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豇豆霜霉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豇豆霜霉病

豇豆霜霉病
原图链接

豇豆霜霉病主要侵害幼苗或成株期叶片,花期前后雨多或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有灰色霉层,病叶转黄变褐而干枯。叶片被再次侵染的,出现褪绿小斑点,后逐渐变为褐色斑点,背面也生有霉层。

基本信息

中文名:豇豆霜霉病

外文名:Peronosporamanschurica

症 状:主要侵害幼苗或成株期叶片

防治方法:农业措施

发病症状

多图

豇豆霜霉病的危害对象主要为豇豆植株的幼苗与叶片。发病初期会在植株下部出现小斑点,逐渐形成淡黄色的不规则病斑,然后会逐渐蔓延至上部叶片。并且在病斑的背面还会产生霉层,病部颜色逐渐加深。严重的时候导致全株叶片感染,最后干枯死亡。在幼苗上发生后其死亡率高达90%,霜霉病在湿度过大,水分过多的时候发病最为严重。[1]

病原

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霜霉菌是专性寄生菌,极少数的霜霉菌已可人工培养,如引起谷子白发病的禾生指梗霉 (Sclerospora graminicola)、引起白菜霜霉病的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有的种存在不同的生理型,如引起莴苣霜霉病的莴苣盘梗霉(B.remiarlactucae)和引起黄瓜霜霉病的古巴拟霜霉(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常见的霜霉病除上述几种外,还有甘蔗霜霉病大豆霜霉病烟草霜霉病是毁灭性病害。

病因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在种子上越冬。种子上附着的卵孢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残体上的卵孢子侵染的机会较少,病苗则是再侵染源。发病的适宜温度是20~22℃,高于30℃或低于10℃均不发病。卵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l5~20℃,气温为l5℃时,带病种子上的卵孢子发芽率高达16%,20℃为l%,25℃时则不发芽。因而7~8月份因多雨、高湿,发病重,东北、华北地区发病较南方长江流域严重。[2]

侵染循环

霜霉菌主要有2个类型:①局部性的侵染。产生点发性病斑,生长季中不断产生孢子囊频繁地再侵染,病害流行速度非常快。大多数霜霉病属这种类型。②系统侵染。卵孢子从植物的芽鞘侵入后,菌丝随寄主生长点侵入全株,引起全株性症状,病害流行速度较慢,如谷子白发病。

霜霉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如谷子白发病),或以菌丝体潜伏在茎、芽(如葡萄霜霉病)或种子内越冬(如白菜霜霉病),成为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源,生长季由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在中国南方温湿条件适宜的地区可周年进行侵染。霜霉菌主要靠气流或雨水传播,有的也可以靠介体昆虫或人为传播。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力强的品种。实行轮作,因该病的卵孢子司在遗留于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提倡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来源。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铲除系统侵染的病苗,减少田间再侵染源。

②种子处理:选用无病的种子,在无法确定种子是否带菌的情况下,应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用种子重量0.3%的9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拌种。

③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使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普立克水剂1200倍液,或68.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灭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疫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安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喷雾。注意交替使用,以减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每7天喷雾1次,连续防治2~3次。[3]


相关视频

豇豆常见病害识别与诊断


防治作物霜霉病有方法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