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费迪南自行火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费迪南自行火炮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开发的一种自行火炮。二战中期以后,由于德军在东线战场上蒙受了重大损失,因此逐渐变攻势为守势,而苏联工业逐渐发展到高峰。数量上的差距对德军更是形成沉重的压力。德军急需一种性能优异、装甲防护良好、火力强大的武器,以质量对抗苏联人的数量优势。于是,斐迪南自行火炮诞生了。


“斐迪南”使用的是波尔舍公司在虎式坦克的竞争失利、但已经生产出的90辆底盘上加以改造的底盘。车体前装甲厚达200毫米,战斗室正面也达到了200毫米,侧后部也有80毫米厚。火炮采用了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71倍口径88毫米大炮。由黑尔特公司生产。其火力可以在2000米射程上的任何角度摧毁所有的苏联坦克。


“斐迪南”装备部队后立即参加了著名的库尔斯克战役,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予了苏军沉重打击。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德军针对作战中出现的问题,对剩余的50辆“斐迪南”进行了改造.加装了近战机枪、车长指挥塔以及更多的电台;改进了圆弧形带防滑齿的新式履带,并涂布了防磁涂层;除此之外还做了其他一些小改进。改造后的车辆就是著名的象式坦克歼击车,并被德军立刻投入到了意大利战场,让盟军也领教了这种可怕的武器,并一直服役到大战结束。[1]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         费迪南自行火炮
        研制时间         1941年
        定型时间         1942年
        服役时间         1943年
        别   名         象式坦克歼击车、施韦勒虎式歼击车


发展沿革

费迪南自行火炮早期设计图纸图片来自360图书馆

诞生背景

虎式坦克研究计划于1941年5月首次宣布时,保时捷并没有花太长时间提交一份非常个性化和原创的设计方案,最初是作为蓝图,然后作为VK 45.01(P)的原型订购,并在奥地利桑克特瓦伦丁的Nibelungenwerk工厂建造。保时捷在1941年5月21日之后被安排与亨舍尔竞争,还被要求提交45吨重的坦克设计,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虎式坦克(保时捷式)。1942年4月在以希特勒为首的官方试验的Kummersdorf试验场进行了首次试验。亨舍尔的虎式坦克原型车的表现要比保时捷的好得多,后者曾发生过多次故障。然而,最初,保时捷是最受欢迎的。但技术上的选择,尤其是为汽油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的两款发动机,已经积累了太多的问题,导致保时捷项目取消,转而采用更为传统的亨舍尔建议。然而,在1941年7月的一份订单之后,已经生产了100个底盘。他们不可能装备克虏伯的虎式坦克炮塔,因为这些炮塔是留给亨舍尔的车辆的。保时捷留下了这些底盘,并提议将其改装为SPG,用意是自行重型榴弹炮或迫击炮。


最终,1942年9月22日,官方命令将底盘改装成重型坦克歼击车,装备有最新版本 L/71 88毫米反坦克炮,也被称为StuK 43/1。这辆新车还将取代在东线服役的老款三号坦克s型。相比之下,虎式坦克配备的是短版88mm KwK-36 L/56。最大射程的有效范围估计为4500至5000米。这是当时红军所没有的。


因此,现有的91个底盘准备改造成坦克歼击车。新设计于1942年11月30日完成,提交希特勒批准。第一个原型车的试验开始于1943年3月19日,当时它在鲁根瓦尔德被提交给希特勒。元首对此印象深刻,要求加快生产。转换过程最终在1943年3月至5月之间进行,正好赶上东部前线的夏季战役。它被命名为施韦勒装甲虎(P)。但很快就被称为费迪南德,以纪念保时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创始人和历史名人费迪南德·保时捷


战场亮相

出厂的费迪南自行火炮,上面写满了工人们对它的祝福图片来自360图书馆

费迪南坦克歼击车的首战即是著名的库尔斯克战役,战斗中苏联草原方面军的对他们的T-34坦克ISU-152自行火炮KV重型坦克非常自信,认为他们能够击败德军的四号坦克以及虎式坦克,但是他们的先锋部队首先被豹式坦克给了当头一棒,通过奋勇的突围之后,来到波涅里车站他们就遭遇了这辆德军“怪物”。苏军坦克的火炮在“费迪南”面前,简直像饶痒痒一般,不过因为其是为反坦克设计的根本没有考虑如何抵挡士兵的进攻,连一挺机枪都没有安装,所以在反坦克经验丰富的苏联士兵巧妙的进攻下这些“怪物”也一辆辆的倒下了。但是其强大的正面装甲还是给苏联士兵留下了很深的恐惧。苏联坦克士兵从此患上一种精神病——“象式综合征”。[2]


起初德军认为费迪南应该充当突击炮使用。但让坦克歼击车来干突击炮的活,这种尴尬的境况显然与古德里安战前预估的情势完全背道而驰(古德里安战前认为费迪南德应该作为防御力量的中坚),而在进攻的第一阶段,这种情况一直没有改变,这些装备着长管88炮的坦克歼击车们不停的为步兵清理苏军的火力点和工事。直到7月11日,苏军第三集团军反攻奥廖尔,费迪南德们终于找回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653营的24辆费迪南于7月13日夜里进入53步兵师和36装甲掷弹兵师的防御阵地,并且于7月12日就抵达该地段的654营的26辆车一起组成一个战斗群,等到7月14日早晨,这些费迪南进行了几次进攻,夺回了一部分被苏军占领的堑壕,并且重新部署了射击阵地,下午16点,653营转入预备队撤出阵地,17点,苏军坦克突破克拉斯恩和尼瓦的防线,但是迎头撞上了位于118掷弹兵团右翼阵地的654营防区,三个连毫不手软地毁了苏军22辆坦克,顿时势头全无的苏军不得不放弃这次进攻。


截至8月,费迪南德的首次作战行动算是告一段落。在奥廖尔地区为期三周的作战中,656重装甲歼击团共击毁了502辆苏军坦克(653营230辆,654营272辆)和超过300个火力点及工事。不得不说,尽管设计上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在实战中费迪南德坦克歼击车的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其可靠的装甲和强力的主炮为其成为一款优秀的坦克歼击车奠定了基础。


问题连连

希特勒亲自参观并爬上一辆费迪南自行火炮图片来自360图书馆

费迪南德在城堡行动第二阶段的优异表现很快就传到了军备部,7月19日656团技术顾问给军备部递交的对费迪南德首次战斗的报告中详尽描述了费迪南德装甲厚重的优势,还提到一辆费迪南德被苏军7辆坦克围攻,还被一辆T-34坦克在400米距离上打中但是全身而退。但报告中同样指出了相当多的问题:费迪南德严重缺乏自卫火力,尤其是坦克靠近堑壕等掩体时非常容易被步兵偷袭,而费迪南德侧面的观察孔过于狭窄,根本无法用于射击,同时也提出了为费迪南德增加车体机枪的建议;此外这份报告还提到费迪南德的动力舱盖和散热栅非常脆弱,不仅苏军的反坦克手雷、莫洛托夫鸡尾酒能非常容易的破坏这些关键部位,而且非常容易进灰尘,建议为发动机隔栅增加防护罩;另外对于主炮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简单的阐述:71倍口径的88毫米炮在对付装甲目标时非常优秀,但是发射高爆弹时极其容易卡壳,而且还出现了由于膛压过高而炸膛的事故。


7月24日656团团长向第二装甲师递交的另一份报告里充满了对费迪南德机械性能的不满和抱怨,其声称自己手下的还剩54辆费迪南德(未算入在修),其中只有25辆可以投入作战而且所有的车辆都需要进行14-20天的彻底维护,因为自己手下的所有战车都已经超负荷运转,如果继续作战,自己手下就一辆能用的战车也没有了。


但是显然这样的休整是不可能实现的,7月27日,精疲力尽的654营抛弃了21辆无法带走的费迪南德,开始向653营靠拢。而被机械故障和接连不断的自燃事故搞的焦头烂额的653营也开始计划从卡拉奇夫撤退到布良斯克进行休整,最终656团的2个营在8月1号抵达了布良斯克,这时的656重装甲歼击团只剩下了50辆费迪南(654营19辆,653营31辆),针对战力消耗过大的现状,元首大本营下发命令,要求654营将剩余车辆转交653营,同时返回国内重新整编换装豹式坦克;653营则前往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进行装备大修和人员休整,并且派遣波尔舍、阿尔卡特、西门子三家公司的技术调查员前往该地协助修理。[3]


最后荣光

一辆被俘的费迪南自行火炮,车体上写着“这辆德军费迪南德自行火炮连人带车一起被129步兵师的战士们俘虏”图片来自360图书馆

在1944年初的改造之后,653营1连于1944年2月底调往安其奥前线支援被包围的内图诺桥头堡,但是在4个月的作战中1连不仅没有取得多少战果,还因为机械故障慢慢损失掉了手中仅有的全部11辆象式,到1连调回国内时,仅存的2辆象式也被抛弃在意大利,最后仅带着回收排回国与2连和3连汇合。而2连和3连则于4月带着31辆费迪南调往西乌克兰编入第24装甲军)支援第100猎兵师在斯特雷帕河岸建立的桥头堡,并且准备为被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包围的捷尔诺波尔,但是从4月12日投入作战开始,仅仅经过5天的战斗,到4月17日,这31辆费迪南德就只剩下了12辆可以投入作战(仅有2辆完全损失,其他均为待修)。


4月18日,为捷尔诺波尔解围的食指行动被取消,由此开始,653营(缺1连)获得了非常宝贵的时间休养生息,一方面修复大量待修的坦克歼击车,另一方面进行人员补充和战术推演,在这期间,653营接到了费迪南德改名为象式的命令,并且得到了1辆补充的象式。到6月初,653营已经基本恢复到了出发时的状态,6月底又接收了4辆象式。最后经过库罗维采和耶杰尔赞卡的战斗,由于机械故障和战损,截至7月底撤退至巴特拉布卡,653营已经损失了23辆象式,全营的象式只剩下了12辆,战力甚至还凑不满一个连,而已经几乎失去战斗力的653营被配属给北乌克兰装甲训练指挥部。


1944年9月到1945年1月,该连先后被配属给A集团军群第17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最后在2月底撤回柏林附近。1945年3月,614连(此时该连只剩下了经过维修之后勉强可用的4辆象式)受命组成一个战斗群前往柏林驻防,而这些大象最后的记录是2辆被苏军于1945年5月1日在三位一体教堂的战斗中俘获,2辆在措森支援里特战斗群时时被击毁/抛弃。而损失了座车的614连的残存官兵多数逃出了柏林包围圈向英军投降,这些曾经驾驭着第三帝国的铁骑的装甲兵,也正是在最后的一个月的战斗与逃亡中亲眼目睹了第三帝国最后的末日。


性能技术

费迪南自行火炮四视图图片来自防务网

火力系统

费迪南的核心是88毫米 Pak43/2 L/71 火炮,这是88mm火炮的一个改进版本,它的枪管更长,但后坐力更小,后膛和装弹机构经过彻底检修,专门为装甲车设计。该火炮备弹50发,大部分储存在箱子里。这把枪有30度的横移,-8度/+18度的俯仰角。


起初费迪南是没有车载轻武器的,然而这成为战场上的负担之一。取而代之的是,两个手枪端口可以由一支MP40冲锋枪或一支7.92毫米MG34通用机枪提供服务。MG34和MP40的弹药供应分别为600发和384发。1944年改装后,在驾驶员位置的左右侧增加了一个装有钢球的MG34,由无线电操作员操控。其中包括机组人员的瞄准具、一台蔡司Sfl.FLa炮手潜望镜、一台指挥官“cupola”工作台(带7个视区和一台SF14Z剪刀潜望镜)、一台角斗装载机潜望镜、三台驾驶员潜望镜和一台KZF2无线电操作员潜望镜。无线电设备包括一个发射器FuG-5、一个对讲机和司机和指挥官之间的电报通信装置。


动力系统

动力传动系统由三个两轮转向架总成组成,两个钢制轮缘车轮相对较小。保时捷公司相信,他们会给悬架更大的振幅和钢圈可以承受更多的重量。但最创新的方面是他们的半内部纵向扭转臂,每边三套,这是不可互换的。实际上,这个系统在理论上允许内部空间自由,这与标准扭臂相反。每个单元包括一个安装在主船体枢轴上的摇臂和一个水平扭力杆外壳,该水平扭力杆外壳布置在摇臂下方,并在一端铰接在摇臂上。在另一个臂的下面,安装了一个橡胶块,当车辆空转时,橡胶块轻轻地放在扭力杆壳体的顶部。一个转向架轮轴固定在扭力杆壳体上,远离其自由端,另一个位于壳体与摇臂之间的枢轴上,作为它们之间的铰链销。该轴也固定在摇臂上,并装在扭力杆壳的轴承中。短半径臂在该轴线上被花键,并且相对于摇臂保持固定的角度。扭力杆的一端由套管自由端的花键固定,并由螺母和锁紧螺母固定。另一端用花键连接成套管,套管在扭力杆套管中作轴颈,并向后延伸至超出轴半径臂端部一定距离的点。第二半径臂通过花键连接至第一半径臂下方的扭杆套筒,推力构件通过两个半径臂末端之间的球窝接头收集。


每个转向架长1.15米。实际上,这个系统似乎在腹部下面收集泥土和碎片。所以,一个解决方案被设计出来了。一个清洁装置(类似于一个钩子,或小的弯曲叶片)被固定在托辊的后面,用螺栓固定在一个“L”支架上。单销履带由后部的惰轮张紧,而驱动链轮位于前部。由于连杆的行程非常接近护舷腹部,保护“喇叭”焊接到船体底部,以帮助引导轨道。[4]


性能数据

德军士兵正在为费迪南自行火炮装填弹药图片来自360图书馆
重量         65t
车组         6 人(驾驶员,指挥官,无线电,炮手,2个装弹员)
车长         6.97m;8.14m(包括主炮)
车宽         3.38m
车高         2.97m
最大时速         30 km/h
行程         150 km
悬挂系统         纵向扭杆式悬挂
越壕宽         2.64m
越障高         0.78m
涉水深         1 m
爬坡度         20°
武器         88毫米 Pak43/2 L/71 火炮 ; MG34车载机枪
火炮俯仰角         -8 - +18°
火炮射界         横移角30°
弹药         88mm炮弹备弹50发 ;7.92mm机枪弹备弹1000发
装甲         60-200mm


战车评价

准备开赴战场的费迪南自行火炮图片来自360图书馆

虽然费迪南自行火炮在二战期间只造了90辆,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在战场中的地位。它是作为德国军方为与苏联T-34坦克抗衡而研制出来的。虽然问题连连,但是其强大的正面装甲还是给苏联士兵留下了很深的恐惧。苏联坦克士兵从此患上“象式综合征”,那时苏军只要看到无炮塔的坦克直接称其为“费迪南”。


费迪南自行火炮对于当时的二战的时代有一定的局限性,并没有改变整个战争的走向。不过其优秀的装甲和火炮确实在战车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其独特的电传动装置,在那个时代绝对是领先的技术,如今的各国坦克在发展上也在寻求这方面的突破,可见,其在设计时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点赞的。至于坦克歼击车为啥到现代就被淘汰了?那也是因为坦克歼击车的无炮塔设计大大限制了其作战能力,如果被敌人打断了履带,整个车身就相当于损失了大部分作战能力,并不符合未来战争的需求。[5]


视频

张召忠:象式坦克有多牛,可在3千米开外洞穿谢尔曼坦克的装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