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皮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趣味皮影 |
中文名: 趣味皮影 外文名: Interesting Shadow 作 者: 杨飞 李毅民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页 数: 192 页 开 本: 16 开 定 价: 45 元 类 型: 艺术 出版日期: 2013年1月1日 语 种: 简体中文 ISBN: 9787110078631 品 牌: 科学普及出版社 |
《'''趣味皮影'''》讲述精美的中国皮影,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我们,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们。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在梳理,尽量弄清皮影戏创作与发展的来龙去脉,盘点历史与传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趣味皮影》作为科学普及出版社“趣味收藏”系列丛书之一,得到了科学普及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趣味收藏”丛书主编林轩先生给予了热情指导,书中参考了一些重要的专业文献资料。[1]
《趣味皮影》从皮影的起源、传说、文化价值,皮影戏的地域特色、艺术表现形式、人物造型,皮影的种类、制作,皮影戏班子、剧本、唱词,皮影骚戏,皮影画长卷等方面,通过大量的资料和文化信息,丰富多彩的皮影图案,全面介绍皮影的发展历史及艺术特色。《趣味皮影》选用660多件(组)皮影图案。具有知识性、观费性、趣味性,可供收藏爱好者鉴赏,美术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杨飞,山西芮城人。1932年生。1949年随部队到西安参与建设西北艺术学院。1960年,调到陕西省木偶皮影剧团(后改名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从事木偶、皮影设计和制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自办中国首家民间皮影木偶艺术馆,收藏的明清时期各种演出皮影有些已属珍罕品。出版有《陕西皮影艺术》。
李毅民笔名尕丁,河北冀县人。1950年生。高级工程师。1992年9月参与创办《收藏》杂志,曾任主编。现任中华全国集邮联会士、理事、学术委员,陕西省集邮协会副会长,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西安市收藏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当代十大名窑产业联盟秘书长。
图书目录
第一章风靡千载的皮影戏
一、皮影的起源
二、皮影的传说
三、皮影戏的传播
四、皮影的艺术价值
五、皮影的文化价值
第二章皮影戏的地域特色
一、皮影戏的流派
二、陕西皮影
三、滦州(唐山、东北)皮影
四、湖北皮影
五、四川皮影
六、纸影戏、灰皮皮影
第三章皮影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影像造型艺术的特征
二、衬景造型
三、道具造型
四、牲畜、禽兽造型
第四章皮影人物的造型
一、头茬造型
二、身段夹子造型
三、旦角造型
四、净角造型
五、神仙、妖魔造型
第五章皮影的制作
一、皮影材质的加工
二、皮影的落样、刻制
三、皮影的敷彩、装订
第六章有声有色的皮影戏
一、皮影戏班轶事
二、皮影戏演唱“五人忙”
三、皮影艺术丰富的表现力
第七章皮影戏剧目与声腔
一、独特的皮影剧本
二、丰富的传统剧目
三、别有韵味的唱词
四、独树一帜的声腔
第八章原汁原昧的三秦皮影骚戏
一、诙谐生动的皮影骚戏
二、《张三怕婆娘》
三、《两口子闹仗胡搅火》
四、《三怕妻》
第九章传承与创新
一、《关中社火》皮影画长卷
二、《武则天》皮影画长卷
三、皮影艺术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世界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物质是运动的,又是相对静止的。但是,人不可能穷尽世间一切规律。
人类的文化创造和遗存,包含了过去世代累积的信息和发展的可能性。有些不起眼的东西,我们今天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但以后可能非常重要,可能会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发展。从根本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表现在文化多样性当中的人的创造力。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逐渐取代民族民间文化的传统概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公约最后文本里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对不同文化形式和价值的尊重,就是保护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在全球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可能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我们看到很多原生态的文化,在一种单一化、标准化的全球性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迅速衰落了,拥有这些文化的人也就随之消失了。因此,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004年8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三点精神实质为:
明确了“一个目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提出了“两大原则”: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二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规定了“三项制度”:分别是调查制度、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传承与传播制度。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皮影戏。
皮影戏作为中国民间戏曲艺术形式之一,为了适应影人在屏幕上横向活动的要求,皮影艺人们采用了大胆夸张、合理变形的艺术手法,基本上采用正侧面单目的造型。就整体而言,皮影的造型特点往往是整体上简约,而形体的内容装饰较为丰富,做到了民间艺术造型“繁”与“简”的有机结合。皮影人是地道的民间手工艺品,这种蕴涵丰富的工艺品也可以独立于影戏之外,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
民间艺术是劳动群众创作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其特点之一是地域性强,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遗传基因”,表现出各民族、各地域之间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思维方式。皮影戏有着自己的艺术表现的个性特征,它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与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
世俗文化是全部文化构架的根基,也是推动精雅文化不断积淀的动力,它比精雅文化更天然,更贴近民族的生态,因此也更能深人人心。无论从美术史、文化史、收藏史的角度审视,皮影都是一枝闪烁着传统文化光芒的奇葩。在美术领域,它是那么的鲜活生动,独树一帜;在文化领域,它被视为影响深远的民间艺术,卓尔不群;在收藏领域,它同样是艺术另类,令人称道。
人常说:年轻人喜欢向前看,老年人喜欢向后看。少儿时代是充满好奇心的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探索创新的兴趣会衰减,甚至对出现的新见解和新事物抱偏见。如果这样僵化,收藏观念和方法就与两千年前没什么两样,许多新兴的收藏领域就无法出现。收藏中若是缺少了神秘和追求,人的进取心便会被惰性所取代。如果坚持人无我有,人弃我取,广蓄博收的态度,收藏者从中获得的乐趣才会更丰富更新奇,就愈能在别人无法发现诗意的地方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慧目识宝。
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应当置身于传统之中进行思考。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今在一种什么样的境遇中,扮演者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怎样继承祖先的“文化遗产”,又将给后人留下一份什么样的“遗产”。
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为保护中国皮影艺术这一人类文化遗产瑰宝做些有益的事情,我们商定以杨飞先生丰富的皮影创作实践经验及其收藏的皮影道具和资料为基础,编写一本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中国皮影鉴赏图书。
图10—2是杨飞、李淑文夫妇与李毅民一起观赏清代皮影藏品。
本书从皮影的起源、传说、文化价值,皮影戏的地域特色、艺术表现形式、人物造型,皮影的种类、制作,皮影戏班子、剧本、唱词,皮影骚戏,皮影画长卷等方面,通过大量的资料和文化信息,丰富多彩的皮影图案,全面介绍皮影的发展历史及艺术特色。本书选用660多件(组)皮影图案。具有知识性、观费性、趣味性,可供收藏爱好者鉴赏,美术爱好者参考。
编撰此书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和思考的过程。精美的中国皮影,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我们,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们。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在梳理,尽量弄清皮影戏创作与发展的来龙去脉,盘点历史与传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本书作为科学普及出版社“趣味收藏”系列丛书之一,得到了科学普及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趣味收藏”丛书主编林轩先生给予了热情指导,书中参考了一些重要的专业文献资料。我们在此向各位专家和师友们表示衷心地感谢。书中存在的差错和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杨飞李毅民
2011年9月9日
序言
中国皮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特色独具,源远流长。
前些年,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播出后,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剧中反映的盛唐时期宫廷生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唐朝皇宫中,从皇帝、皇后到公主、太子都喜爱观赏甚至亲自表演皮影戏的场面,曾令无数观众感到耳目一新,不可思议。
《大明宫词》中的皮影人物贾未名言道:“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你那蓬松的乌发涨满了我的眼帘,看不见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在那个短暂的瞬间,皮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在小小的方寸之间,尘世的诸多情感被表现为质朴的艺术形态。简练概括的造型里,生活的细节被一一再现,并且以华丽动人的姿态展现于人们的面前。
唐代,由于缺乏文献记录,皮影在民间的活动不明。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当时佛教运用纸人配合讲经说法,叫做“纸人演故事”。到了宋代,市民文学兴盛,各种笔记杂抄中都不乏对皮影戏盛行状况的描述。每逢节庆,各个街坊多设立小影戏棚子。元代,皮影戏不只在民间广泛流行,甚至成为军队内部的娱乐活动。也在这段时期以后,皮影戏由发源地的中国走向世界。13世纪初,皮影随蒙古军队传到中亚细亚一带。明清时期,皮影戏的造型更加丰富、剧目更加成熟、演唱更加精妙,达到了艺术发展的新高度。
图0-1是清代陕西大荔皮影象车造型。
中国是皮影的故乡。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艺匠以薄皮雕形、染色、熨平、装订,制成各种角色和布景。夜晚演出时,透过灯光照射,由艺人操作皮偶的影像就映现在布幕上。加上音乐、唱白,一幕幕光影瑰丽的好戏便堂堂登场了。早在摄影、电影和电视发明之前的1000多年,中国广大乡野的夜晚,已经有这世界最古老的彩色动画亮起。多少世代以来,皮影戏伴随中国人走过历史长途,带给人们欢娱、梦想和希望。
皮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语言。传统的皮影是以地方戏曲演出为内容,以皮影作为傀儡,投影于幕布的表演艺术。皮影艺术的表演者们一边牵挑着皮影的动作,一边吹、拉、弹、唱,尽情地演绎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人物故事,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尽入观众的眼帘。皮影演出一般应有五六位表演者,演出中要求每位演员必须是一专多能,或操持乐器,或挑递道具,或帮腔演唱,精神抖擞,配合默契,集演、唱、说于一台之中,营造出火爆热烈的舞台气氛。
半张人脸,现出忠奸善恶;一台灯影,演得离合悲欢。
皮影演出的道具主要是皮影。传统皮影的制作是以牛皮或驴皮为材料,进行镂刻和染色,构成了一种虚实对比、阴阳相问的侧影图画,表现出戏曲中生、旦、净、丑的各种人物角色,也有亭台楼阁、花草动物、家具器皿的形象刻画,从而使皮影艺术的表演丰富多彩。
图0-2是清代陕西渭南皮影戏“摆亮子”《曹操发兵》。
无论从美术史、文化史、收藏史的角度审视,皮影都是一枝闪烁着传统文化光芒的奇葩。在美术领域,它是那么的鲜活生动,独树一帜;在文化领域,它被视为影响深远的民间艺术,卓尔不群;在收藏领域,它同样是艺术另类,令人称道。
其实,过去不仅民间百姓喜爱观看皮影戏,连皇宫、大臣府里也收藏有成箱的皮影。这些皮影有的不仅是作为演出的,还是一种收藏品,对刻工要求极高。一些殷实富裕人家还专门请人到家里刻皮影,一刻就是很多年。富家大户的影戏箱,只在婚丧节庆时供家族内部观演。有些人与别人比谁家的皮影多而精,这些皮影景片是箱主为了显示自己戏箱的实力而特意刻制的,只是偶尔亮相,有的甚至完全没有上过亮子。
世俗文化是全部文化构架的根基,也是推动精雅文化不断积淀的动力,它比精雅文化更天然,更贴近民族的生态,因此也更能深人人心。皮影创作倡导的是“通俗”,借以提升大众文化情趣。理念的超越更具有诗意浪漫,从而善于穿越公众目光里的喜怒哀乐,敢于正视现实,敢于艺术创新,不淹没自我,而凸现灵魂的力量,精神的价值。
俗能生雅,雅能还俗。合则兼美,离则俱伤。
图0—3是清代山西曲沃皮影戏《金碗钗》。
今天,身处电视密集、视听资讯泛滥的城乡中,声光影像令人目不暇接,有谁还记得中国古老的光影艺术——皮影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皮影如今又引人注目,枯木逢春。虽然在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娱乐媒体的影响下,皮影的实用价值在弱化,但是其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却不断被强化,正由大众化的娱乐品演变成艺术品和收藏品。大众收藏活动的蓬勃发展,使皮影变成了“灰姑娘”,得以神采超生,继续发扬光大。
俗文化的受众远远多过雅文化的受众,而雅文化的每一次更新,几乎都是在吸纳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完成的。发展“泛文化’’的皮影收藏,一方面要采用通俗的方式,另一方面要体现传统文化的思想深度。对皮影收藏品欣赏与研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既包括历史价值,也包括精神价值。
图0-4是清代初期北京西派皮影头茬造型。
中国的皮影是一种广为流传于民间的古老而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态,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能窥看到它的样貌。
这个世界上没有新,所有的新转眼就是旧。新实际上是哲学意义上的旧,而旧则是审美意义上的新。很多时候,新、旧不是单纯的时间长度能衡量的。所谓的旧,是一种时间的附加值,包括艺术价值和时间价值。新的花样不断出现,让人眼花缭乱,但大多只值得匆匆一瞥。古旧的东西却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欣赏,经过岁月霜河,形式上旧,却永存精神上的新。
图0—5是清代陕西东路皮影仙家道童头茬造型。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 ↑ 趣味皮影---幼儿制作皮影 ,新浪网 , 201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