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姓名 邱坤土
別名 敦甫
出生年  1900
死亡年  不詳
教育背景 畢業於總督府國語學校
出版作品 《靜廬吟草》

邱坤土(1900- ?),號敦甫,臺北士林人。

生平

大正8 年(1919)畢業於總督府國語學校,8 年-15 年(1919-1926)任職士林國小教師。後轉任商職,應施合發高雄支店聘為支店長,昭和16 年(1941)經營廈門貿易商隆發洋行。晚年移居臺中市豐原區(舊稱葫蘆墩),其居舍為「靜廬」。

著作

邱氏經商之餘亦耽吟詠,積極參與詩會活動,曾任北部瀛社監事,豐原富春吟社社員,戰後籌組蘆墩吟社任首任社長,獲邀任臺中縣文獻委員會副主委。著有《靜廬吟草》。


七言律詩

遊大貝湖有感
名勝貝湖眾所崇,人工培植奪天工。

安排異木環蒼翠,點綴奇花雜綠紅。

垂柳長堤歌步月,浮亭泛艇賞吟風[1]

問津[2]若得余心願,寧作殘生一釣翁。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靜廬吟草》。大貝湖即今高雄市鳥松區澄清湖,昔稱「大埤湖」,原為農田灌溉的天然湖埤,日治末期開始建設為供軍事及工業的儲水湖,民國43 年(1954)易名為「大貝湖」,由於歷年不斷整建美化,廣植草木,風景清幽,有「三橋」、「六勝」、「八景」之勝,有「臺灣西湖」之稱。民國49 年(1960)開始對外開放觀光後,吸引不少遊人造訪,成為高雄重要的觀光景點。民國52年(1963)蔣中正總統南巡驛駐湖畔以「澄清天下之志」改名為「澄清湖」。作者青年時期曾在高雄經商,相當喜愛澄清湖,曾數度攜伴遊賞,本詩約寫於民國46 年(1957)9 月,作者自註「當時大貝湖縱覽謝絕中」,當時大貝湖尚未正式對外開放,已吸引不少遊客前往

【延伸閱讀】
1.  邱坤土〈貝湖泛月〉,《靜廬吟草》。

2.   張達修〈大貝湖小集〉,《醉草園詩集》。

3.   王天賞〈貝湖秋色〉,《環翠樓吟草》。

七言絕句

祝聖誕節 基督耶穌一聖神[3],普施仁愛救黎民[4]。如今大教遍天下[5],到處欣逢祝誕辰[6]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靜廬吟草》,民國52年(1963)。聖誕節為每年12月25日。臺灣地區會慶祝聖誕節,是由基督教信仰傳入臺灣後,才開始為人所知,進而慶祝。據〈臺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李信仁考證,1858年清政府開放臺灣通商,天主教來臺後,才有聖誕節的概念;1872年,馬偕牧師表明「不過聖誕節」,因為聖誕節很容易世俗化,所以清代臺灣聖誕節並不流行。日治以後,聖誕節透過商業包裝進入臺灣,特別是大正昭和時期,許多西方文化在台蔚為風尚。當時《臺灣日日新報》有許多聖誕活動報導,例如日本組合基督教會和日本聖公會舉辦「降誕季」、介紹聖誕節由來等。在二次大戰後,聖誕節在臺灣更加普及,應與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為基督徒,熱衷過聖誕有關,因而引領風氣影響。臺灣「聖誕節」從清代馬階牧師反對,到日治包裝西化的潮流風尚,到戰後統治者的熱衷引領,三階段的變化。

傳統詩對於基督教節日的描寫,日治後期到戰後才逐漸增加,如邱坤土〈祝聖誕節〉是從基督教的由來,教義與傳播,再到四處都歡慶聖誕來總結。詩作內容雖平鋪直敘以宗教角度切入,但其背後的寫作背景與呈現意義卻反映日治中後期到戰後初期,臺灣人普遍接受「聖誕節」這個文化節日,時至今日。不論是原本宗教色彩濃厚的紀念日,或是因為崇尚西方文化的風潮影響,臺灣都逐漸地接受與消化「聖誕節」這個文化。

【延伸閱讀】
1.林獻堂〈聖誕節〉,《全臺詩》第參拾參冊。

2.李建興〈同葉梅生伉儷自黎巴嫩首途經敘利亞約旦訪耶穌聖蹟有作〉,《紹唐詩集》。

註釋

  1. 垂柳長堤歌步月,浮亭泛艇賞吟風:澄清湖內有梅隴春曉、曲橋釣月、柳岸觀蓮、高丘望海、深樹鳴禽、湖山佳氣、三亭攬勝、蓬島湧金等著名八景。可在月光下於植柳的堤岸散步歌詠,或於湖上的亭閣或泛舟湖中賞玩吟詠風月美景。
  2. 問津:原指探問渡口所在,此指澄清湖。
  3. 基督耶穌一聖神:說明耶穌是上帝耶和華之子,而耶和華為基督教信仰的惟一真神。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位格,三位一體(基督教教義)。因此耶穌即聖靈,是唯一真神。
  4. 普施仁愛救黎民:耶穌提倡平等、對人友愛等觀念,傳道期間,施以神蹟救助百姓,讓百姓了解神的存在。
  5. 大教遍天下:指基督教傳遍世界,也包括臺灣地區。
  6. 到祝誕辰:慶祝聖誕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