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邦妮和克莱德

邦妮和克莱德
图片来自thenewslens

邦妮·伊莉莎白·派克(Bonnie Elizabeth Parker,1910年|10月1日|1934年|5月23日)和克莱德·切斯特纳特·巴罗(Clyde Chestnut Barrow,1909年|3月24日|1934年|5月23日)是美国经济大恐慌时期著名的鸳鸯大盗,他们的帮派活动于美国中部,他们以抢银行闻名,但是他们更常抢劫小型商店和郊区的加油站,他们的所作所为吸引了美国媒体和读者的关注,在 1931 到 1934 年,也就是所谓的“公敌时期(Public enemy era)”,他们至少杀害了九名警察。1934年5月23日,两人在路易斯安那州吉布斯兰市边维尔郡被警方设伏击毙。

媒体笔下的邦妮和克莱德往往和真实情况有所出入,尤其是邦妮。报纸、新闻短片和低俗的侦探杂志把邦妮描绘成一个抽著烟、操著机关枪的杀手,这和真实情况相悖,但她的确在两年内犯下了至少一百条的重罪,无数位警官指控邦妮杀警未遂(虽然帮派成员 W.D. 琼斯在接受审判时否认这点)。警方在一个被遗弃的藏身处找到了邦妮抽烟的底片,照片后来被公诸于世。邦妮对骆驼牌香烟上瘾,但她从没抽过雪茄。历史学家杰夫·奎因表示,在藏身处中找到的照片增添了邦妮的魅力,也导致关于帮派的迷思。

1967年的电影《我俩没有明天[1] 》复苏了大众对于这两位罪犯的关注,也为他俩蒙上浪漫的氛围。电影导演为亚瑟·佩恩,由华伦·比提费·唐娜薇主演。

目录

鸳鸯大盗

邦妮和克莱德第一次见面是1930年1月在朋友的家中,邦妮失业并待在朋友家中照顾她。克莱德顺便拜访这位朋友,而邦妮正在厨房做热巧克力。当两人见面,便立刻陷入热恋中。此后当克莱德作案时,邦妮便一直忠实的待在克莱德身边。

死亡

克莱德是一名甫出狱的银行抢匪,邦妮则是个对生活厌倦想追求刺激的人。一日克莱德在作案时巧遇邦妮,邦妮非常崇拜他非法的行径,于是两人成为鸳鸯大盗。显然他们都没有想在安稳中求发展的需求,他们要的是名利,最重要的,他们是要享受人生。他们带领一群劫匪展开传奇的犯罪行动,组织了巴罗帮。他们游走各小镇,偷盗强劫无恶不作,美国西南部陷入一片惶恐,媒体甚至称他为“经济恐慌期的侠盗罗宾汉”。警方随即派出大批人马追缉他们,终于导致悲剧收场。邦妮和克莱德1934年5月23日在路易斯安那州边维尔县偏僻的道路上遭到德州与路易斯安那州的警方埋伏,两人的座车遭到警方以冲锋枪、霰弹枪及手枪等约130发子弹扫射,两人身中50多枪当场死亡。

早年

邦妮·派克出生于德克萨斯州的罗威那(Rowena),是三个小孩中的第二个。1914年,父亲死去,于是母亲带著他们前往西达拉斯,并生活于贫困之中。邦妮在学校成绩优异,以创意写作见长。1926年,16岁的派克与Roy Thornton结婚,这段短暂的婚姻只维持到1929年,两人分居但是没有离婚。

克莱德·巴罗则出生于德克萨斯州埃利斯县,是七个小孩中的第五个,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1926年,克莱德由于未按时开还租车而第一次被逮捕,第二次被逮捕则是因为持有偷来的赃物(一只火鸡)。根据John Neal Phillips,克莱德的人生目标并不想藉抢劫银行成名,而是为了报复州监狱在他服刑期间对他所做的虐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