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邱坤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姓名 邱坤土
别名 敦甫
出生年  1900
死亡年  不详
教育背景 毕业于总督府国语学校
出版作品 《静庐吟草》

邱坤土(1900- ?),号敦甫,台北士林人。

生平

大正8 年(1919)毕业于总督府国语学校,8 年-15 年(1919-1926)任职士林国小教师。后转任商职,应施合发高雄支店聘为支店长,昭和16 年(1941)经营厦门贸易商隆发洋行。晚年移居台中市丰原区(旧称葫芦墩),其居舍为“静庐”。

著作

邱氏经商之馀亦耽吟咏,积极参与诗会活动,曾任北部瀛社监事,丰原富春吟社社员,战后筹组芦墩吟社任首任社长,获邀任台中县文献委员会副主委。著有《静庐吟草》。


七言律诗

游大贝湖有感
名胜贝湖众所崇,人工培植夺天工。

安排异木环苍翠,点缀奇花杂绿红。

垂柳长堤歌步月,浮亭泛艇赏吟风[1]

问津[2]若得余心愿,宁作残生一钓翁。

【题解】
本诗为七言律诗,收入《静庐吟草》。大贝湖即今高雄市鸟松区澄清湖,昔称“大埤湖”,原为农田灌溉的天然湖埤,日治末期开始建设为供军事及工业的储水湖,民国43 年(1954)易名为“大贝湖”,由于历年不断整建美化,广植草木,风景清幽,有“三桥”、“六胜”、“八景”之胜,有“台湾西湖”之称。民国49 年(1960)开始对外开放观光后,吸引不少游人造访,成为高雄重要的观光景点。民国52年(1963)蒋中正总统南巡驿驻湖畔以“澄清天下之志”改名为“澄清湖”。作者青年时期曾在高雄经商,相当喜爱澄清湖,曾数度携伴游赏,本诗约写于民国46 年(1957)9 月,作者自注“当时大贝湖纵览谢绝中”,当时大贝湖尚未正式对外开放,已吸引不少游客前往

【延伸阅读】
1.  邱坤土〈贝湖泛月〉,《静庐吟草》。

2.   张达修〈大贝湖小集〉,《醉草园诗集》。

3.   王天赏〈贝湖秋色〉,《环翠楼吟草》。

七言绝句

祝圣诞节 基督耶稣一圣神[3],普施仁爱救黎民[4]。如今大教遍天下[5],到处欣逢祝诞辰[6]

【题解】
本诗为七言绝句,收入《静庐吟草》,民国52年(1963)。圣诞节为每年12月25日。台湾地区会庆祝圣诞节,是由基督教信仰传入台湾后,才开始为人所知,进而庆祝。据〈台湾教会公报新闻网〉李信仁考证,1858年清政府开放台湾通商,天主教来台后,才有圣诞节的概念;1872年,马偕牧师表明“不过圣诞节”,因为圣诞节很容易世俗化,所以清代台湾圣诞节并不流行。日治以后,圣诞节透过商业包装进入台湾,特别是大正昭和时期,许多西方文化在台蔚为风尚。当时《台湾日日新报》有许多圣诞活动报导,例如日本组合基督教会和日本圣公会举办“降诞季”、介绍圣诞节由来等。在二次大战后,圣诞节在台湾更加普及,应与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为基督徒,热衷过圣诞有关,因而引领风气影响。台湾“圣诞节”从清代马阶牧师反对,到日治包装西化的潮流风尚,到战后统治者的热衷引领,三阶段的变化。

传统诗对于基督教节日的描写,日治后期到战后才逐渐增加,如邱坤土〈祝圣诞节〉是从基督教的由来,教义与传播,再到四处都欢庆圣诞来总结。诗作内容虽平铺直叙以宗教角度切入,但其背后的写作背景与呈现意义却反映日治中后期到战后初期,台湾人普遍接受“圣诞节”这个文化节日,时至今日。不论是原本宗教色彩浓厚的纪念日,或是因为崇尚西方文化的风潮影响,台湾都逐渐地接受与消化“圣诞节”这个文化。

【延伸阅读】
1.林献堂〈圣诞节〉,《全台诗》第参拾参册。

2.李建兴〈同叶梅生伉俪自黎巴嫩首途经叙利亚约旦访耶稣圣迹有作〉,《绍唐诗集》。

注释

  1. 垂柳长堤歌步月,浮亭泛艇赏吟风:澄清湖内有梅陇春晓、曲桥钓月、柳岸观莲、高丘望海、深树鸣禽、湖山佳气、三亭揽胜、蓬岛涌金等著名八景。可在月光下于植柳的堤岸散步歌咏,或于湖上的亭阁或泛舟湖中赏玩吟咏风月美景。
  2. 问津:原指探问渡口所在,此指澄清湖。
  3. 基督耶稣一圣神:说明耶稣是上帝耶和华之子,而耶和华为基督教信仰的惟一真神。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三位一体(基督教教义)。因此耶稣即圣灵,是唯一真神。
  4. 普施仁爱救黎民:耶稣提倡平等、对人友爱等观念,传道期间,施以神迹救助百姓,让百姓了解神的存在。
  5. 大教遍天下:指基督教传遍世界,也包括台湾地区。
  6. 到祝诞辰:庆祝圣诞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