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金融学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贵州省金融学会成立于1981年10月26日,登记管理机关是贵州省民政厅,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本会是由省内金融业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以及经济金融领域专家组成的从事金融科学研究的省级地方性学术团体,是中国金融学会、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宗旨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组织和推动贵州省金融业和关心金融事业的社会力量开展金融科学研究,积极宣传金融方针政策,普及金融知识,提高金融理论和业务水平,促进贵州金融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业务范围
(一)组织推动会员开展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活动;
(二)针对各个时期经济、金融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推动会员积极参与上级单位布置或自行选定的课题研究,为领导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三)组织推动会员研究和总结金融工作的历史经验,探索其发展轨迹和规律;
(四)编辑、出版金融研究的学术刊物,评选、推荐优秀科研论文;
(五)组织和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广泛开展、参与有关的学术交流[2]活动;
(六)向社会各界宣传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金融政策、业务等方面咨询服务,反映群众对金融工作的建议和要求;
(七)组织金融理论与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研究水平;
(八)开展符合学会宗旨的其他工作和活动。
本会地址
相关资讯
贵州省金融学会成功举办“金融精准扶贫问计专家座谈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要求,2015年9月22日上午,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指导下,由贵州省金融学会主办的“金融精准扶贫问计专家座谈会”在贵阳召开。会议由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戴季宁行长主持,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作为特邀单位参会,来自总行金融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贵州省内主要涉农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总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纪敏作重要讲话。针对当前贵州金融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参会专家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从金融扶贫机制、产业联动、风险分担和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加快推进新时期贵州金融扶贫开发工作、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力度的宝贵建议:
一、发挥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的协同效应,从供需两方面构建可持续的金融扶贫机制
第一,降低扶贫信贷门槛,解决贫困人口对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贵州应构建可持续的金融扶贫机制,推动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通过加强农村普惠金融教育、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强化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以及健全农资支持体系和价格体系等方式,培育合格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二是要构建基于本土信息的金融供给机制。以实施基于供给领先的金融扶贫发展战略为导向,采取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下沉、培育本土化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和强化基于信用共同体的业务创新等措施,大力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的创新,降低贫困人口获得信贷支持的门槛。三是发挥政府作用,促进金融服务的均等化。地方政府既要构建农村金融服务的配套机制和体系,着力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还要通过促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基层金融服务相结合、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构建基于普惠金融的绩效评价机制等途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透明性和公平性。
第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贫困减少。从全国来看,农村是贫困的高发区,因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减贫的有效途径。贵州的金融扶贫工作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增加县域经济的资金供给,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一是扩大金融扶贫的参与主体,除传统的涉农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外,还应积极引导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扶贫。二是以财政扶贫资金、政府产业发展基金、财政贴息资金作为撬动金融扶贫资金的支点,重点支持贫困人口通过农业和非农渠道参与就业和创业,提升金融扶贫的效率。三是构建高效的金融精准扶贫指标评估体系,明确县域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被支持企业应承担的责任,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微观金融企业经营状况以及金融生态等三个维度评估金融扶贫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三,发挥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积极作用,健全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体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在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种本土化的农民互助组织符合贵州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需要。一是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既可以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还能够有效提高基层农户的组织水平,破解农村地区基层组织供给无效率的难题。二是发挥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本土信息优势,克服金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精准识别难、精准帮扶难等问题,促进提高金融扶贫精准度的提高。三是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能够有效提升扶贫干部在贵州山区的工作效率,降低扶贫工作的成本。四是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尤其适合贵州现阶段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特征,能够为小农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
二、加大金融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结合,变“输血”为“造血”
第一,明确精准扶贫方向,加大金融对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引导贵州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金融机构应加强创新,主动作为。一是要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改进的资金支持,促进贵州农村地区基本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支持,促进农业生产由小农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三是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引导,促进产业化生产方式在贵州农村地区的推广。
第二,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加大金融资源对具有贵州特色的非农扶贫产业和项目发展的倾斜力度。加大金融对具有贵州特色、符合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非农产业和项目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助于建立起持续推进贵州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金融机构应创新扶贫工作模式、加强科学规划,充分利用贵州当前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环境资源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加强对贫困地区“小特精优”和特色旅游等产业和项目发展的资金支持和市场信息引导,提高金融资源投资扶贫产业和项目的效益。
三、创新金融扶贫顶层设计,科学设计高效、透明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加快推进贵州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要根据不同的贫困主体设计多样化的扶贫方式,由此带来的信贷风险需要设计财政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型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一是科学定位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避免完全依靠财政资金的传统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降低道德风险与寻租的发生几率。二是探索构建普惠性质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通过设定合理的准入标准,逐步扩大对扶贫主体的补偿范围,改变政府主导风险补偿资金流向的传统模式。三是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扶贫的积极性,除财政资金和涉农、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自有资金外,合理引入商业性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主体的资金共同参与扶贫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的建立。
四、金融扶贫要与绿色经济发展相结合,把握好扶贫开发经济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平衡,努力将贵州打造成为“东方的瑞士”
国际经验表明,扶贫不仅要实现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还要满足其对生态环境、健康和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推进贵州扶贫开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一是要加大对贵州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探索绿色产业助推扶贫开发的“贵州模式”。要充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投资生态旅游、绿色林业和生态有机农业等绿色生态产业,通过建立绿色生态产业的识别和扶持机制,借助“互联网+”浪潮,打造生态标签品牌优势。二是要积极探索新型金融工具在支持贵州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作用。要大力推动绿色债券、互联网金融、PPP模式产业或项目基金、生态补偿机制及排放权交易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在贵州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先行先试,重点探索“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的新型产业融资模式,通过将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补偿资金作为银行质押资产,加大金融对贵州绿色经济业态的支持。三是建立由农业行业协会、合作社等农村社区为运作主体的风险补偿基金,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并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监督和审计机构。
视频
贵州省金融学会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搜狐,2021-08-02
- ↑ 未来的学术交流的方式,搜狐,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