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前身为1952年设立的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室,主要从事西南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1978年10月,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在原民族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其后又陆续建立了民族文化史教研室、民族高等教育[1]教研室、民族经济教研室、中国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经济研究所也先后在我校挂牌。 2002年5月28日,以原民族研究所及各研究机构为主体,正式成立了西南民族研究院,由时任西南民族学院院长陈玉屏兼任院长。其主要目的是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研究院为中心、院内力量为核心,整合学校的民族学科力量,加强与院外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内合外联的灵活机制,突出我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提高我校民族学科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最终形成涵盖一级学科、有一定广度并突出强项的特色优势学科。

目录

机构设置

西南民族研究院目前设有民族学、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宗教学、民俗学[2]、考古与博物馆学7个学科。其中,民族学是国家民委重点学科;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宗教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硕士层次)。 机构设置 西南民族研究院目前设有西南民族研究所、中国西部人类学研究中心、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校级研究机构。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四川省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所也设在我院。还有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的藏学文献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彝学文献馆及综合文献馆、民族古籍文献研究所、彝族古籍文献研究所、藏族古籍文献研究所、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所。人员状况 西南民族研究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4人;博士15人,硕士2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 主要任务 西南民族研究院是以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的单位。

基本任务

主要从事科研、研究生教学、本科生公共科教学等工作。其基本任务主要包括:积极争取科研课题,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加强学科建设,把民族学等特色学科建设成为重点学科;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积极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争取一级学科授权;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扩大研究生规模;承担民族理论与政策公共课教学;组织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对象 西南民族研究院以“两地一族”(康区、大凉山地区,羌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西南各民族及西部民族地区。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民族语言文字、民族历史、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经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宗教等是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应用研究方面,结合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重点搞好政府决策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利用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等,是研究的特色和重点。 主要成果 (一)科研成果 截至2010年5月,西南民族研究院来共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36项,联合国社会性别研究与宣传基金项目1项,福特基金资助项目2项,亚洲学者基金项目1项,厅局级及横向课题16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5项;举办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12次。 (二)人才培养 西南民族研究院目前有民族学(1995年开始招生)、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2000年开始招生)、中国少数民族经济(2002年开始招生)、中国少数民族史(2004年开始招生)、宗教学(1987年开始招生)、民俗学(2004年开始招生)、考古与博物馆学(2007年开始招生)、7硕士点;并且有2个博士点,民族学(2004年开始招生)、中国少数民族经济(2007年开始招生)。2002年至2009年,西南民族研究院共招收硕博研究生424人,其中硕士生357人、博士生67人;共毕业153人,其中有硕士生137人,博士生16人毕业。

视频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 相关视频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工艺美术研究所
告诉你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期刊进行投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