朝又仿汉代西域都护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

从太宗至高宗,建立了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个都护府。

到武后实际执政至玄宗开元天宝时,只剩下安东、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都护府,这就是著名的六都护府。

唐朝前期设置的都护府是唐王朝加强地方统治。处理民族关系采取的重要举措,也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原因之一。这项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汉代

西汉统一西域后,建立了西域都护府。公元前108年,西汉出兵攻破楼兰、车师,打败大宛后,在轮台、渠犁驻兵屯田,建立了"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宜。这是西汉在西域设置的最早的行政机构。

公元前68年,汉朝政府派侍郎郑吉率兵在车师(今吐鲁番盆地)屯田。并命郑吉护鄯善(今罗布泊一带)以西南道,即统管天山以南各地。神爵二年(前60年)秋匈奴日逐王降汉。天山以北也归属于汉。汉"并护北道",始设"都护"。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这就是《汉书·郑吉传》中所称的"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宣帝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是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都护的职责是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自郑吉为西域都护至西汉末,前后任西域都护者18人,姓名见于史册的有10人,除郑吉外,还有韩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建、但钦、李崇等。西域都护所辖西域各国的国王及主要官员,由汉王朝赐予印绶。

据《汉书·西域传》载,西域都护统辖西域诸国有48国,"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工、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共376人。考古工作者曾在今阿克苏地区的古城中发掘出一枚西汉时期曾任西域都护的李崇的印,还发现一枚"汉归义羌长"铜印,即汉朝颁授西域首领的官印。这些都反映了西汉在西域设官置守、任命各级官员的情况。

西汉从张骞通西域开始,到郑吉出任西域都护,终于完成了统一西域的大业。护,就是带兵监护;都护,就是总监护。这是中央王朝在新疆地区设置行政机构的开始。都护是西汉王朝驻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官秩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守。其下属官有副校尉、丞、司马、侯、千人等。西域都护的设立,使汉王朝的政令通行西域,汉王朝有权对西域诸国册封国王,任命官吏,调遣军队,征发粮草。

郑吉之后,西汉时期担任西域都护职位的已知姓名的共有18位。宣帝时有郑吉,元帝时有韩宣、甘延寿,成帝时有段会宗、韩立、廉褒、郭舜,平帝时有孙建、但钦,新莽时有李崇。

王莽时期,西域分割为55个小国,其中北道诸国,复受制于匈奴。东汉明帝时,东汉开始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又遣班超出使西域,西域遂平。后以西域长史行都护职。

西域都护是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在西汉,都护是加在其他官号上的职称,普遍由骑都尉或谏议大夫兼领,领二千石俸;东汉年间为单任官职。

唐代

概述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面包括了如今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安东

①安东都护府,属河北道。

总章元年(668)九月平高句丽,得城一百七十六,十二月分其地为羁縻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县一百,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初置时辖境西起辽水,南尽高句丽故土,东北有原依附于高句丽的诸部地。不久由于高句丽民众的剧烈反抗,都护府迁治辽东,鸭绿水南岸之地遂放弃。圣历元年(698)粟末部建震国(渤海国初称)于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忽汗水(今牡丹江)流域,都护府辖境乃限于辽东地区。开元十四年(726)安东都护薛泰请于黑水最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其余各部置州,朝廷置长史监领,辖境乃扩大至黑龙江下游两岸及乌苏里江以东地区。

都护府迁治辽东后,或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或治新城(今辽宁抚顺东北),圣历元年改都护府为都督府,神龙元年(705)复为都护府,以幽州都督兼领都护。

开元二年又迁至平州(今河北卢龙),十一年再迁燕郡故治(今辽宁义县)。

天宝二年(743)复移于辽西故郡城(今辽宁义县东南大凌河东岸)。

开元七年置平卢节度使兼领安东都护。

安史之乱时,平卢节度南迁青州,都护府遂废。

安北

②安北都护府(粗体字为历次所改之名,下同),属关内道。

贞观二十年唐破薛延陀后,铁勒诸部内附。次年正月置瀚海(回纥部)、燕然(多滥葛部)、金微(仆骨部)、幽陵(拔野古部)、龟林(同罗部)、卢山(思结部)六都督府,皋兰(浑部)、高阙(斛薛部)、鸡鹿(奚结部)、鸡田(阿跌部)、榆溪(契芯部)、林(思结别部)、颜(白部)七州,各以部帅为都督、刺史,旋设燕然都护府以统之。八月,铁勒诸部中最远的骨利部来附,置为玄阙州。后又以结骨、葛逻禄诸部置坚昆、阴山、大漠、玄池等都督府和浑河、狼山等州,均归燕然都护府统领。都护府治故单于台(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乌加河北)。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蒙古人民共和国全部、俄罗斯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上游和安加拉河、贝加尔湖周围地区。

龙朔三年(663),都护府移于漠北回纥本部,治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拉和林西北。改名瀚海都护府,与云中都护府以碛为界,领碛北诸羁縻府州。

总章二年改为安北都护府。

高宗末年后突厥兴起,不久铁勒故地皆为所并,安北都护府遂废。

武后时回纥、契骨、思结、浑等部度碛徙甘、凉间,垂拱元年(685)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居延海西之同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不久又内移至西安城(今甘肃民乐西北),圣历元年迁至单于都护府旧治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

景龙二年(708),张仁愿于河套北筑东、中、西三受降城,遂移安北都护府治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乌加河北)。

开元三年移治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西南黄河北岸)。

天宝八载,都护府复移治横塞军(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阴山南麓),由军使兼理府事。十四载又移治大安军(乾元后改名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乌加河东)。

至德二年(757)改名镇北都护府。兴元后遂不复见。会昌年间复改单于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五代地入契丹,遂废。都护府在同城、西安时,当领有内迁甘、凉间的回纥等部,仍有瀚海等府州名号。其后回纥等部北还投突厥,都护府东迁碛南,所领部落府州无考。

天宝初置附郭阴山县。

单于

③单于都护府,属关内道。

永徽元年(650)唐平突厥车鼻可汗,"突厥诸部尽为封疆之臣",以其地置狼山、云中等三都督府,苏农等十四州,设瀚海都护府以统之。与燕然都护府壤地交错。

龙朔三年,移燕然都护府于碛北,并改名瀚海都护府,原瀚海都护府移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护府,遂以碛为界,碛南诸都督府州隶云中。

麟德元年(664),改名单于都护府,辖境北距大漠,南抵黄河

高宗末年后突厥兴起,尽拔诸羁縻府州。

垂拱二年改置镇守使,圣历元年移安北都护府来治。

开元二年复为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移治中受降城。

会昌年间,改名安北都护府。

垂拱以后都护府何所领无考。

天宝初置附郭金河县。

安西

④安西都护府,属陇右道。

贞观四年(630),伊吾(今哈密)城主石万年降唐,献所属七城,唐政府即在该地置西伊州。

贞观六年(632)改称伊州。

贞观十三年(639),唐攻取西突厥叶护屯兵的可汗浮图(即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唐设庭州;唐平定高昌王曲文泰勾结突厥叛乱后,于贞观十四年(640)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又置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时驻交河城(今吐鲁番西雅尔郭勒),为唐朝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关,下辖多个都督府及州。

贞观二十二年(648)将府治迁至龟兹(今库车县),其时辖焉耆、龟兹、疏勒、毗沙等16个都督府,下辖88个州、110县。

永徽二年(651)迁回西州。

显庆二年(657)唐军在伊犁河、碎叶川地区大破西突厥,设昆陵、蒙池二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升为安西大都护府,其管辖范围东起阳关、玉门关,西至咸海一带(昆陵、蒙池都护府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

显庆三年(658)府治再迁龟兹,其间安西都护府曾撤建,长寿元年(692)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管辖天山以北至里海各地)。

为管理天山以北西突厥故地,公元662年(龙朔二年)唐设金山都护府(治所先在西州,后移至庭州,今奇台县北道桥古城遗址)。其为在原西州都督府基础上设立,取代昆陵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金山(阿尔泰山)以西、中亚两河流域以东的广大地区。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垂拱元年(685)复置昆陵都护府,金山都护府裁撤。

长安二年(702)分天山以北于庭州设北庭都护府。玄宗年间唐置碛西节度使,凌居安西、北庭二大都护府之上,是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

至德元年(756)将安西都护府更名为镇西都护府,后再改为安西都护府。

开元、天宝时,安西所领葱岭西诸国大部分役属于大食、吐蕃。

安史之乱后都护府坚守三十年,贞元六年(790),吐蕃陷北庭,不久,安西亦为吐蕃攻破,两都护府遂废。

另外,安西都护府另设有四个军镇,即龟兹、疏勒、于阗、碎叶(也有焉耆时而替代)。上述四镇实为唐朝在西域的驻军地,执行都护府下的职责,与都督府的职责有别。

北庭

⑤北庭都护府,属陇右道。

长安二年(702)分天山以北于庭州设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北路23个州,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改隶北庭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辖境东起伊州(今哈密),西至咸海,北抵额尔齐斯河及巴尔喀什湖,南依天山。

景龙三年(709)改北庭都护府为北庭大都护府,管辖范围以天山以北和巴尔喀什湖广大地区为主,安西大都护府这时只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

但实际上其时自碎叶川(今中亚楚河)和葱岭以西,两都护府已难以有效控制。北庭所领西突厥故地已为突骑施所并,葛逻禄则役属于突厥、回纥,都护府所能控制者仅为府治附近一带;安西所领葱岭西诸国大部分役属于大食、吐蕃。

安史乱后两都护府坚守三十年,贞元六年(790),吐蕃陷北庭,不久,安西亦为吐蕃攻破,两都护府遂废。

安南

⑥安南都护府,属岭南道。

调露元年(679)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护府,为岭南五管之一。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辖境北抵今云南南盘江,南抵越南河静、广平省界,东有广西那坡、靖西和龙州、宁明、防城部分地区,西界在越南红河黑水之间。都护由交州刺史兼任。

至德二载改名镇南都护府,大历三年(768)复名安南都护府。

自天宝以后,南诏强大,云南南盘江以南地区渐为所有,开成、大中间即大致以今云南省界与安南都护府分界。

咸通元年(860)十二月都护府治为南诏攻陷,未几收复。四年二月再失,六月废都护府,置行交州于海门镇(今越南海防西北),七月复置都护府于行交州。七年复克安南旧治,都护府移故地,并于都护府置静海军节度,重筑安南城,由节度使兼领都护。终唐一代不废。

宋朝

宋朝立国之初,西北地区仍沿五代岐国疆界,西部只及秦、渭、成、武(阶)4州,此时陇右大部分地方仍由互不相统一的吐蕃各部占据。

至熙宁年间,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宋朝先后收复了宕、叠、洮、岷、河、临(熙)6州,史称熙河开边,由王韶主持;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宋朝军队进攻蒙罗角、抹耳水巴部族,袭击武胜(今甘肃临洮),守将瞎药等弃城夜遁,首领曲撒四王阿珂出降,宋朝遂在武胜设镇洮军,十月改为熙州;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攻吐蕃首领木征所统治的河州,木征遁走,不久集结诸部复入河州,八月,王韶分兵两道,一部围河州,一道击木征,连战皆胜,木征败走,守将以城降,宋朝再次收复河州;九月,王韶进军至马练川,降木征弟瞎吴叱,又率军攻克宕州;其后,开通洮河路及熙州路,于是岷州守将木令征、叠州守将钦令征、洮州守将厮郭敦皆以城投降王韶。至此,宋朝尽得产良马之地。

宋朝平定了陇右东南的吐蕃残部后,开始向其核心地区河湟(今青海湖边)进军。

嘉佑八年(1063年)二月,西使城(今甘肃榆中)吐蕃首领禹藏花麻,因与宋朝不和,把西使城及兰州献给西夏。

元丰四年(1081年)六月,西夏内乱,宋朝纳种谔的议题乘机大举攻西夏,同时,又请唃厮啰首领董毡共同出兵,随后调集32万大军,诏李宪、王中正、高遵裕、刘昌祚、种谔5路出师;八月,李宪所统领7军和吐蕃兵3万进军至西使新城,败走西夏2万骑,斩2千级,夺马5百匹,九月,攻克西夏兰州;其余4路撤退时损失约16万人,仅冻溺死者约14万人。

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董毡卒,养子于阗人阿里骨继位,因非唃氏家族,一直遭到部族的不满。

元佑二年(1087年),阿里骨与西夏合攻宋朝,相约以熙、河、岷3州归吐蕃,兰州及西使城(定西城)归西夏。四月,阿里骨攻破洮州,遂与西夏会军,同围南川寨,大肆焚掠。又在西使城击败宋朝军队,杀都监吴猛。八月,以10万军队围攻河州,令鬼章引2万众驻常家山。

不久,因鬼章被俘而退兵。

绍圣三年(1096年),阿里骨卒,子瞎征继位,随后角厮罗政权发生内讧,势力日衰。

元符二年(1099年)七月,宋朝乘河湟混乱之际,派王赡由河州北上渡黄河攻邈川城(今青海乐都),八月,入宗哥城(今青海平安);瞎征等趋宗哥城投降,族人遂立陇拶为青唐主,九月,进军至青唐城(今青海西宁),陇拶同辽、西夏、回鹘三公主及诸族首领出降,鄯、湟、廓3州之地入宋,改邈川为湟州,青唐为鄯州。不久,吐蕃部反叛,宋朝被逼放弃河湟,于崇宁三年(1104年)再次收复失地,置陇右都护府。其后,金人南下,灭唃厮啰政权,结束了自会昌年间以来,吐蕃、回鹘势衰,归义军,回鹘及吐蕃残部于陇右各州所建立的割据势力,再度归中央政权统治。

北宋宣和七年以后(1125年),金兵大举南下,北宋江山危在旦夕,无暇西顾,由陕西经制使钱盖寻唃厮啰血统封立,以图为之守边。有益麻党征者,是为陇拶之弟。"素为国人信服"遂命其为"措置湟鄯事",赐名赵怀恩,这是北宋在河湟的最后一名命官。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金兵占领河湟。

绍兴四年(1134年),赵怀恩弃离部族田宅,携带老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投附南宋。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赵怀恩由熙州观察使改授"鼎州观察使,充成都府路兵马钤辖",至死也未回到河湟。唃厮啰建立的青唐政权在河湟百余年的统治从此结束,陇右都护府结束。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