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贯休 | |
---|---|
出生 |
832年 婺州兰溪今浙江金华 |
逝世 | 912年(79-80岁) |
国籍 | 中国唐朝 |
职业 | 画家 |
知名于 | 善诗,善书,尤善画。 |
知名作品 | 《十六罗汉像》 |
贯休(832-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今浙江金华)兰溪登高里人. 姜氏亦为兰溪大族,代有名人出焉。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为前蜀王建赐紫衣,号“禅月大师”。他善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亦擅绘画,尤其罗汉。在中国绘画史上,有著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1]
生平简介
贯休禅师“幼而颖悟”,尝从其父研习儒典,受孔孟儒家思想观念的熏陶,很早便养成一种坦荡刚直的个性气质。七岁之时,便归觉路于和安寺,请圆贞长老和尚为师。 贯休从小就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诗才。“先师为童子时,邻院有童子法号处默,皆年十馀岁,时同发心念经,每于精修之暇,更相唱和。 渐至十五六岁,诗名益著,远近皆闻。 ”(昙域《禅月集后序》)出家为侍童时,与同学处默邻院而居,于发心念经之馀,每隔篱论诗互吟。受具足戒后,诗名渐扬,曾往豫章(今南昌)弘传《法华经》、《起信论》,悉尽奥义。 在唐会昌五年(845)即他十六岁那年,因朝廷强迫僧尼还俗,拆除寺院,销毁经像,即所谓“会昌法难”,和安寺亦奉敕遭到拆毁,不得已贯休随师入山潜修。此后,经常随乃师过著一种隐居式的修行生活。唐懿宗咸通四、五年(863-864 )中,已过而立之年的贯休来到钟陵( 南昌) ,又过了数年“ 数声清磬是非外,一个闲人天地间” (《禅月集》卷二三《山居诗》)的与世无争的桃源生活,并在此作《山居诗》二十四章。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 )六月,黄巢起义军攻陷睦州、婺州,为避战乱,贯休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他先是流浪江浙一带,后来又隐居江西庐山。 “ 广明中,避巢蔻,入庐山折桂峰……平常与贯休、处默、修睦为诗道之游,沈颜、曹松、张凝、陈昌符皆处士也,为唱酬之友。”山居隐修生活是释门弟子修身养性,悟道参禅的重要方式。 贯休一生云游四方,交结极广。因而其生平充满传奇色彩,身事多秩闻。他与当时的诗僧齐已结识,与当时的名诗人陈陶、刘得仁、方干、张为、韦庄等亦有交往。还与名诗人、内翰吴融友善,吴融因此为《禅月集》作序,称“贯休机神颖秀,雅善诗歌”,二人之间“商榷二雅,酬唱循环,越三日不相往来,恨疏。” 梁·乾化二年(912)圆寂所居,时年八十一。蜀主王衍为贯休行官葬,塔号“白莲”。
艺术成就
1、罗汉画: 贯休是以艺僧而著称。综观其一生诗、书、画成就卓然,堪称一代艺术大师。元辛文房曾盛赞贯休:“天赋敏速之才,笔吐猛锐之意,昔谓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果僧中之一豪也。” 贯休的十六罗汉画﹐创造了“胡貌梵相﹐形骨古怪”的外形﹐是变了样的僧侣外貌﹐但是简素的背景仍然未变﹐却增添了出尘的逸趣﹐遂使后来的画家们争相仿效。贯休既是野逸派罗汉画的创始者,却也是传统简素画风的继承人。据编撰于北宋、对五代作品的描述较为可信的《宣和画谱》卷三记载:贯休的罗汉像是“丰颐蹙额,深目大鼻,或巨颡槁项,黝然若夷獠异类”。元· 夏文彦的《图绘宝鉴》等画史著作也多描述为“古野之貌,不类世间所传”。 贯休所画的罗汉形貌怪诞,夸张变形大异常人,故世称贯休乃“出世间罗汉画”之鼻祖和代表人物(而南宋李公麟则为“世态相罗汉画”的代表),从而对中国后来的罗汉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贯休罗汉画的造型独特鲜明,以怪异著称,按照他自已的说法,“自谓得之梦中,疑其托是以神之,殆立意绝俗耳”。贯休每画一尊必祈梦得其真貌,故所画者与一般罗汉像大异其趣。据《高僧传》记载,“尝睹贯休真相,肥而矬”。如此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贯休为何要将罗汉画得如此怪异,令人“见之殊骇”了。
日本宫内厅藏《十六罗汉图》 现存世贯休名下的《罗汉图》不少,但几无可靠真迹,所传作品以日本宫内厅和高台寺所藏《十六罗汉图》最为知名。 日本宫内厅藏《十六罗汉图》据说是日本镰仓时期(1192-1338)留华学生带回去的。此卷原迹罕现于世,据《绘画总合图录》第三卷知此套为绢本,各纵92.2厘米,横45.4厘米,其中第十四罗汉像左下有篆书贯休款。从一些影印资料来看,这套罗汉图是较为典型的“梵相”,日本学者认为可能是宋初的临本。 [2]
2、诗词 贯休既是画僧,也可称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诗僧。他七岁出家,在诵经之馀,又喜欢作诗。到了十五六岁,就已经有了诗名。其诗集原名为《西岳集》,后来其弟子昙域禅师更名为《禅月集》,辑录贯休诗作约一千首。而《全唐诗》亦存其诗十二卷,收录贯休名下作品五百馀首。 虽然贯休画的罗汉是“出世罗汉”,但作为禅门高僧,他却是以入世为出世的。作为禅僧,他在写有很多的禅诗的同时,其很多诗作中也同时反映了大唐时代的文化与社会的实际面貌。像所有其它唐代诗人一样,贯休既有“阴风吼大漠,火号出不得” ,“ 战血染黄沙,风吹映天赤” 之类的边塞诗;也有《公子行》、《题某公宅》、《酷吏词》等讽喻诗,故赞宁在《宋高僧传》说他“ 所长者歌吟,讽刺微隐,存于教化” 。这是其诗歌中的最为突出的成就。不过,因为从小就出家的缘故,贯休作为僧人,没有唐人习见的思妇闺怨类的诗作,大量的是僧俗间的送别赠答诗。
在贯休的诗词中,较有特色的是他在与当时的文士及权贵显宦们交往中留下的诗作,颇能反映其个性和思想。贯休入前蜀时,贯休亦以诗投前蜀主王建,诗曰:“河北河南处处灾,惟闻全蜀少尘埃。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秦苑幽栖多胜景,巴歈陈贡愧非才。自惭林薮龙钟者,亦得亲登郭隗台。”(《禅月集》卷二十《陈情献蜀皇帝》 )诗中则不乏溢美之辞,同时王建也对贯休甚为器重。贯休因得蜀主王建的优厚待遇,也曾为作颂诗《山呼万岁》(见《禅月集》卷十八)。他虽与权贵时有往来,然与那些志在仕途的一般文人不同的是,贯休率性而为,不晓时事,往往诋讦朝贤。一次,蜀王王建率众游龙华禅院,请贯休诵其近诗,当时王公贵戚高朋满坐,贯休旁若无人地吟出了《少年行》(又作“公子行”,见《禅月集》卷一)。
总而言之,贯休的诗歌艺术成就巨大,在唐诗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代高僧,其诗除了表达个人的修持、理想,记录其游历过程之外还“歌吟讽刺,微隐存乎教化”,表达了其对骄横跋扈的统治阶层的蔑视,和对下层广大民众的同情。
贯休的诗歌继承了聂夷中一派的传统,与贾岛、齐已等只歌咏山水与空苦生活的诗风大异其趣,特别是他的讽刺诗备受世人的推崇。《重刻禅月集序》云:“贯休一方外耳,而乃以悲愤苍凉之思,写清新俊逸之辞,忽而虎啸,忽而鸾吟,忽而夷犹清旷,神锋四出,又如千金骏足,飞腾飘瞥……噫!贯休亦奇矣哉,若夫证圆通于水月,参妙谛于烟云。一字一言,无非棒喝。”
另外,贯休还擅长书法艺术。因为贯休俗姓姜,故时人称其书法为“姜体”。宋《宣和画谱》称其“作字尤奇拙,至草书益胜”,他尤精于草书,可与智永、怀素比肩。有草书《千文帖》留传,今不存。贯休本人也对释怀素的狂草推崇之至。他曾写有长诗《观怀素草书歌》(见《禅月集》卷六),淋漓尽致表达了他观摹怀素草书的艺术感受 [3]
著作
其诗文等被弟子昙域禅师汇编《禅月集》,原为三十卷。然其文集五卷已佚,余诗集二十五卷。另有补遗一卷,乃明代毛晋所撰。
诗词
《山茶花·山茶花》咏山茶花诗鉴赏
【原文】 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谬。
今朝一朵堕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
【注释】 风裁日染:风和日丽 开仙囿:即佳圃,园圃。 色死猩血:充溢著悲凉辛酸。 堕:掉下来,坠落。 怨:怨恨,隐晦地折射出百姓的怨声载道。 孙秀:即“新秀”,指怨恨,可见怨之深。
【译文】 风和日丽,晕染花圃,百花今已凋谢,山茶花也不例外,有一朵掉落在阶前,就像当年美丽的绿珠坠楼一般,而绿珠的死应怨孙秀无理要求,而今山茶花的坠落该怨谁哪?
【赏析】 这首关于山茶花的诗大约是贯休到成都龙华禅院后写的,表面上是描写的是一种植物,其实在了解完诗句后发现山茶花只是一个借代,贯休想表达的是另一层意思。
贯休看到龙华禅院的茶花,有感而赋诗。贯休看到茶花一朵坠阶前,联想到了绿珠坠楼,将绿珠与落花融为一体,抒发了自己的惋惜之情,表达了对"孙秀"残害"绿珠"的怨恨。 [4]
《少年行》
【原文】 锦衣鲜华手擎鹘,
闲行气貌多轻忽。
稼穑艰难总不知,
五帝三皇是何物!
【赏析】
这首诗是贯休入蜀后的作品。前蜀王王建很赏识贯休的才华,每有雅会,必请贯休出席助兴。有一次,王建让贯休朗诵自己的近作,此时显宦贵戚们都在场,贯休有意要讽刺一下这帮子酒囊饭袋,便背诵了《公子行》三首。王建听罢拍案称绝,而贵戚们却如坐针毡,对他恨之入骨。
这首诗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一无所成,只会吃喝玩乐的贵族子弟,对这些“公子”的形象刻画得真是入木三分,维妙维肖。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公子”们的衣著、行为和神气。这些人过著极端腐败的寄生生活,却心安理得,趾高气扬,诗的后两句则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个侧面揭露了“公子”哥们的懒惰和愚昧无知。这些“锦绣其外,败絮其中的“公子”们不学无术已属可怜,而他们还要依仗家族的势力招摇过市,盛气凌人,这就使人感到可恶而又可憎了!诗人嘲笑贵族“公子”的主旨,在于抨击唐代末年门阀制度的腐朽衰败。 [5]
参考资料
- ↑ 趣历史>贯休 ——唐末五代风格独特的著名画僧
- ↑ 人民网>清骨的梵相——贯休《罗汉图》赏析
- ↑ 论贯休禅师的生平、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 ↑ 茶诗网>唐代茶诗词>贯休
- ↑ [ishiweb.com/shici/110208.html 论剑历史>贯休唐诗《少年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