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理想国 × 许子东 ——开讲啦!打开经典、打开民国、打开围墙的“见字如面”,有温度、有深度、有热血、有良知的“开箱之作”。

★ 12堂“民国范儿”现代文学公开课——

民国还可以这样读: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 一条河;现代作家中,凡是英美留学回来的就比较保守,凡是日本留学回来的就比较激进……20多年来一直在香港岭南大学(早于京师大学堂,被誉为“南岭北燕”)中文系教书的许子东教授,首次出版中国现代文学课的课堂实录,敞开“自己的园地”。所有课程由腾讯新闻直播,打开大学围墙,短期内滚雪球有几十万在线观看,网友点评:“听许子东老师讲课太有意思了!”

★ N+1次“开脑洞”的Open Mind——

打个比方,如果巴金是朱古力牛奶,茅盾是卡布奇诺,老舍是红茶,那周作人就是上乘的龙井;沈从文不是农村的谢冰心,《边城》是这么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老舍字舍予,就是“放弃我”,名字真是预言,一个作家可以提前写出自己的命运;如果让李安来拍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可能比《色,戒》还好……经典课堂,原汁原味的名家现场。

★ 10位文学巨匠“打开”的现代文学入门书——

还原历史现场,现代中国文学的群星闪耀时,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这是文学巨匠的发生时刻。重读经典,每一部经典里,都有一个今天的你,打开经典,打开你的世界。事关写作,本书不是传统的教科书,只是许子东的“一家之言”,讲国人国史,重温国语国文。

★ 1条“现代文学时间轴”拓宽视野——

张爱玲晚年凄凉地死在洛杉矶,生活上、精神上似乎都“无家可归”……对照世界看中国,本书“时间轴”从1900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掀开世纪,到1949年奥威尔《1984》亮相上半叶,发现1925年有周作人《雨天的书》、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1934年有沈从文《边城》、米勒《北回归线》,1943年有张爱玲《倾城之恋》、萨特《存在与虚无》等等。

★ 11份“出色的”现代文学进阶书单——

鲁迅写过砍头,沈从文写的砍头你知道吗?为什么革命的人成功了,他可能还是高老太爷?附上书单,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汇集各时期同行出色研究,这不仅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学科一群知识精英的多年集大成。

打开经典,有一种“年轻”叫沧桑,有一种“新青年”叫民国范儿,我们新文学的“新声”《狂人日记》如今一百年了……新的!旧的!更新的!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一路,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见,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

人可以消失,但“人的文学”,探讨人性的更深层,会留下来。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共12讲,可见鲁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创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轻”、老舍的“命运”、曹禺的“影响”、郁达夫的“苦闷”、丁玲的“扑火”、沈从文的“反潮流而动”、张爱玲的“无家可归”等等,文学承担民族—国家寓言。

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化为小字旁批,约有160余条,大珠小珠,与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许子东开列的进阶书单、10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1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以及260多个详注,帮助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更新认知视野。

名家评价

最开阔的史观,最精彩的内容,最动人的表述。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引领我们重新认识现代中国文学。——王德威(哈佛大学教授)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教科书,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绝对是我的首选。从来没有读过这么生动的教材,内容别开生面,处处流露出作者的博学和过人的机智,字里行间妙语如珠……五四新文学运动一百周年,这本书也是一种纪念。──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这本书从鲁迅、张爱玲到沈从文,林林总总写了很多人,是开启智慧的一本书。尤其对青年人,还不太了解现代文学的人,有这样的一个文学地图的绘制者在引领我们去造访这些奇妙的文本,我们一定会有一种会心的体味在里面。他带有温度的阐释,在目前的大学教学里面是少见的。——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整个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少年中国精神史,所以大家要怀着青春的浪漫情调来阅读现代文学史,怀着青春的浪漫情调来阅读永远年轻的子东先生,这才能够充分体会他的魅力,他的人格的魅力,他的书的魅力。——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他把最复杂的、最热门的学术界的内部讨论,全部消化成大一新生、刚刚入门的学生都能够理解的程度,用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这个文学史、文学经典的介绍跟分析传递出来,我觉得这是一部相当难得的好书。——梁文道(著名媒体人)

网友点评

网上随便找了一个许子东教授的视频,没想到是个讲郁达夫的文学课,也没想到我一看就看了120分钟……我想我并不是个文学爱好者,主要还是许老师语言幽默。

—— Pissenlit-lucie

开车放许子东老师讲课的音频,莫名的触动。我要去发朋友圈做自来水,真是一堂超美妙的文学课。

——苏清

腾讯视频居然有许子东岭南大学讲课直播,大学没有上过中文课好遗憾。大爱许老师。

——哐铛哐铛哐铛铛

这些日子在南院儿猫冬,很久没去北院儿了,错过了无数好讲座。好在有网络,捧一杯咖啡,听许子东讲鲁迅。讲的真好啊,真是无上的享受!

——布娜娜的战斗

在家待着,竟然花了两个小时听了一节许子东讲沈从文的公开课,这一个下午快过去了……不过这两个小时花的值,听他讲课太有意思了。

——冷门选手

能感受到许老师对文学是真的热爱,而不仅仅是职业需要。讲得很好,通脱幽默,非常好!

——吃橙子的西西弗斯

讲得引人入胜!很受益!大赞许老师!希望出更多的课!

——四月

作者简介

许子东,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兼中文系主任。生于浙江天台,早年求学华东师大,师从钱谷融,成名作《郁达夫新论》开启“新人文论”系列,成为“八十年代青年评论家”(包括赵园、陈平原、王晓明等),与陈思和负责修订过《辞海》的现代文学和作家条目。1989年应邀赴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后于加州大学进修,师从李欧梵,1993 年受聘于香港岭大。著作还有《许子东讲稿》(三卷),以及《呐喊与流言》、《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等,主编有《香港短篇小说选1994—1995》等,与王德威、陈思和合编有《一九四九以后》。此外,被列入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的经典三人嘉宾组合(窦文涛、许子东、梁文道),近年有喜马拉雅FM、《圆桌派》、《见字如面》及腾讯网络公开课《许子东文学课》等。

作者的故事

许子东,是“69届初中生”,他的同行里,王安忆、陈思和、陈平原等,都是第一代差不多完全没读中学的青年人,又是最后一代全体离城下乡的青年人,接受贫农下中农的再教育。他当过生产队副队长,砍柴,挑水,插秧伤了腰(因为插得好,需一步步往后蹲),返城做轧钢工人患了气喘病(因为火红的钢条在前,巨大的鼓风机在后)。曾被公社推荐参加县城高考,填报生物系志愿未果,后被荐入冶金局“大学”,一半精力读电气自动化,一半时间仍在发文学梦,但接到的多是感谢投稿的退稿信,直到失恋,废“铁”从文,“考研”上了华东师大中文系。

他的“张爱玲之缘”,始于新婚之时,当时完全不知情,大学分配的教工房就在1949年张爱玲上海公寓所属的弄堂。后来“洋插队”在洛杉矶,只知神秘的张爱玲隐居于此,但真没想到她最后的住处就在“眼皮底下”,同用一个邮局,同一家复印店,可能还擦肩而过,而他心中正暗暗构思着张爱玲论文。再后来到香港的大学教书,这也是张爱玲生活写作过的城市。偶然,当然都是偶然。

“眺望”其行踪,看似复杂,一个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的文学教授,最关心自由的价值。他笑说自己的青春,在没有饭岛爱、苍井空的红色时代。在这个世界上,说真话常常要付出代价,但一个惩罚说真话的社会,则需要付更大的代价。他发现“郁达夫式的苦闷”(郁闷)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民族”,二是“性”,跟今天的网络热点几乎一致。2000年以来,完全在人生计划之外,越界上了凤凰台《锵锵三人行》,这一上成了《老友记》,反而令几十年教书生涯似乎毫无影响。但他对中国文学一直专注,说到底,“我就是一个教书匠”。

他如实写过自己的以上故事,只是想说明一个过程:“废铁是怎样炼成的”……

原文摘录

讲这两个故事,是希望同学们记住,人还是应该说真话。在这个世界上,说真话常常要付出代价。但一个惩罚说真话的社会,则需要付更大的代价。 陈丹燕采访过上海的老黄包车夫,你们当初拉人力车是不是被欺负?那些老人说,是被欺负,坐在后面的洋人都不跟我们说话。要右转也不说“turn right'”,只拿一个手杖,在我的右肩一敲,我就得往右转,在左肩一敲,我就得往左转。这个故事很有阶级压迫的内容,作家就继续挖掘,那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想推翻这些有钱人,然后大家平等,建立新的社会?老车夫说,我当时是真的想,我立下志气,一定要改变命运。那你做什么?我要坐在车上,让别人拉我。这就是阿Q的革命。他的革命不是要平等,而是要享受成果。

书评

下午闲来无事,观看了前几天的《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见面会。这次邀请了许子东、孙郁、陈晓明和李伦,梁文道照常担当主持。混的好不是没有原因的,道长虽然满腹经纶、四处云游,但当起主持来,逢迎玩笑的功力着实不弱,只差了窦文涛的自如。

对于几位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来说,论及的干货并不算多。许老师在正式开讲之前,剩下的几位知识分子引经据典将他恭维了一番,从“美貌”到才华,绘声绘色的程度不下于追女孩儿时的表现。每当我看到知识分子,尤其是有话语权的,开始大肆称赞他人,或展示他们的“求生欲”,那游刃有余的样子总让我觉得有些尴尬。这是中年人的油腻吧。不必不近人情,称赞他人时点到为止,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应有的姿态,何况相互之间都是朋友呢。无怪乎,陈丹青戏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官文化。

说回正题,许老师虽自谦讲课很普通,但他这次的演讲既生动又扎实。他先讲到了媒介的交互,又顺口拿斗鱼、《百家讲坛》开涮,抨击了娱乐至死的年代。

他是聪明的,本次活动就是为了他的新书而设,又有了此前的恭维,所以他没有过多分析自己的书,而是回顾了文学课以及文学史教材的发展历程。其中他着重分析了夏志清写的文学史,夏的文风十分刻薄,而许老师又将夏的文学史与钱理群等人的文学史进行比较,钱等人的文学史是温和的,另外,夏的文学史是译作,译者几乎没有帮他润色,这些更突出了夏的尖刻。

关于夏的书,许老师谈到的一点很有意思,夏的原话是Obsession with China,当时翻译成了感时忧国,而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对中国的痴迷。许老师评论道,鲁迅作为一个小说家,艺术家,当他有了救国救民的考虑,想着去同情某个阶级、隐藏阴暗而深邃的沉思,这就会损害艺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不管这些的。而后的观众提问环节,许谈到了最近和帕慕克的会面,他说帕慕克像一个海峡,他不仅仅关心土耳其的问题,还对整个欧洲的文化与民族的关系有思考,而那时的中国的作家一门心思关怀中国,全然不理会外面的文化。

他一边讲述严肃的知识,又能选择时机抛出与主题相关的趣事。除此之外,在接近尾声时,他说他知道冯提莫买跑车,视频流出之类的事情,引得观众大笑。

追根溯源,是因为腾讯直播了许老师在香港高校讲的文学课,让象牙塔之内的文学课能够被一百多万非文学专业的观众所了解,这才有了书稿,有了活动。许老师一直活跃在学术界和银幕前,他有着专业的学养,又能说会道,镜头感不俗。事实上许老师这样的人很少,一般而言,有水准的学者不愿意抛头露面,例如钱理群说他害怕被批评;而爱炫的一般都没啥水准。说到底,这是表达方式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知识更容易被广泛地获取,学者的威严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各大高校的公开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趋势还会不断加大。作为学者,专心于象牙塔无可厚非,其中的一部分人能为大众普及知识也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学者不仅要对本专业有所贡献,更应该为社会担起责任。至少,许老师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他弥合了一部分学术界与业余读者之间的隔阂,恰巧他研究的是文学,这是人人都能读一些,因而他的影响能惠及更多的人。

从一开始的直播课到这次活动,由大到小都离不开传媒的作用。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具体到这次活动,虽说实际的内容算不上多,但是各个学者的风范,演讲时的语气,姿态,与氛围都是自身内在价值的体现,也是一次良好的文学熏陶。文学不仅局限于文字本身,它最终会成为一个人言行举止的一部分。

正如窦文涛所言,看他的节目观点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看如何表达。就拿许老师的讲演来说,可以感觉到,从始至终他都有明确的目标,在心里将内容划分成了几大部分。在说的过程中,他用语贴近生活,深入浅出地讲解,玩笑之余也不会离题太远,这体现的是他的学养与格调。无论如何,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与环境的结合,才能显出一个人究竟是丰富还是浅薄,是挺着的,还是跪着的。剩下几位来头都不俗,但一本正经的恭维,满脸的笑意,毕竟显出了一些丑态。

看完整个活动,我心想,做一个知识广博的知识分子不难,多读些书,多花些时间思考,总会有所裨益;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能一直有着自己的坚持与追求,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不要把腰弯得太狠,这才是难处。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