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走进重庆洗新乡(汪万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走进重庆洗新乡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走进重庆洗新乡》中国当代作家汪万英的散文。

作品欣赏

走进重庆洗新乡

从重庆市石柱县城出发,驱车40分钟就触摸到石柱县洗新乡的脉搏。远处群山叠翠沟壑纵横郁郁葱葱,薄雾缭绕若隐若现宛若仙境;近处葱绿的玉米地里,那些胖嘟嘟的宝宝们正迎风摇曳,三五成群的烟农正收割烟叶,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穿过巍峨的风电群,沿着被雨雾冰雪粗糙了脸面的水泥路下行,车轮卷起漫天灰尘。汽车在峡谷中穿行,两岸悬崖峭壁,峡谷深不见底,翠绿满眼清新扑鼻,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一栋写有“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标语的米黄色大楼提醒我们洗新乡政府到了。街上水泥地面坑洼斑驳,几栋民房紧凑地矗立在街道两旁。“戴口罩 不聚集 疫情防控别放松”,红底白字的标语悬挂在一栋木列房墙上,墙根下晒着油炸木姜子、水煮洋芋片,五六个耄耋老人正闲适地坐在一家小商店门口闲聊,商店货架上稀稀朗朗摆放着方便面、饮料、食用油、香烟等商品。他们好奇地打量我,质朴地调侃:“我们这个乡场不大,没有宾馆没有饭店,划根火柴可以转一圈。不过想吃什么我可以去地里现摘回来给你们煮,家里的床也可以让你们睡。”我的心一下子被拉近了。

抗捐洞

距洗新乡政府2公里林木蓊郁的上盖山杨福湾,一片柳杉林深处,隐藏着一口能容一个人猫腰进入的山洞,当地人叫“抗捐洞”。匍匐进洞爬行三四米,洞内豁然开朗,出现两层楼高2米宽的巷道,往前约50米,分成三条岔道直抵后洞口,洞外悬崖绝壁杂树丛生。

“我们这里还是红色革命老区呢。”一位头戴白纱帽脚穿红凉鞋丰腴富态的婆婆自豪地对我们讲起久远的革命故事。

1929年春,洗脚溪(今洗新乡)上盖山人余先礼于重庆川东师范学校毕业回乡,因不满反动政府苛捐杂税,在湖北省利川县早期共产党员周念民的影响和教育下,于1930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一支有40余名骨干队员的洗脚溪抗捐队,自任大队长。抗捐队得到新场(今新乐乡)、水田坝(今金竹乡)、清明山(今利川市黄土乡)等地民团和“神兵”的积极响应,迅速发展至三百余人,在洗脚溪一带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广泛开展抗捐斗争,有力抗击了反动政府的腐朽统治。

1930年12月,抗捐队先后击溃马武厢子石团总曾鹏久民团和桥头坝大地主杨开甲地主武装。之后,经过几次与反动武装的战斗后逐渐强大起来。

1931年夏,四川军阀刘湘派周化成部队进驻石柱县城。11月5日,周令第一区队长李蕴岚率队攻打洗脚溪抗捐队,在上盖山激战3小时,双方死伤多人。抗捐队因武器低劣、子弹缺乏被击败,余先礼被迫带着20多人,钻进杨福湾洞凭险抵抗。李蕴岚与三县联团组成“清乡”兵围洞数日后,挑选40名精兵组成“敢死队”向洞内发起进攻,激战2个多小时,被抗捐队员用石头和自制地瓜手榴弹打(炸)得尸横遍野、血肉横飞。李又组织强大火力从后洞口攻击,用冲锋枪朝里面乱射。余先礼枪法精准,从洞口射向几百米外一枪一个,他和其他抗捐队员一起凭借洞内地形掩护,歼敌30多人。

“清乡”兵围洞久攻不下,周化成只好亲自前往督战。他一面打出“不杀抗捐队员家属”的安抚旗号收买民心,一面派人扣押了余先礼的父亲余清成等,要他们进洞劝余先礼出洞缴械。

12月7日,余先礼在父亲和兄弟们的一再要求下,为尽孝道,抱定一死,答应出洞。当他们走出洞外,一阵枪响,几人倒在血泊中……

听着先烈故事,我仿佛置身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仿佛看到革命先烈们为了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的场景,想到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热泪盈眶。

“余先礼烈士现在还有后人吗?”我不禁问道。

“有,余先礼还有个儿子名叫余祖吉,今年90岁,住在万寿村沙坝组,享受着国家低保。余祖吉的儿子已去世,孙子在县城打工;老人不幸摔断了腿,由三个女儿轮流照顾。余先礼现在都有重孙辈啦,一大家总共有三十几口人呢。”婆婆朗声回答。

余先礼的曾外孙吕仁荣表示,他们要继承和发扬曾祖父的革命遗志,将他抗捐的故事代代相传。当地政府也准备打造杨福湾“抗捐洞”红色旅游景点,传承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100亩莼菜基地

西晋时期,有个叫张翰的人在洛阳当官。一天秋风乍起,他想起故乡吴中的莼菜、莼羹和鲈鱼,叹曰:“人生贵适志,何能驾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弃官归里,留下了莼鲈之思的典故。美味的莼菜不仅吴中有,平均海拔1340米的洗新乡万寿村更是其理想家园。

清晨,远处和近处的绿油油的大山笼罩着一层薄雾,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像是仙女舞动的轻纱。半山腰层层叠叠的100亩莼菜梯田里,一张张椭圆形嫩绿的叶子浮在水面,像羞怯少女张开的双臂,一朵朵粉红的花蕾探出水面,晶莹滋润、楚楚动人。太阳刚冒红,体格健壮头发乌黑、红色运动衫裤的万寿村副支书赵红军,带领八九个村民高高挽起裤腿站在50厘米左右水深的莼菜田里,面带微笑,勾腰低头,右手在水里熟练地撇开浮叶,顺势将触碰到的水草一把捞起,搭在左手上,然后用三根手指托住嫩叶根部,拇指迅速掐断一把捞出水面,扔进身旁的盆子里……

为了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赵红军从家里摘来红辣椒、四季豆、南瓜等蔬菜,捉来一只8斤多的鸭子,驻村队员小刘的妻子夏老师开始忙活起来,杀鸭、拔毛,洗菜、切菜……酸萝卜鸭子、姜爆鸭杂、红椒肉丝、蚂蚁上树、炒嫩胡豆、炒四季豆、油炸南瓜花、凉拌莼菜、凉拌黄瓜,色香味俱全的一大桌。特别是焦脆糍糯的油炸南瓜花,圆融清脆、鲜美嫩滑的凉拌莼菜更是让我们不舍停箸。

晚上,驻村队员和村干部一起,对村民采摘的莼菜“杀青”。为了让莼菜受热均匀,他们将莼菜装进一个满是漏眼的不锈钢盆子,放入不锈钢锅里的沸水中,边煮边用水瓢搅拌,待莼菜的叶柄和叶尖变黄变白后,迅速将盆子抬起来,滗掉沸水,倒入盛有山泉水的干净大盆里,将不锈钢筲箕放入盆中,边往盆里注水边舀出从筲箕漏眼里滗出的热水。莼菜冷却后,舀入一个装满山泉水的大水瓮里,浸透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剔除杂质和大的叶片后,装瓶带到石柱县城送到消费者手上。

近一个多月来,万寿村驻村队员和村干部一起,想方设法将水中的莼菜变现,共卖出1600多斤16000多元,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1]

作者简介

汪万英,重庆市石柱县西沱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