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江任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曾鞏的散文特色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曾鞏對中正平和的文風的喜好,另一方面則是人生態度的影響。曾鞏在思想上曾鞏推崇儒學,在文章的美感追求上曾鞏則喜好學習劉向的文風。除了在思想和文風學習上偏好的影響,曾鞏坎坷的人生經歷也是影響其風格形成的因素之一。曾鞏十八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但是直到三十九歲才金榜題名。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原文
均之為吏:或中州之人,用於荒邊側境,山區海聚之間,蠻夷異域之處;或燕、荊、越、蜀,海外萬里之人,用於中州。以至四遐之鄉,相易而往。其山行水涉,沙莽之馳,往往為風霜、冰雪、瘴霧之毒之所侵加,蛟龍、虺蜴、虎豹之群之所牴觸,衝波急洑,隤崖落石之所覆壓。其進也,莫不籝糧裹藥,選舟易馬,刀兵曹伍而後動;戒朝奔夜,變更寒暑而後至。至則宮廬器械,被服飲食之具,土風氣候之宜,與夫人民謠俗,語言習尚之務。其變難遵,而其情難得也,則多愁居惕處,嘆息而思歸。及其久也,所習已安,所蔽已解,則歲月有期,可引而去矣。故不得專一精思,修治具,以宣布天子及下之仁,而為後世可守之法也。
或九州之人,各用於其土,不在西封在東境。士不必勤,舟車輿馬不必力,而已傅其邑都,坐其堂奧。道途所次,升降之倦,凌冒之虞,無有接於其形,動於其慮。至則耳目、口鼻、百體之所養,如不出乎其家; 父兄、六親、故舊之人,朝夕相見,如不出乎其里; 山川之形,土田市井,風謠、習俗、辭說之變,利害、得失、善惡之條貫,非其童子之所聞,則其少長之所遊覽; 非其自得,則其鄉之先生老者之所告也。所居已安,所有事之宜,皆已習熟如此,能專慮致勤,營職事,以宣上恩,而修百姓之急。其施為先後,不待旁諮久察,而與奪損益之幾,已斷於胸中矣。豈累夫孤客遠寓之憂,而以苟且決事哉?
臨川江君任,為洪之豐城。此兩縣者,牛羊之牧相交,樹木、果蔬、五穀之壟相入也。所謂九州之人,各用於其土者,孰近於此? 既已得其所處之樂,而厭聞飫聽其人民之事,而江君又有聰明敏慧之才,廉潔之行,以行其政。吾知其不去圖書講論之適,賓客之好,而所為有餘矣! 蓋縣之治,則民自得於大山深谷之中,而州以無為於上。吾將見江西之幕府,無南向而慮者矣!
於其行,遂書以送之。南豐曾鞏序。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散文成就
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堂該校點,詩賦文21卷。
曾鞏文章的特色體現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游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崑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他的議論性散文特點是: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
他的記敘性散文特點是: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
視頻
送江任序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唐宋八大家,國學夢
- ↑ 古時候說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搜狐,20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