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錦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赤峰锦蛇(学名:Elaphe anomala)为游蛇科锦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乌松、大乌草、乌虫、家蛇。[1]
分布于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北、江苏、浙江、湖南、安徽等地,一般生活于平原、山区、丘陵、塘边、桥下、林边、田园、柴草堆、破旧房屋及住宅屋顶。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15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赤峰。
形态特征
体背棕灰色,前段无斑纹或有极不明显的暗白色横斑,从中段开始具有黄横斑,两侧呈不规则分叉,体后段及尾部具更明显的黄色横斑。腹面浅黄或鹅黄色,杂有黑色斑点。
描述依据标本 辽宁宽甸、沈阳、东陵、千山、大石桥、北镇、本溪、清原、义县、铁岭、辽阳、棋盘山、抚顺、山由岩、医巫22雄19雌3幼,河北1雄,甘肃合水2雄1雌,湖北1雄,湖南2雄,江苏连云港1雄,浙江慈溪1雄1雌,共30雄21雌3幼54号标本。
形态描述 全长(1500-2000)mm的大型蛇种。雄性最长(1800+270)mm(辽宁沈阳),雌性最长(1925+275) mm(辽宁棋盘山)。体色斑从幼体至成体变化较大。成体头背棕灰或棕褐色,向后逐渐颜色变深,体中段以后棕黑色。自体中部向后直至尾端具有灰黄或土黄色斜行横斑,该横斑在两侧作不规则分叉,导致前后斑在侧面相连,横斑宽约2-4个鳞列,斑间隔约4-5个鳞列。腹面鹅黄色、乳白或灰白色,腹鳞两侧具黑斑。上下唇鳞鹅黄或乳白色,鳞片的后缘具细黑边;亚成体体色略浅于成体,横斑自颈部开始可显见,到中段以后更为明显;幼体色斑更鲜艳,背面棕褐色,自顶鳞缝后端开始向枕部两侧有一醒目的暗黄色倒“V”字形斑。鼻孔与眼之间有一浅色斑纹。瞳孔圆形,自眼后到口角有一带状黑斑。自颈部至尾端具有暗黄色横斑,横斑两侧作不规则的分叉,横斑占1-3.5个鳞列,斑间隔为5-8个鳞列。在第一横斑向前的两侧有一暗黄色或淡褐色的细纵纹。上下唇鳞乳白色,鳞后缘具黑边。颔部乳白色,腹面苍灰色,缀有黑斑点,腹面的两侧黑斑明显。颊鳞1;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2(3)+3(2);上唇鳞8, 3-2-3式;下唇鳞9-11,前4-5片切前额片;背鳞23 (22、21、20、25)-23 (22、21、20、19)一19 (18、17),中央15-19行有微弱起棱,体后段起棱较为明显;雄性腹鳞203-222,平均208片,雌性210-225,平均215片。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58-75,平均69对,雌性54-72,平均65对。
上颔齿13-14枚。
文献记载:河北省有标本眶后鳞1片,前颞鳞1片或后颞鳞1片的,雄性尾下鳞达77对,少数标本尾下鳞部分单片(Pope, 1935);北京有2号标本肛鳞完整(Stejneger,1925);北京有标本(没有注明性别)尾下鳞77对(张春霖,1932:14)。
參考文獻
- ↑ 养蛇女人浅谈与赤峰锦蛇(棕黑锦蛇)的“来龙去脉”,qzs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