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邱震海」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添加{{uncategorized}}和{{unreferenced}}标记到条目)
(1 個標籤巡檢工具)
行 1: 行 1:
{{unreferenced|time=2019-09-07T04:06:16+00:00}}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邱震海   
 
| 姓名    =  邱震海   
 
| 图像    =
 
| 图像    =
 
[[File:邱震海.jpg|缩略图
 
[[File:邱震海.jpg|缩略图
|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415613390c4f540d.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54533-57113.html 来自360图片]]]
+
|center|[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4533&sid=57113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54533-57113.html 来自360图片]]]
| 出生日期 = 1962年  
+
| 图像说明 =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
| 出生日期 = 1962年  
 
| 逝世日期 =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
| 职业    =  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  
 
}}  
'''邱震海''',著名时政评论员和学者,中国转型和战略问题专家,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资深会员,[[凤凰卫视]]评论员、《[[震海听风录]]》和《[[ 寰宇大战略]] 》节目主持人。
+
'''邱震海''' ,著名时政评论员和[[学者]]<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c94b6ab0102zuh3.html   邱震海: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著名时政评论员和学者 ],新浪, 2019-08-17</ref> ,中国转型和战略问题专家,德国[[图宾根大学]][[ 博士]] ,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资深会员<ref>[http://www.jiangshi.org/533595/introduce.html   邱震海 ],讲师网</ref> ,[[凤凰卫视]]评论员、《[[震海听风录]]》和《寰宇大战略》节目主持人<ref>[http://phtv.ifeng.com/c/86iQ8fzomka   凤凰卫视评论员邱震海简介 ],凤凰网, 2021-06-01</ref>
  
 
== 个人经历 ==
 
== 个人经历 ==
 过去二十多年里,先后在中国大陆、欧洲和香港三地的大学、媒体与商界工作,频繁转换身份,以多元视角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多年来专注于中国对外战略和内部转型的研究,近年将触角延伸至中国[[ 经济转型]] 方向、中国社会和政治转型及其风险掌控、中国国营和民营经济发展前景、中国经济走向背后的政治因素、中国对外战略整合、国民集体精神世界成熟和民族思想史等领域同时兼任东南亚和欧洲部分报刊专栏作家,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顾问教授等职。
+
 过去二十多年里,先后在中国大陆、欧洲和[[ 香港]] 三地的大学、媒体与商界工作,频繁转换身份,以多元视角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多年来专注于中国对外战略和内部转型的研究,近年将触角延伸至中国经济转型方向、中国社会和政治转型及其风险掌控、中国国营和民营经济发展前景、中国经济走向背后的政治因素、中国对外战略整合、国民集体精神世界成熟和民族思想史等领域同时兼任东南亚和欧洲部分报刊专栏作家,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顾问教授等职。
  
 
== 个人作品 ==
 
== 个人作品 ==
2015年4月,推出力作《迫在眉睫:中国周边危机的内幕与突变》 。这是邱震海博士继2013年出版《访与思:中国人成熟吗?》 ,2014年出版[[ 《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 两本畅销书后,今年再次推出以未来几年中国周边重大危机为焦点的内幕分析著作。《迫在眉睫:中国周边危机的内幕与突变》一书,由一系列从未披露过的内幕故事组成,从中可以看出国际舞台的惊心动魄,以及中国未来几年在地缘政治上将面临的重大挑战。
+
2015年4月,推出力作《迫在眉睫:中国周边危机的内幕与突变》 。这是邱震海博士继2013年出版《访与思:中国人成熟吗?》 ,2014年出版《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 两本畅销书后,今年再次推出以未来几年中国周边重大危机为焦点的内幕分析著作。《迫在眉睫:中国周边危机的内幕与突变》一书,由一系列从未披露过的内幕故事组成,从中可以看出国际舞台的惊心动魄,以及中国未来几年在地缘政治上将面临的重大挑战。
  
 
== 主持节目 ==
 
== 主持节目 ==
行 31: 行 31:
  
 
=== 《寰宇大战略》 ===
 
=== 《寰宇大战略》 ===
 
 
 《寰宇大战略》于2012年元月开播,每周日晚上19:45在凤凰卫视中文台首播,次日上午9:00重播。
 
 《寰宇大战略》于2012年元月开播,每周日晚上19:45在凤凰卫视中文台首播,次日上午9:00重播。
  
行 40: 行 39:
 
== 荣誉成就 ==
 
== 荣誉成就 ==
 
=== 学术研究 ===
 
=== 学术研究 ===
 
 
 虽然语言学与他从事的时事评论似乎毫无关系,但"语言学的研究方式却对时事分析有很大帮助",邱震海说,研究词法和语意就要像切西瓜一样把一个很大的东西切成一片一片,这种结构性的分析方法是德国人善用的方式,尽管读书的时候不甚喜欢,但后来发现,研究问题的很多方法,正是运用了当年学习专业时掌握的技巧。 1990年,邱震海留学德国,也更加紧密地了解到德国人的[[结构主义]]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方式看问题,就如同透视一样,会把一个事物的每一个部分看得清清楚楚"。
 
 虽然语言学与他从事的时事评论似乎毫无关系,但"语言学的研究方式却对时事分析有很大帮助",邱震海说,研究词法和语意就要像切西瓜一样把一个很大的东西切成一片一片,这种结构性的分析方法是德国人善用的方式,尽管读书的时候不甚喜欢,但后来发现,研究问题的很多方法,正是运用了当年学习专业时掌握的技巧。 1990年,邱震海留学德国,也更加紧密地了解到德国人的[[结构主义]]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方式看问题,就如同透视一样,会把一个事物的每一个部分看得清清楚楚"。
  
 由于喜欢写作,在德国的7年中,邱震海一边研究[[ 传播学]] ,一边开始给"德国之声"电台撰稿,他同时编译许多德国的新闻给香港和上海的《[[ 文汇报]] 》、[[ 《新民晚报]] 》等。由于上海《[[ 文汇报]] 》更聘他为驻德国的特约记者。"当年正值东、西德刚刚统一,发生很多故事,为《文汇报》工作是用中国人眼光看西方,为'德国之声 '工作又是用西方人眼光看中国"。邱震海说,自己非常享受用这种交叉的眼光看问题,视角的转化也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
 由于喜欢写作,在德国的7年中,邱震海一边研究传播学,一边开始给"德国之声"电台撰稿,他同时编译许多德国的新闻给香港和上海的《文汇报》、《新民晚报》等。由于上海《文汇报》更聘他为驻德国的特约记者。"当年正值东、西德刚刚统一,发生很多故事,为《文汇报》工作是用中国人眼光看西方,为'德国之声 '工作又是用西方人眼光看中国"。邱震海说,自己非常享受用这种交叉的眼光看问题,视角的转化也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 德国生活 ===
 
=== 德国生活 ===
 
 
 在德国的生活经历和自己从16岁就开始学习德语的优势,让邱震海的德语说得和德国人一样好,想要留在德国发展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他放弃了在德国的一切,回到香港。
 
 在德国的生活经历和自己从16岁就开始学习德语的优势,让邱震海的德语说得和德国人一样好,想要留在德国发展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他放弃了在德国的一切,回到香港。
  
行 52: 行 49:
 
 谈起这个决定,邱震海说:"和德国贴得太紧了,反而想脱离它。"一直研究德国、用它的眼光看世界,但德国的文化相对封闭,这让邱震海在那里找不到使命感,最终,30岁出头的邱震海带着"一只泪眼和一只笑眼"离开了德国。
 
 谈起这个决定,邱震海说:"和德国贴得太紧了,反而想脱离它。"一直研究德国、用它的眼光看世界,但德国的文化相对封闭,这让邱震海在那里找不到使命感,最终,30岁出头的邱震海带着"一只泪眼和一只笑眼"离开了德国。
  
 除了跟德国贴得太紧的危机外,邱震海感到的第二个危机就是使命感,"无论是[[ 人文科学]] 还是从事新闻实业的人,都希望将社会当作一个舞台和实验室,对这个社会的某些方面去架构一些东西,哪怕是国民素质的培养"。邱震海认为,这些方面的架构,欧洲人已经做得很成熟,而亚洲地区则还需要从事人文科学的人,在他的母体文化土壤上去做很多事。
+
 除了跟德国贴得太紧的危机外,邱震海感到的第二个危机就是使命感,"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从事新闻实业的人,都希望将社会当作一个舞台和实验室,对这个社会的某些方面去架构一些东西,哪怕是国民素质的培养"。邱震海认为,这些方面的架构,欧洲人已经做得很成熟,而亚洲地区则还需要从事人文科学的人,在他的母体文化土壤上去做很多事。
  
 
=== 当"三栖人" ===
 
=== 当"三栖人" ===
 
 
 香港的自由气息最终吸引邱震海将之作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宝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邱震海当时的想法多少带了理想化的色彩。回到香港的邱震海先是进了一家报社,但香港的现实告诉他,这里虽然自由,但浅薄和缺乏深度也是它的弱点。"要从事严肃新闻的时候,这里没有空间,这令人感到失望!"邱震海说,自己在给上海《文汇报》做记者时,还能写大量国际分析的文章,但香港人并不关心这些。
 
 香港的自由气息最终吸引邱震海将之作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宝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邱震海当时的想法多少带了理想化的色彩。回到香港的邱震海先是进了一家报社,但香港的现实告诉他,这里虽然自由,但浅薄和缺乏深度也是它的弱点。"要从事严肃新闻的时候,这里没有空间,这令人感到失望!"邱震海说,自己在给上海《文汇报》做记者时,还能写大量国际分析的文章,但香港人并不关心这些。
  
行 64: 行 60:
  
 
=== 写专栏搞评论 ===
 
=== 写专栏搞评论 ===
 
+
 邱震海的专栏文章最终为他铺开了局面,中国内地的《参考消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欧洲的报纸,都开始引用他的文章。就在这时,凤凰卫视也主动找到了邱震海,开始请他做嘉宾评论员。当时的凤凰卫视定位还是"城市青年台",对于电视评论也处于初创阶段。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美国飞机轰炸,凤凰才发现电视原来可以搞评论节目。凤凰卫视由此开始转型,逐渐变成以资讯评论为主。两年后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让凤凰的资讯评论得到关键提升,并找到准确定位。
 邱震海的专栏文章最终为他铺开了局面,中国内地的《[[ 参考消息]] 》、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欧洲的报纸,都开始引用他的文章。就在这时,凤凰卫视也主动找到了邱震海,开始请他做嘉宾评论员。当时的凤凰卫视定位还是"城市青年台",对于电视评论也处于初创阶段。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美国飞机轰炸,凤凰才发现电视原来可以搞评论节目。[[ 凤凰卫视]] 由此开始转型,逐渐变成以资讯评论为主。两年后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让凤凰的资讯评论得到关键提升,并找到准确定位。
 
  
 
 邱震海的评论也由最初以欧洲为主、扩展为欧美关系,中欧评论等。尤其在2002年后,中国的外交飞速发展,中美、中日、中印,中俄大国关系以及[[朝核问题]]等越来越复杂。"原先不是很引人注目的问题逐渐提上日程,被迫开始研究",邱震海说,从2001年到2004年,是他和凤凰的合作期,直到2004年9月,他辞去上市公司的职位,正式进入凤凰成为凤凰的专职评论员。
 
 邱震海的评论也由最初以欧洲为主、扩展为欧美关系,中欧评论等。尤其在2002年后,中国的外交飞速发展,中美、中日、中印,中俄大国关系以及[[朝核问题]]等越来越复杂。"原先不是很引人注目的问题逐渐提上日程,被迫开始研究",邱震海说,从2001年到2004年,是他和凤凰的合作期,直到2004年9月,他辞去上市公司的职位,正式进入凤凰成为凤凰的专职评论员。
  
 
=== 进驻凤凰第一天 ===
 
=== 进驻凤凰第一天 ===
 
 
 进驻凤凰第一天就"上战场"
 
 进驻凤凰第一天就"上战场"
  
[[ 凤凰卫视]] 拥有自己的专职评论员,所以有人将凤凰的评论员称为"驻台评论员"。对于凤凰的这个发明,邱震海认为是开创了电视史上的第一步,"我们的日程是新闻到哪儿,我们到哪儿"。
+
凤凰卫视拥有自己的专职评论员,所以有人将凤凰的评论员称为"驻台评论员"。对于凤凰的这个发明,邱震海认为是开创了电视史上的第一步,"我们的日程是新闻到哪儿,我们到哪儿"。
  
 邱震海正式进入凤凰卫视的当天,就主评了至今难忘的一次事件,这就是2004年9月1日别斯兰绑架事件,俄罗斯武装分子占领俄罗斯南部[[ 北奥塞梯共和国]] 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当天下午2点,邱震海接到该消息,5分钟后开始直播,10分钟后进行评论。"当时连绑架的地名和位置都还不知道,赶紧找地图、查资料,现炒现卖就上去了!"后来,邱震海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新兵第一天就上战场变成了老兵。
+
 邱震海正式进入凤凰卫视的当天,就主评了至今难忘的一次事件,这就是2004年9月1日别斯兰绑架事件,俄罗斯武装分子占领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当天下午2点,邱震海接到该消息,5分钟后开始直播,10分钟后进行评论。"当时连绑架的地名和位置都还不知道,赶紧找地图、查资料,现炒现卖就上去了!"后来,邱震海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新兵第一天就上战场变成了老兵。
  
 
 绑架事件持续3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邱震海还能激动地把卢宇光当时的经典报道重复出来。他笑着说,这和之前做特约评论员完全不同,没有预约,"现在是苦劳力了,和部队一样,不分时间的轮番上"。
 
 绑架事件持续3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邱震海还能激动地把卢宇光当时的经典报道重复出来。他笑着说,这和之前做特约评论员完全不同,没有预约,"现在是苦劳力了,和部队一样,不分时间的轮番上"。
行 83: 行 77:
 
 若不能影响社会,至少应守住公正客观
 
 若不能影响社会,至少应守住公正客观
  
 邱震海除了轮班主持《[[ 有报天天读]] 》,还拥有自己的两档评论节目:《震海听风录》与《寰宇大战略》。他在接受《[[ 南方人物周刊]] 》专访时对记者说。"每周两场公共讨论,这是一个很珍贵的自由空间、资源。如果我滥用这种资源,可以把这两个节目弄成一种[[民族主义]]情绪,收视率会很高。或者我可以把它做成很无聊的、很符合官方口味的,都在我一念之间。但只要还有一定自由空间,我还是会服从于我自己的内心。若不能影响社会,至少应守住公正客观。"
+
 邱震海除了轮班主持《有报天天读》,还拥有自己的两档评论节目:《震海听风录》与《寰宇大战略》。他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对记者说。"每周两场公共讨论,这是一个很珍贵的自由空间、资源。如果我滥用这种资源,可以把这两个节目弄成一种[[民族主义]]情绪,收视率会很高。或者我可以把它做成很无聊的、很符合官方口味的,都在我一念之间。但只要还有一定自由空间,我还是会服从于我自己的内心。若不能影响社会,至少应守住公正客观。"
  
 
=== 做一名有思想有担当的媒体人 ===
 
=== 做一名有思想有担当的媒体人 ===
 
 
 作为一名媒体人对国家及社会的责任,在当今这个时代,媒体人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责任?在接受《今传媒》杂志的记者专访时,邱震海说"作为媒体人首先要具备两种大的素质,一种是专业的素质,一种是道义上的素质。专业素质好培养,道义上的素质其实也不难培养,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学,愿不愿意去做。新闻人的特点是忠实于事实的真相,作为评论人则是要传递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解释及引导观众形成正确的观念,这就对一个人的人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古人有句话叫"为学先为人",这是对新闻人最本质的要求。做新闻不要想着去赚大钱,如果想赚钱你可以选择去学金融,做新闻人你就要敢于担当责任,甚至深入灾区,进入战区,潜入幕后,将真正的事实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让观众了解事实的真相,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受众,使社会形成一种正确及真实的舆论环境。"
 
 作为一名媒体人对国家及社会的责任,在当今这个时代,媒体人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责任?在接受《今传媒》杂志的记者专访时,邱震海说"作为媒体人首先要具备两种大的素质,一种是专业的素质,一种是道义上的素质。专业素质好培养,道义上的素质其实也不难培养,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学,愿不愿意去做。新闻人的特点是忠实于事实的真相,作为评论人则是要传递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解释及引导观众形成正确的观念,这就对一个人的人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古人有句话叫"为学先为人",这是对新闻人最本质的要求。做新闻不要想着去赚大钱,如果想赚钱你可以选择去学金融,做新闻人你就要敢于担当责任,甚至深入灾区,进入战区,潜入幕后,将真正的事实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让观众了解事实的真相,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受众,使社会形成一种正确及真实的舆论环境。"
  
 
=== 用德国严谨的研究方式做新闻 ===
 
=== 用德国严谨的研究方式做新闻 ===
 
 
 邱震海的理性,与他当年在德国留学有关。1991年,邱震海申请到同济大学的公派名额,开始了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学位的学习。从大学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德语的严谨、缜密、一丝不苟,训练了他的思维,也重新架构了他的思维方式,为他日后成为一个理性的时事评论员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邱震海的理性,与他当年在德国留学有关。1991年,邱震海申请到同济大学的公派名额,开始了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学位的学习。从大学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德语的严谨、缜密、一丝不苟,训练了他的思维,也重新架构了他的思维方式,为他日后成为一个理性的时事评论员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行 102: 行 94:
  
 
== 人物评价 ==
 
== 人物评价 ==
[[ 年少气盛]] 之时,道路平坦顺利,一度傲视群物,曾以[[ 德文]] 、中文出版学术著作和新闻纪实作品数种,还曾[[ 妄想]] 出版世纪巨著,但最终认识到环境和自身的局限。十多年来,既出于不安分的天性,也是阴差阳错,从学界、商界到新闻界,涉足一些互相不全相关的领域,最后选择"三栖人"的[[ 自由职业]] 生活方式,既在商界,又重返大学[[ 讲坛]] ,并写起了外交问题分析专栏。作品一不小心获转载后,竟被人冠以"欧洲问题专家"和"[[ 时事]] 评论员"等美称。
+
年少气盛之时,道路平坦顺利,一度傲视群物,曾以德文、中文出版学术著作和新闻纪实作品数种,还曾妄想出版世纪巨著,但最终认识到环境和自身的局限。十多年来,既出于不安分的天性,也是阴差阳错,从学界、商界到新闻界,涉足一些互相不全相关的领域,最后选择"三栖人"的自由职业生活方式,既在商界,又重返大学讲坛,并写起了外交问题分析专栏。作品一不小心获转载后,竟被人冠以"欧洲问题专家"和"时事评论员"等美称。
  
 
 正因如此,自叹世界上许多事情往往身不由己,人生道路无法完全由自己掌控,因为只有自己心里清楚,一晃人生已四十出头,但生命中有一些最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开始去做。
 
 正因如此,自叹世界上许多事情往往身不由己,人生道路无法完全由自己掌控,因为只有自己心里清楚,一晃人生已四十出头,但生命中有一些最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开始去做。
行 111: 行 103:
 
 东莞扫黄,没有几个人敢反对,因为这是一个能占据绝对道德制高点的举措。但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天真到相信,"黄"是可以通过"扫"被完全消灭的。中国有太多的问题实际上比扫黄更紧迫;即便扫黄,也有太多的现代治理方式需要研究,而非仅仅是运动式地做做样子而已。之所以谁都不敢说,是因为道德制高点。有限制地管理,才是一个现代国家的有效治理方式。如今东莞的"黄",从明处转入地下,我们的官员有否知道?艾滋病在全国暗中更为泛滥,政府完全缺乏监控管道,我们有无警醒?道德制高点谁都不敢反对,运动式的文章谁都会跟着做。但中国的问题是需要实实在在去解决的,花架子撑得了一时,撑不了永久。
 
 东莞扫黄,没有几个人敢反对,因为这是一个能占据绝对道德制高点的举措。但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天真到相信,"黄"是可以通过"扫"被完全消灭的。中国有太多的问题实际上比扫黄更紧迫;即便扫黄,也有太多的现代治理方式需要研究,而非仅仅是运动式地做做样子而已。之所以谁都不敢说,是因为道德制高点。有限制地管理,才是一个现代国家的有效治理方式。如今东莞的"黄",从明处转入地下,我们的官员有否知道?艾滋病在全国暗中更为泛滥,政府完全缺乏监控管道,我们有无警醒?道德制高点谁都不敢反对,运动式的文章谁都会跟着做。但中国的问题是需要实实在在去解决的,花架子撑得了一时,撑不了永久。
  
词条标签: 人物 主持人 凤凰卫视 时事评论员 1962年出生
+
==参考来源==
 
+
[[Category: 教授]] [[Category: 学者]]
{{uncategorized|time=2019-09-07T04:06:16+00:00}}
 

於 2022年1月27日 (四) 18:03 的修訂

邱震海
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
出生 1962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同濟大學兼職教授

邱震海,著名時政評論員和學者[1],中國轉型和戰略問題專家,德國圖賓根大學博士,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資深會員[2]鳳凰衛視評論員、《震海聽風錄》和《寰宇大戰略》節目主持人[3]

個人經歷

過去二十多年裡,先後在中國大陸、歐洲和香港三地的大學、媒體與商界工作,頻繁轉換身份,以多元視角審視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多年來專注於中國對外戰略和內部轉型的研究,近年將觸角延伸至中國經濟轉型方向、中國社會和政治轉型及其風險掌控、中國國營和民營經濟發展前景、中國經濟走向背後的政治因素、中國對外戰略整合、國民集體精神世界成熟和民族思想史等領域同時兼任東南亞和歐洲部分報刊專欄作家,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華東師範大學顧問教授等職。

個人作品

2015年4月,推出力作《迫在眉睫:中國周邊危機的內幕與突變》 。這是邱震海博士繼2013年出版《訪與思:中國人成熟嗎?》 ,2014年出版《當務之急:2014-2017年中國的最大風險》 兩本暢銷書後,今年再次推出以未來幾年中國周邊重大危機為焦點的內幕分析著作。《迫在眉睫:中國周邊危機的內幕與突變》一書,由一系列從未披露過的內幕故事組成,從中可以看出國際舞台的驚心動魄,以及中國未來幾年在地緣政治上將面臨的重大挑戰。

主持節目

主持鳳凰衛視熱播節目:《震海聽風錄》和《寰宇大戰略》介紹

《震海聽風錄》

《震海聽風錄》於2007年元月在鳳凰衛視開播,每周三晚上19:25在鳳凰衛視中文台首播,次日早上6:00和上午11:20重播。

開播近八年來,《震海聽風錄》已成為鳳凰衛視一檔集中討論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國際動向的品牌節目,為中產以上階層的人們,尤其是企業家、政府官員和知識分子所集中關注。


《震海聽風錄》每周採用衛星或海底電纜連線的方式,由主持人邱震海在香港,與身處北京、上海、深圳、華盛頓、紐約、東京、巴黎等地的嘉賓,集中討論當周最為熱門的新聞焦點及其背後趨勢。該節目集中討論的話題包括: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及其對社會和各行業的影響、中國經濟和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些深層問題、全球經濟、政治發展對中國的長遠影響等。

《寰宇大戰略》

《寰宇大戰略》於2012年元月開播,每周日晚上19:45在鳳凰衛視中文台首播,次日上午9:00重播。

《寰宇大戰略》聚焦中國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國家發展戰略,其中包括國防和軍事戰略、經濟戰略、金融戰略、科技戰略、教育戰略、人才戰略、海洋戰略、能源戰略等,也包括近年中國改革和轉型過程中的一些深層戰略。

節目每周邀請兩到三名嘉賓到香港演播室,與主持人以明快的節奏展開交談,並與戰略觀察員展開討論,全方位向觀眾呈現中國發展戰略中的一些值得注意和深思的問題。

榮譽成就

學術研究

雖然語言學與他從事的時事評論似乎毫無關係,但"語言學的研究方式卻對時事分析有很大幫助",邱震海說,研究詞法和語意就要像切西瓜一樣把一個很大的東西切成一片一片,這種結構性的分析方法是德國人善用的方式,儘管讀書的時候不甚喜歡,但後來發現,研究問題的很多方法,正是運用了當年學習專業時掌握的技巧。 1990年,邱震海留學德國,也更加緊密地了解到德國人的結構主義思維方式,"運用這種方式看問題,就如同透視一樣,會把一個事物的每一個部分看得清清楚楚"。

由於喜歡寫作,在德國的7年中,邱震海一邊研究傳播學,一邊開始給"德國之聲"電台撰稿,他同時編譯許多德國的新聞給香港和上海的《文匯報》、《新民晚報》等。由於上海《文匯報》更聘他為駐德國的特約記者。"當年正值東、西德剛剛統一,發生很多故事,為《文匯報》工作是用中國人眼光看西方,為'德國之聲 '工作又是用西方人眼光看中國"。邱震海說,自己非常享受用這種交叉的眼光看問題,視角的轉化也豐富了自己的內心世界。

德國生活

在德國的生活經歷和自己從16歲就開始學習德語的優勢,讓邱震海的德語說得和德國人一樣好,想要留在德國發展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然而他放棄了在德國的一切,回到香港。


談起這個決定,邱震海說:"和德國貼得太緊了,反而想脫離它。"一直研究德國、用它的眼光看世界,但德國的文化相對封閉,這讓邱震海在那裡找不到使命感,最終,30歲出頭的邱震海帶着"一隻淚眼和一隻笑眼"離開了德國。

除了跟德國貼得太緊的危機外,邱震海感到的第二個危機就是使命感,"無論是人文科學還是從事新聞實業的人,都希望將社會當作一個舞台和實驗室,對這個社會的某些方面去架構一些東西,哪怕是國民素質的培養"。邱震海認為,這些方面的架構,歐洲人已經做得很成熟,而亞洲地區則還需要從事人文科學的人,在他的母體文化土壤上去做很多事。

當"三棲人"

香港的自由氣息最終吸引邱震海將之作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寶地,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邱震海當時的想法多少帶了理想化的色彩。回到香港的邱震海先是進了一家報社,但香港的現實告訴他,這裡雖然自由,但淺薄和缺乏深度也是它的弱點。"要從事嚴肅新聞的時候,這裡沒有空間,這令人感到失望!"邱震海說,自己在給上海《文匯報》做記者時,還能寫大量國際分析的文章,但香港人並不關心這些。

沮喪之餘,邱震海有了"既然實現不了自己理想,那就去賺錢"的想法。於是,他進入一家上市公司,做起了企業傳訊主任。然而賺錢賺了一段時間,仍然不滿足,邱震海再次拿起筆,給香港《信報》寫專欄文章。"稿費不高,但這報紙的影響力很大,當時的朱鎔基總理就說,他只看香港的兩家報紙,《明報》和《信報》"。


後來,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報紙也開始有了邱震海的評論專欄。就這樣,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邱震海過起了"兩棲人"的生活。再到後來,他又過上了"三棲人"的生活,即同時到香港大學教公關和新聞。在邱震海的印象中,香港的學生很現實,"他們的興趣在股票和房地產會不會升"。邱震海說,如果沒有後來與鳳凰衛視的結緣,自己可能已經離開香港了。

寫專欄搞評論

邱震海的專欄文章最終為他鋪開了局面,中國內地的《參考消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歐洲的報紙,都開始引用他的文章。就在這時,鳳凰衛視也主動找到了邱震海,開始請他做嘉賓評論員。當時的鳳凰衛視定位還是"城市青年台",對於電視評論也處於初創階段。1999年5月8日,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美國飛機轟炸,鳳凰才發現電視原來可以搞評論節目。鳳凰衛視由此開始轉型,逐漸變成以資訊評論為主。兩年後的"9·11"恐怖襲擊事件讓鳳凰的資訊評論得到關鍵提升,並找到準確定位。

邱震海的評論也由最初以歐洲為主、擴展為歐美關係,中歐評論等。尤其在2002年後,中國的外交飛速發展,中美、中日、中印,中俄大國關係以及朝核問題等越來越複雜。"原先不是很引人注目的問題逐漸提上日程,被迫開始研究",邱震海說,從2001年到2004年,是他和鳳凰的合作期,直到2004年9月,他辭去上市公司的職位,正式進入鳳凰成為鳳凰的專職評論員。

進駐鳳凰第一天

進駐鳳凰第一天就"上戰場"

鳳凰衛視擁有自己的專職評論員,所以有人將鳳凰的評論員稱為"駐台評論員"。對於鳳凰的這個發明,邱震海認為是開創了電視史上的第一步,"我們的日程是新聞到哪兒,我們到哪兒"。

邱震海正式進入鳳凰衛視的當天,就主評了至今難忘的一次事件,這就是2004年9月1日別斯蘭綁架事件,俄羅斯武裝分子占領俄羅斯南部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中學。當天下午2點,邱震海接到該消息,5分鐘後開始直播,10分鐘後進行評論。"當時連綁架的地名和位置都還不知道,趕緊找地圖、查資料,現炒現賣就上去了!"後來,邱震海在自己的博客里寫道:新兵第一天就上戰場變成了老兵。

綁架事件持續3天,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邱震海還能激動地把盧宇光當時的經典報道重複出來。他笑着說,這和之前做特約評論員完全不同,沒有預約,"現在是苦勞力了,和部隊一樣,不分時間的輪番上"。

邱震海政經論道在深圳舉行,鳳凰衛視著名評論員邱震海以《未來2-3年中國的經濟走向和潛在風險》作主題演講。針對經濟下行,邱震海提出要增加經濟的自由度與創新成分。

若不能影響社會,至少應守住公正客觀

邱震海除了輪班主持《有報天天讀》,還擁有自己的兩檔評論節目:《震海聽風錄》與《寰宇大戰略》。他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專訪時對記者說。"每周兩場公共討論,這是一個很珍貴的自由空間、資源。如果我濫用這種資源,可以把這兩個節目弄成一種民族主義情緒,收視率會很高。或者我可以把它做成很無聊的、很符合官方口味的,都在我一念之間。但只要還有一定自由空間,我還是會服從於我自己的內心。若不能影響社會,至少應守住公正客觀。"

做一名有思想有擔當的媒體人

作為一名媒體人對國家及社會的責任,在當今這個時代,媒體人應具備哪些素質和責任?在接受《今傳媒》雜誌的記者專訪時,邱震海說"作為媒體人首先要具備兩種大的素質,一種是專業的素質,一種是道義上的素質。專業素質好培養,道義上的素質其實也不難培養,就看你願不願意去學,願不願意去做。新聞人的特點是忠實於事實的真相,作為評論人則是要傳遞一種正確的價值觀。我們要解釋及引導觀眾形成正確的觀念,這就對一個人的人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國古人有句話叫"為學先為人",這是對新聞人最本質的要求。做新聞不要想着去賺大錢,如果想賺錢你可以選擇去學金融,做新聞人你就要敢於擔當責任,甚至深入災區,進入戰區,潛入幕後,將真正的事實呈現在觀眾的面前,讓觀眾了解事實的真相,以一種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受眾,使社會形成一種正確及真實的輿論環境。"

用德國嚴謹的研究方式做新聞

邱震海的理性,與他當年在德國留學有關。1991年,邱震海申請到同濟大學的公派名額,開始了在德國圖賓根大學博士學位的學習。從大學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德語的嚴謹、縝密、一絲不苟,訓練了他的思維,也重新架構了他的思維方式,為他日後成為一個理性的時事評論員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1997年,處於對西方迷戀後的迷茫期的邱震海決定回國,他選擇"進可攻,退可守"的香港作為跳板。在這個跳板,他也在不停地跳躍着尋找適合自己的落腳點。從學界、商界到媒體,直到2004年正式加入鳳凰衛視,邱震海終於停止了他的身份轉換。也正由於不同職業的身份轉換,使得邱震海的性格中既具備學者的沉靜、理性與縝密,又具備商界人士的雷厲風行與幹練敏捷,同時還具備新聞人的敏銳與練達。所有這些特質,恰恰成就了今天做時事評論員的邱震海。

在做時事評論的同時,他也在通過書籍、文字的方式,不斷地將他的觀點二次沉澱和呈現給受眾。從《中日需要"亞洲大智慧":邱震海論中日關係》、《訪與思--中國人成熟嗎》到《當務之急:2014-2017年中國的最大風險》,邱震海在堅持用國際的全球視野探討現今的中國。

人口紅利危機和人才紅利危機,在你看來,怎樣才能吸引"海歸"?邱震海向《留學生》雜誌記者直言"有一些是短期的機制,或者硬件的機制。比如說我們吸引留學生的政策,給他們的待遇等等,這些東西國家現在都做得不差。現在中國缺的是其他方面的東西,就是你怎樣能吸引一個人在這裡真正長遠地發展。要留住一個人才,除了空氣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讓他覺得有發揮空間。比如一個人回來以後,他是不是會陷入官本位的體制。在外面可能是學者至上,教授至上,一個學者是真真正正可以得到尊重的。在我們這裡是官本位的體制,它逼着學者一定要去做官,或者一定要去走官本位的路線,才能拿到資源,拿到項目和經費,那久而久之,就變了。一個真正的學者,一個真正的專業工作者,他不會去,甚至他也不願去、不需要去做這樣的事情。一個會做這樣的事情,或者很擅長做這樣的事情的人,他往往也不是一個真正的學者。真正的學者,他會覺得,你可能會給我很多錢,但這些錢我在國外也可以拿到,我可以創造出真正的、一流的成績,而不是一天到晚在跟官場搞關係。

另外,我覺得不但要吸引留學生,還要吸引國外的一流人才到中國來工作。我們現在的境界還沒有達到在全球當中搜羅一流人才。是我們沒錢嗎?我們錢已經有了,為什麼那些全球的一流腦袋都願意去美國,不願意到中國,那就是跟你的軟環境有關。"

人物評價

年少氣盛之時,道路平坦順利,一度傲視群物,曾以德文、中文出版學術著作和新聞紀實作品數種,還曾妄想出版世紀巨著,但最終認識到環境和自身的局限。十多年來,既出於不安分的天性,也是陰差陽錯,從學界、商界到新聞界,涉足一些互相不全相關的領域,最後選擇"三棲人"的自由職業生活方式,既在商界,又重返大學講壇,並寫起了外交問題分析專欄。作品一不小心獲轉載後,竟被人冠以"歐洲問題專家"和"時事評論員"等美稱。

正因如此,自嘆世界上許多事情往往身不由己,人生道路無法完全由自己掌控,因為只有自己心裡清楚,一晃人生已四十出頭,但生命中有一些最重要的事情還沒有開始去做。

權威點評

史記·2014

東莞掃黃,沒有幾個人敢反對,因為這是一個能占據絕對道德制高點的舉措。但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天真到相信,"黃"是可以通過"掃"被完全消滅的。中國有太多的問題實際上比掃黃更緊迫;即便掃黃,也有太多的現代治理方式需要研究,而非僅僅是運動式地做做樣子而已。之所以誰都不敢說,是因為道德制高點。有限制地管理,才是一個現代國家的有效治理方式。如今東莞的"黃",從明處轉入地下,我們的官員有否知道?艾滋病在全國暗中更為泛濫,政府完全缺乏監控管道,我們有無警醒?道德制高點誰都不敢反對,運動式的文章誰都會跟着做。但中國的問題是需要實實在在去解決的,花架子撐得了一時,撐不了永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