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赤岩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赤岩站
图片来自soraironokanata

赤岩站东日本旅客铁道(JR东日本)奥羽本线山形线)沿线的铁路车站,位于福岛县福岛市大笹生字赤岩。车站由2012年度起,逢冬季大雪时期均会封站,2016年12月1日起,更再没有列车停靠,变成为“全年休业站”,直至现在[1][2]。但是,由于JR东日本仍未正式宣布废站,令本站变成了有名、但没有实质用台的车站。但却成为不少铁路迷和废墟探险迷慕名而来的“秘境站”。

车站构造

休站前,本站隶属于郡山站管理的无人站(虽然线道内所有普通列车均不到达郡山站)。

开站时为2面2线的侧式月台模式,单层式站房设于南面下行往向米泽方向的月台上,由多间以石块、砖及木板所搭建的单层楼房所而成,并建有楼梯通往下方,横过主路轨后可通往松川对岸的伊良洼集落(现已荒废),可是,由于部份月台位于斜坡上,位置不够整列列车停靠,所以在向福岛(原7号隧道方向)的部份月台及栏竿,需要以路轨枕木搭建而成,及后改以钢版及钢架搭建。至于北面上行往福岛方向的月台上,则建有木制单层房屋一座及相连的小房,是当时的职员住宅,后来再建有两座以铁板盖成的单层房屋,为留守的职员宿舍。月台末端向原7号隧道方向则加设有头端式侧线,以供货运车厢停靠,乘客亦可沿旁边小径前往大平落集方向。

后来因应新干线路轨重置及兴建新月台,南面原站房及部份搭建月台、以及北面的职员住宅也被拆去,另重新安置变电所。两间职员宿舍及旧站牌则被荒废至今。

改建后,新月台改回于主轨道上,位处旧站向西移约100米,为1面2线的岛式月台设计,有效长度为4辆,月台上落设于向福岛方向的末端,并配以设有自动横竿的平交道通往原折返式路轨、现改建为车站出入口。而在月台中央位置则设有约1节车厢长的上盖,配以单行简易式提示屏幕。由于新月台的阔度十分狭窄,月台上不设有座位,另外不论新干线或在来线列车通过本站时,需以较慢的速度驶经。为满足候车基本需要,在车站出口入旁边,加建了一座附有座椅的简易候车亭。以及一座储物室,2010年代初再加增设多一座储物室。

月台上一直并没有标示任何月台编号。

车站周边

以前,车站附近的“大平集落”以及松川对岸的“伊良洼集落”均有零散的聚居地,不过由于这些集落都位处深山地带,交通极不便利,1980年代起当地居民相继迁走,现时伊良洼集落已荒废,大平集落亦几乎都已变成荒地或垃圾回收场所,只剩下数户高龄人士居住在此(2015年1月朝日新闻的报导,大平集落只剩下三户5名居民居住),由车站月台步行至此,需要约30分钟。

山形新干线未建成时,由庭坂站起一直至关根站为止的沿线车站,均采用折返式路线设计,一来以减低列车通过板谷陉时的斜度,同时为让列车服务因地理环境而不能在主线上设月台的居民的交通需要,这些设有折返式路线的车站,都会设有变电所以稳定电压,不过当山形新干线通车后,本来已复线化路段作出了调整,部份旧下行月台被拆,斜坡修整,旧路段、折返式路轨和旧变电所亦随之弃用拆去,并在原上行月台上重置新的变电所。

历史

  • 1899年5月15日:奥羽南线福岛 - 米泽间设置“赤岩信号场”。
  • 1909年6月12日:信号场内发生了冒烟事件,令一列列车出轨。(及后在米泽站内设置了纪念碑
  • 1910年:
  • 8月11日:往福岛方向的7号隧道因大雨引致下塌,后来证实下塌状况严重,无法修复。
  • 8月19日:于隧道附近(向福岛方向)临时增设“东赤岩临时月台”。
  • 10月13日:“赤岩信号场”昇格为“赤岩站”。
  • 1911年9月5日:用以取代原7号隧道的替代路线完工,新路轨铺设完毕,“东赤岩临时月台”废止。
  • 1958年3月:站房改建。
  • 1984年12月1日:无人化。
  • 1987年4月1日:国铁分割民营化,车站改由JR东日本管辖。
  • 1990年3月10日:随山形新干线通车,路轨改为标准轨,并迁站至现址,折返式路轨废止。
  • 2012年12月1日:逢冬季时期(由12月1日至翌年3月25日)所有列车均不停靠[3]
  • 2016年:
  • 12月1日:年度休站期开始。
  • 12月16日:宣布将于2017年3月随“时间表改正”时改为“全年通过站”。
  • 2017年3月4日:该年度“时间表改正”开展,正式进入全年休业时期[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