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岭山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岭山歌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西岭山歌

遗产编号;Ⅱ-158

非遗级别;国家级

批准时间;2014年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四川省大邑县

西岭山歌,四川省大邑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

西岭山歌历史悠久、产生于西岭山民的生产、生活过程,由山民口口相授、代代流传。其色彩、调式包含了藏、羌、汉民歌的一些元素,属中华民族调式,分为酒歌、山歌、情歌、劳动歌、风俗及仪式歌等。

2014年,西岭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Ⅱ-158。

历史渊源

西岭山歌的产生与流传有着久远漫长的历史渊源,其形成的客观原因大体上有三个方面

一是独特的地理环境。据考证,西岭曾是汉、藏、羌三个民族杂居之地,这些先民虽以汉族为主,但融合了诸多藏、羌民族文化元素。藏族、羌族这两个民族本身就能歌善舞,因此西岭山歌旋律色彩、调式在体现山区自然环境特色的同时,也包含了藏、羌民歌、山歌的诸多文化元素。从整体上来看,西岭山歌色彩鲜明,音域较宽,调子高亢,其唱法自由,空间较大,旋律流畅,山味、野味和民风浓厚,体现出原始古朴的韵律美感,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

二是传统农耕生产影响。四季温润的四川盆地和两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成都平原和"天府之国"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在上大山烧碱、挖药、伐木、狩猎等下苦力过程中,亲朋好友婚丧嫁娶的日子里,用山歌提振精神、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抒发内心世界的坦荡情怀,山歌便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封闭的文化氛围。千百年来,由于川西山区边远偏僻、山高林密、交通不畅、地广人稀等因素,外人少有涉足。因而,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封闭的生活方式,为西岭山歌的诞生与传承提供了条件。

西岭山歌相传产生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民国时期及20世纪50年代。

基本特征

体裁种类

"西岭山歌"是西岭雪山地区所有歌谣的统称,依其唱词内容和主题可分为劳动歌、酒歌、山歌、情歌、风俗歌和仪式歌六大类。

劳动歌是西岭山歌中历史最悠久的体裁,其产生时期可追溯至明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号子"系列,如拉木、打夯、纤夫等号子。

酒歌是西岭山歌中最能体现四川酒文化的歌曲种类,受到羌族文化的影响,西岭山民生活中的婚丧嫁娶、喜庆节日、请客迎宾等各种喜庆场合都离不开喝酒,喝酒时轮流唱酒歌,内容多是祝贺、赞颂和酬谢。酒歌大多音调高亢,但音域不宽,节奏较为缓慢,有齐唱、对唱、独唱等表现形式。

山歌是西岭山歌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歌曲种类,多即兴演唱,音域较宽,曲调嘹亮而高亢,节奏较为自由,以独唱形式为主。表达男女爱慕之情的山歌尤为丰富,爱幕、追求、热恋、相思等均可用山歌来表达。

情歌词意诙谐逗趣,咏唱爱慕、恋爱、求婚、夫妻情、反抗封建婚姻、甚至是与偷情相关的主题也出现在西岭山歌的情歌之中。

风俗歌及仪式歌在婚丧和祭山仪式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受羌族民俗文化的影响,西岭曾有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山的传统。不仅祭山时要唱仪式歌,祭山后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唱风俗歌和仪式歌也是当地重要习俗之一。

唱词腔调

西岭山歌歌谣体系包含老调、大调、小调、吆噢调、呀妹调等五种原生态调门。吆噢调的唱词为七字四句体,在小十度的音区中呈现羽调式的旋律进行。风格奔放、粗旷,曲调嘹亮。

呀妹调:与吆噢调相比,呀妹调的音域较小,音域为大六度,每一句的主要旋律音区均维持在纯四度或纯五度之内,全曲建立在商调式的基础上,仅在个别长音前加入一个比最低旋律音低半音的调性外音进行装饰处理。

小调:小调与吆噢调和呀妹调在旋律和唱词结构方面均有明显的区别,吆噢调和呀妹调含有丰富的华彩唱腔,小调则多为一字一音或一字二音。主体唱词虽以七字体为基础,但个别段落可增加至九字,衬字中感叹词较少。

大调:大调的唱词为四句体,前两句呈现七句体,后两句则可自由加入更多主体唱词。大调的曲调建立在角调式六声音阶的基础上,节奏较自由,前两句具旋律性较舒缓,后两句则呈现明显的说唱风格,速度加快,近似藏族民歌中典型的前长后短、前松后紧的节奏布局

老调:七字四句体的老调曲风抒情而高亢,曲调中大幅度的旋律起伏,自由且富于变化的节奏布局以及多处运用自由延长音等特点,均与高腔型羌族山歌不谋而合。老调为羽调式,但各句均不以主音结束,而是以甩腔收尾,呈现山歌中典型的呼唤表现方式

代表作品

西岭山歌的代表作品有《唱起山歌有精神》《西岭山上沟坎多》《高山顶上一座塘》《山歌越唱越好听,铜锣越打越光生(sen)》《西岭背二哥》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西岭山歌是西岭雪山汉藏羌多民族融合的智慧结晶,体现的是汉藏羌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产物。西岭山歌是旋律优美、行腔委婉、声音高亢的川西山歌,因承载着当地居民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现状和表达了川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广泛传承。

川西西岭山歌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既是国家4A级景区和四川重点旅游品牌西岭雪山的一道文化风景线,又是一张地方文化名片。

传承现状

西岭山歌在近几十年的传承发展中几乎断代了,尤其是随着一些老一辈传承人相继离世,大量优秀的西岭山歌曲牌以及一些独特的演唱方式和方法濒临失传。

年轻一族对于外域文化的热情远远高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此同时人文生存环境的变化,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使以往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受现代开发的文化生活影响,面山而作,面山高歌的生活习惯已经没有了。许多人常年在外,年轻一代受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对现存有的山歌已经有些排斥,把唱山歌的任务交给一些老人和常年在家务农的妇女们。同时,以山歌传情的表达方式也被现有的电话、微信、QQ所代替,古老的山歌慢慢被年轻人所屏蔽

相关视频

西岭山歌有5种曲调,大山调因为颇具阳刚气,称为正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