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地理通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通鉴地理通释》,中国古代历史地理著作。王应麟撰。成书于宋亡之次年(1280)。有明崇祯中毛晋刻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等。本书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本书共14卷,约13万字,以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内容,结合其他史书,论述和诠解了历代沿革与地理形势,“以为兴替成败之鉴”。全书可分为2大部分:前5卷为历代州域总述、历代都邑考与(唐)十道山川考。后9卷主要为历代纷争时期(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的地理形势与名臣议论、军事重镇与山川地形对战争的作用考证等。书中所述在时间与内容上并不受《资治通鉴》所限,诠释时所引据的历代史籍较多,行文中常以引证的史论来借古喻今,抒发己见,批评投降苟安。
本书在写法上不同于一般的地理志书或总志,而是突出历代地理攻守得失形势,对后世的地理著作如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影响很大。不足之处是多一般考订,诠释地理稍嫌简略,但仍不失为阅读《资治通鉴》和考证宋以前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
王应麟(1223—1296),中国古代学者、政治家。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南宋庆元府(今浙江宁波)人,自幼聪慧,淳佑元年(1241)举进士,长期为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是南宋末年力图匡复的政治家,晚年被贬离京,归里著书。博学多才,著述甚丰,主要著作还有《深宁集》、《诗地理考》、《通鉴地理考》、《小学绀珠》、《玉海》等23种,计697卷。
相关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以“齐全、新颖、系统、科学、稳定”为编纂原则[1],选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500多个学科(包括主要学科及其分支学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学上各主要学派[2]的代表作,文学艺术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著作。
视频
通鉴地理通释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论文)百科全书的编纂体制与体例,道客巴巴,2015-07-08
- ↑ 第十讲科学学派_图文,豆丁网,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