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赤红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赤红壤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目前,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一种是方块文字,如汉字[1]、日文和韩文,还有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种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词解释

赤红壤区的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植被组成既有热带雨林成分,又有较多的亚热带植物种属。赤红壤地区现有植被结构趋势是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热带性种属增多。

赤红壤分布于北回归线两侧,纬度较低,北与西北两面高山屏障,东南面海,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盛行,冬季来自内陆的干冷气团多受高山阻滞而削弱,从而形成冬暖夏热、湿润多雨的优异气候条件,系同一气候带内少有的天然温室。

成土环境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9-22℃,最冷月均温10-15℃,最热月均温21.7-28.5℃,≥10℃积温多在6500-8450℃。年降水量1000-2600毫米;年蒸发量1376-2000毫米。无霜期达350天。干湿季分明,一般3-9月为雨季,10-2月为旱季。年干燥度为1.32-0.37.由于赤红壤分布地区跨3个纬度,加上地形复杂,因而气候的区域性差异较明显。赤红壤区的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植被组成既有热带雨林成分,又有较多的亚热带植物种属。赤红壤地区现有植被结构趋势是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热带性种属增多。粤、闽沿海丘陵台地,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能在保存较好的风水林及自然保护区可以看到,其构成的主要树种有:红栲、乌来栲、红鳞蒲桃、厚壳桂、硬壳桂、多种杜英、多种冬青、黄杞、黄桐、毛茜草树、橄榄等,并散生鹉掌柴、多种茜草树、肉实树、狗骨柴,墨氏山胡椒等。林下灌木有罗伞树、九节木、鲫鱼胆、多种木姜子、五月茶、柏拉木、粗叶木等。草本层主要有耐阴耐湿而矮小的单叶新月蕨、淡竹叶、华山姜、狗脊蕨、金毛狗、莲座蕨、风尾蕨、草珊瑚、金栗兰、海芋、山芭蕉等。赤红壤的母质类型多样。土壤发育和肥力特性受母质影响深刻。总的趋势是自东到西,岩浆岩成分减少,而沉积岩成分增加。

形态特征

赤红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1.剖面层次分异明显,具有腐殖质表层(A层)、粘化层(B层)和母质层(C层)。2.A层湿态色调呈棕至棕红色(5YR-7.5YR),亮度3-5,彩度2-6;B层湿态色调呈棕红至红棕(2.5YR-7.5YR),亮度3-5,彩度4-8,其色调与粘粒游离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8,a=0.05),与砂/粘比值呈一定负相关(r=0.77,a=0.05);C层受母质影响大,色调较复杂,从红色(10R)到黄色(2.5Y),但多数与母质近似,亮度及彩度均较B层高,有时尚可见红、黄、白色斑块。3.土壤质地多壤质粘土。A层因粘粒机械淋移或地表流失,质地稍轻。B层固粘粒淀积,质地稍粘。4.自然植被下表土层结构多为屑粒状和碎块状。B层块状和棱块状,在结构面和孔壁上常见铁铝氧化物胶膜淀积。微形态观察,多见弯曲短裂隙,少数孔道状孔隙,孔壁与裂隙面有较多老化扩散胶凝状粘粒胶膜淀积,消光微弱,见微弱光性定向粘粒。C层多块状和弱块状结构,一般没有或少量胶膜淀积。5.铁铝氧化物移动淀积较明显,其含量均以B层最高,并常见胶膜淀积,有的可见铁质软结核。局部堆积台地和坡麓地带可见各种形状的网纹层、侧向漂洗层、铁盘铁子层;其形成可能与地下水和侧渗水活动有关,并非赤红壤形成过程的特征。6.总孔隙量较大,微团聚性和渗透性较好。赤红壤粘粒矿物以高岭石为土。并有较多无定形铁铝氧化物的胶结,因而形成的团聚体(1-0.01毫米)达65%-89%。土体的总孔隙、通气孔隙和持水孔隙均较高,总孔隙度为40.5%-52.8%,平均47.2%,有利于调节土壤水气矛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