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許子東現代文學課

內容簡介

理想國 × 許子東 ——開講啦!打開經典、打開民國、打開圍牆的「見字如面」,有溫度、有深度、有熱血、有良知的「開箱之作」。

★ 12堂「民國范兒」現代文學公開課——

民國還可以這樣讀:魯迅是一座山,後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蓋了,但張愛玲是 一條河;現代作家中,凡是英美留學回來的就比較保守,凡是日本留學回來的就比較激進……20多年來一直在香港嶺南大學(早於京師大學堂,被譽為「南嶺北燕」)中文系教書的許子東教授,首次出版中國現代文學課的課堂實錄,敞開「自己的園地」。所有課程由騰訊新聞直播,打開大學圍牆,短期內滾雪球有幾十萬在線觀看,網友點評:「聽許子東老師講課太有意思了!」

★ N+1次「開腦洞」的Open Mind——

打個比方,如果巴金是朱古力牛奶,茅盾是卡布奇諾,老舍是紅茶,那周作人就是上乘的龍井;沈從文不是農村的謝冰心,《邊城》是這麼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壞事;老舍字舍予,就是「放棄我」,名字真是預言,一個作家可以提前寫出自己的命運;如果讓李安來拍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可能比《色,戒》還好……經典課堂,原汁原味的名家現場。

★ 10位文學巨匠「打開」的現代文學入門書——

還原歷史現場,現代中國文學的群星閃耀時,魯迅《我怎麼做起小說來》,老舍《我怎樣寫〈駱駝祥子〉》,張愛玲《自己的文章》,沈從文《習作選集代序》……這是文學巨匠的發生時刻。重讀經典,每一部經典里,都有一個今天的你,打開經典,打開你的世界。事關寫作,本書不是傳統的教科書,只是許子東的「一家之言」,講國人國史,重溫國語國文。

★ 1條「現代文學時間軸」拓寬視野——

張愛玲晚年淒涼地死在洛杉磯,生活上、精神上似乎都「無家可歸」……對照世界看中國,本書「時間軸」從1900年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掀開世紀,到1949年奧威爾《1984》亮相上半葉,發現1925年有周作人《雨天的書》、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1934年有沈從文《邊城》、米勒《北回歸線》,1943年有張愛玲《傾城之戀》、薩特《存在與虛無》等等。

★ 11份「出色的」現代文學進階書單——

魯迅寫過砍頭,沈從文寫的砍頭你知道嗎?為什麼革命的人成功了,他可能還是高老太爺?附上書單,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匯集各時期同行出色研究,這不僅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學科一群知識精英的多年集大成。

打開經典,有一種「年輕」叫滄桑,有一種「新青年」叫民國范兒,我們新文學的「新聲」《狂人日記》如今一百年了……新的!舊的!更新的!文學的國語!國語的文學!這一路,現代中國文學探出的每一步,背後已是星斗可見,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詩歷程。

人可以消失,但「人的文學」,探討人性的更深層,會留下來。

本書源於許子東在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的經典課堂實錄,融會了幾十年的積累,將來可擴展為一部相對完整的中國現代文學簡史。

魯迅是一座山,後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蓋了;但張愛玲是一條河。這一堂堂現代文學課,囊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共12講,可見魯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創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輕」、老舍的「命運」、曹禺的「影響」、郁達夫的「苦悶」、丁玲的「撲火」、沈從文的「反潮流而動」、張愛玲的「無家可歸」等等,文學承擔民族—國家寓言。

課堂實錄的金句與神來之筆,化為小字旁批,約有160餘條,大珠小珠,與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許子東開列的進階書單、10位文學巨匠的創作談、1條中國現代文學時間軸,以及260多個詳註,幫助打開民國時期的文學地圖,打通更多的知識關聯,更新認知視野。

名家評價

最開闊的史觀,最精彩的內容,最動人的表述。許子東的《現代文學課》引領我們重新認識現代中國文學。——王德威(哈佛大學教授)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教科書,許子東的《現代文學課》絕對是我的首選。從來沒有讀過這麼生動的教材,內容別開生面,處處流露出作者的博學和過人的機智,字裡行間妙語如珠……五四新文學運動一百周年,這本書也是一種紀念。──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這本書從魯迅、張愛玲到沈從文,林林總總寫了很多人,是開啟智慧的一本書。尤其對青年人,還不太了解現代文學的人,有這樣的一個文學地圖的繪製者在引領我們去造訪這些奇妙的文本,我們一定會有一種會心的體味在裡面。他帶有溫度的闡釋,在目前的大學教學裡面是少見的。——孫郁(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

整個現代文學史就是一部少年中國精神史,所以大家要懷着青春的浪漫情調來閱讀現代文學史,懷着青春的浪漫情調來閱讀永遠年輕的子東先生,這才能夠充分體會他的魅力,他的人格的魅力,他的書的魅力。——陳曉明(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他把最複雜的、最熱門的學術界的內部討論,全部消化成大一新生、剛剛入門的學生都能夠理解的程度,用一個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這個文學史、文學經典的介紹跟分析傳遞出來,我覺得這是一部相當難得的好書。——梁文道(著名媒體人)

網友點評

網上隨便找了一個許子東教授的視頻,沒想到是個講郁達夫的文學課,也沒想到我一看就看了120分鐘……我想我並不是個文學愛好者,主要還是許老師語言幽默。

—— Pissenlit-lucie

開車放許子東老師講課的音頻,莫名的觸動。我要去發朋友圈做自來水,真是一堂超美妙的文學課。

——蘇清

騰訊視頻居然有許子東嶺南大學講課直播,大學沒有上過中文課好遺憾。大愛許老師。

——哐鐺哐鐺哐鐺鐺

這些日子在南院兒貓冬,很久沒去北院兒了,錯過了無數好講座。好在有網絡,捧一杯咖啡,聽許子東講魯迅。講的真好啊,真是無上的享受!

——布娜娜的戰鬥

在家待着,竟然花了兩個小時聽了一節許子東講沈從文的公開課,這一個下午快過去了……不過這兩個小時花的值,聽他講課太有意思了。

——冷門選手

能感受到許老師對文學是真的熱愛,而不僅僅是職業需要。講得很好,通脫幽默,非常好!

——吃橙子的西西弗斯

講得引人入勝!很受益!大讚許老師!希望出更多的課!

——四月

作者簡介

許子東,任教於香港嶺南大學,兼中文系主任。生於浙江天台,早年求學華東師大,師從錢穀融,成名作《郁達夫新論》開啟「新人文論」系列,成為「八十年代青年評論家」(包括趙園、陳平原、王曉明等),與陳思和負責修訂過《辭海》的現代文學和作家條目。1989年應邀赴芝加哥大學做訪問學者,後於加州大學進修,師從李歐梵,1993 年受聘於香港嶺大。著作還有《許子東講稿》(三卷),以及《吶喊與流言》、《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當代小說閱讀筆記》、《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等,主編有《香港短篇小說選1994—1995》等,與王德威、陳思和合編有《一九四九以後》。此外,被列入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的經典三人嘉賓組合(竇文濤、許子東、梁文道),近年有喜馬拉雅FM、《圓桌派》、《見字如面》及騰訊網絡公開課《許子東文學課》等。

作者的故事

許子東,是「69屆初中生」,他的同行里,王安憶、陳思和、陳平原等,都是第一代差不多完全沒讀中學的青年人,又是最後一代全體離城下鄉的青年人,接受貧農下中農的再教育。他當過生產隊副隊長,砍柴,挑水,插秧傷了腰(因為插得好,需一步步往後蹲),返城做軋鋼工人患了氣喘病(因為火紅的鋼條在前,巨大的鼓風機在後)。曾被公社推薦參加縣城高考,填報生物系志願未果,後被薦入冶金局「大學」,一半精力讀電氣自動化,一半時間仍在發文學夢,但接到的多是感謝投稿的退稿信,直到失戀,廢「鐵」從文,「考研」上了華東師大中文系。

他的「張愛玲之緣」,始於新婚之時,當時完全不知情,大學分配的教工房就在1949年張愛玲上海公寓所屬的弄堂。後來「洋插隊」在洛杉磯,只知神秘的張愛玲隱居於此,但真沒想到她最後的住處就在「眼皮底下」,同用一個郵局,同一家複印店,可能還擦肩而過,而他心中正暗暗構思着張愛玲論文。再後來到香港的大學教書,這也是張愛玲生活寫作過的城市。偶然,當然都是偶然。

「眺望」其行蹤,看似複雜,一個不把自己關在象牙塔里的文學教授,最關心自由的價值。他笑說自己的青春,在沒有飯島愛、蒼井空的紅色時代。在這個世界上,說真話常常要付出代價,但一個懲罰說真話的社會,則需要付更大的代價。他發現「郁達夫式的苦悶」(鬱悶)有兩個關鍵詞,一是「民族」,二是「性」,跟今天的網絡熱點幾乎一致。2000年以來,完全在人生計劃之外,越界上了鳳凰台《鏘鏘三人行》,這一上成了《老友記》,反而令幾十年教書生涯似乎毫無影響。但他對中國文學一直專注,說到底,「我就是一個教書匠」。

他如實寫過自己的以上故事,只是想說明一個過程:「廢鐵是怎樣煉成的」……

原文摘錄

講這兩個故事,是希望同學們記住,人還是應該說真話。在這個世界上,說真話常常要付出代價。但一個懲罰說真話的社會,則需要付更大的代價。 陳丹燕採訪過上海的老黃包車夫,你們當初拉人力車是不是被欺負?那些老人說,是被欺負,坐在後面的洋人都不跟我們說話。要右轉也不說「turn right'」,只拿一個手杖,在我的右肩一敲,我就得往右轉,在左肩一敲,我就得往左轉。這個故事很有階級壓迫的內容,作家就繼續挖掘,那你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是不是想推翻這些有錢人,然後大家平等,建立新的社會?老車夫說,我當時是真的想,我立下志氣,一定要改變命運。那你做什麼?我要坐在車上,讓別人拉我。這就是阿Q的革命。他的革命不是要平等,而是要享受成果。

書評

下午閒來無事,觀看了前幾天的《許子東現代文學課》見面會。這次邀請了許子東、孫郁、陳曉明和李倫,梁文道照常擔當主持。混的好不是沒有原因的,道長雖然滿腹經綸、四處雲遊,但當起主持來,逢迎玩笑的功力着實不弱,只差了竇文濤的自如。

對於幾位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來說,論及的乾貨並不算多。許老師在正式開講之前,剩下的幾位知識分子引經據典將他恭維了一番,從「美貌」到才華,繪聲繪色的程度不下於追女孩兒時的表現。每當我看到知識分子,尤其是有話語權的,開始大肆稱讚他人,或展示他們的「求生欲」,那遊刃有餘的樣子總讓我覺得有些尷尬。這是中年人的油膩吧。不必不近人情,稱讚他人時點到為止,才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應有的姿態,何況相互之間都是朋友呢。無怪乎,陳丹青戲謔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官文化。

說回正題,許老師雖自謙講課很普通,但他這次的演講既生動又紮實。他先講到了媒介的交互,又順口拿鬥魚、《百家講壇》開涮,抨擊了娛樂至死的年代。

他是聰明的,本次活動就是為了他的新書而設,又有了此前的恭維,所以他沒有過多分析自己的書,而是回顧了文學課以及文學史教材的發展歷程。其中他着重分析了夏志清寫的文學史,夏的文風十分刻薄,而許老師又將夏的文學史與錢理群等人的文學史進行比較,錢等人的文學史是溫和的,另外,夏的文學史是譯作,譯者幾乎沒有幫他潤色,這些更突出了夏的尖刻。

關於夏的書,許老師談到的一點很有意思,夏的原話是Obsession with China,當時翻譯成了感時憂國,而正確的譯法應該是對中國的痴迷。許老師評論道,魯迅作為一個小說家,藝術家,當他有了救國救民的考慮,想着去同情某個階級、隱藏陰暗而深邃的沉思,這就會損害藝術,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不管這些的。而後的觀眾提問環節,許談到了最近和帕慕克的會面,他說帕慕克像一個海峽,他不僅僅關心土耳其的問題,還對整個歐洲的文化與民族的關係有思考,而那時的中國的作家一門心思關懷中國,全然不理會外面的文化。

他一邊講述嚴肅的知識,又能選擇時機拋出與主題相關的趣事。除此之外,在接近尾聲時,他說他知道馮提莫買跑車,視頻流出之類的事情,引得觀眾大笑。

追根溯源,是因為騰訊直播了許老師在香港高校講的文學課,讓象牙塔之內的文學課能夠被一百多萬非文學專業的觀眾所了解,這才有了書稿,有了活動。許老師一直活躍在學術界和銀幕前,他有着專業的學養,又能說會道,鏡頭感不俗。事實上許老師這樣的人很少,一般而言,有水準的學者不願意拋頭露面,例如錢理群說他害怕被批評;而愛炫的一般都沒啥水準。說到底,這是表達方式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隨着知識更容易被廣泛地獲取,學者的威嚴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各大高校的公開課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一趨勢還會不斷加大。作為學者,專心於象牙塔無可厚非,其中的一部分人能為大眾普及知識也應該是必不可少的。學者不僅要對本專業有所貢獻,更應該為社會擔起責任。至少,許老師起到了黏合劑的作用,他彌合了一部分學術界與業餘讀者之間的隔閡,恰巧他研究的是文學,這是人人都能讀一些,因而他的影響能惠及更多的人。

從一開始的直播課到這次活動,由大到小都離不開傳媒的作用。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具體到這次活動,雖說實際的內容算不上多,但是各個學者的風範,演講時的語氣,姿態,與氛圍都是自身內在價值的體現,也是一次良好的文學薰陶。文學不僅局限於文字本身,它最終會成為一個人言行舉止的一部分。

正如竇文濤所言,看他的節目觀點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看如何表達。就拿許老師的講演來說,可以感覺到,從始至終他都有明確的目標,在心裡將內容劃分成了幾大部分。在說的過程中,他用語貼近生活,深入淺出地講解,玩笑之餘也不會離題太遠,這體現的是他的學養與格調。無論如何,口頭語言和身體語言與環境的結合,才能顯出一個人究竟是豐富還是淺薄,是挺着的,還是跪着的。剩下幾位來頭都不俗,但一本正經的恭維,滿臉的笑意,畢竟顯出了一些醜態。

看完整個活動,我心想,做一個知識廣博的知識分子不難,多讀些書,多花些時間思考,總會有所裨益;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能一直有着自己的堅持與追求,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不要把腰彎得太狠,這才是難處。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