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山公行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送东山公行边》是一首中国明朝古诗,也称为古体诗。
明代的诗学文献中,“性灵”和“神韵”等文学观念被强调,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诗选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不仅展示了明代诗歌的成就,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价值观念。诗评中对诗人、诗歌风格、诗歌技巧等方面的评价,展示了明代文人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化价值观念[1]。
“ |
司徒始受命,朝野贺得人。 两边数万骑,所望公一身。 公囊无刍粮,公心有经纶。 亦有为国念,对越天与神。 岂不知匮乏,鞠躬在兹辰。 公复不自用,乃荐一二臣。 遗事旁搜阅,微言博咨询。 稽首殿陛下,丰仪动高旻。 登车向西郭,尊俎罗朝绅。 慨然尽馀酌,老眼无边尘。 谓公唐室晏,谓公汉家恂。 千载有韩范,公也真其伦。 公有激众义,公有抚众仁。 未至百草秋,既至万卉春。 缓急在公手,琐琐何足陈。 |
” |
— [明代]邵宝 |
明代诗词的社会背景
明代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昌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的时期。尽管如此,明代的诗文作家及作品的数量远在唐宋之上。
明朝初期,政坛上有一位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刘伯温。他在政治上的智慧和对国家的忧虑体现在他的诗词中,成为明朝词坛上的一束亮光。在他的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对个人前途的迷茫、对不被赏识的愤恨以及对山川河流的赞美。刘伯温的诗词风格独特,境界高远,即使是同时代的词人也无法企及。
明朝诗词文学的特点体现在多样化的主题、深沉的情感表达以及独特的文学风格上。诗人通过诗词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国家的命运,使得明朝诗词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文献。尽管在艺术成就上难以超越前代,但明朝诗词仍以其独有的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2]。
参考文献
- ↑ 古代诗歌体裁常识汇总,搜狐,2017-05-04
- ↑ 好书·新书丨跟着诗歌了解明朝那些事儿:明诗三百首 ,搜狐,20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