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裸子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裸子植物银杏

中文名称:裸子植物

拉丁学名:gymnosperm

科       属:植物界 种子植物门 常绿乔木

特       征:木本植物

地       位: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

代表物种:银杏、杉木、翠柏、苏铁

裸子植物就是最原始的种子植物,其发生发展历史悠久,最早的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它们是遍布各大陆的主要植物。裸子植物是地球上最早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的[1],在此之前出现的藻类蕨类则都是以孢子进行有性生殖的。裸子植物孢子体发达,占有绝对优势。多数种类为常绿乔木,有长枝和短枝之分。

代表植物

银杏纲植物

从化石材料记载,它的历史可远溯至石炭纪,晚石炭纪出现的二歧叶(Dichophyllum)。之后,早二叠纪的毛状叶(Trichopitys),晚二叠纪的拟银杏(Ginkgoites)、拜拉(Baiera),三叠纪的楔银杏(Sphenobaiera)等或许是银杏的远祖。 银杏纲植物

到了中侏罗世已有许多银杏生存。又从楔银杏、拜拉的孢子叶的情况看,它们的小孢子叶上有5—6个(偶有3—7个)小孢子囊,而银杏有3个小孢子囊;毛状叶、拜拉和拟银杏等的大孢子叶上的胚珠数目,也多于现代的银杏。由此看来,现存银杏的小孢子囊和大孢子囊,可能是经历了一系列“简化”过程演变而成的。另一方面,银杏类和科得狄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较重要的是它们单叶的叶基构造和叶脉形式一致;又科得秋的胚珠具有贮粉室,可能以游动精子进行受精等特点和银杏相似,这些都说明它们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买麻藤纲植物

买麻藤纲植物在现代裸子植物中,是完全孤立的一群[2]。现存的3个属即麻黄属、买麻藤属和百岁兰属,这3个属缺乏密切关系的类群,各自形成3个独立的科和目。它们在外形上和生活环境相差很大,地理分布上又较遥远。但从这3个属植物中,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由生殖器官两性到单性,雌雄同株到异株的发展趋势,它们都是属于比较退化和特化的类型。

买麻藤纲

红豆杉纲植物

从古植物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地质历史时期这类植物盛衰的情况和演化趋向的资料,但是由于化石材料的不完整和研究程度所限,现存的红豆杉纲各科、属和已灭绝的类型之间的演化线索,还未能完全搞清。一般认为红豆杉纲3个科: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粗榧科)和红豆杉科(紫杉科),在系统发育上有密切关系。三尖杉科植物的孢子叶球中,没有营养鳞片,很可能是晚古生代的安奈杉(Ernestiodendron),通过中生代早期的巴列杉(Palissya)、穗果杉(Stachyotaxus)的途径演化而来的。而罗汉松科、紫杉科,则与科得狄植物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大孢子叶球的结构以及变态的大孢子叶;穗状花序式的小孢子叶球序,保持着和科得狄类似的原始性状。说明这两个科的植物,可能是从科得狄类直接演化出来的。

松柏纲植物

松柏纲植物是现代裸子植物中种、属最多的植物。它们的植物体的形态结构比铁树类、银杏类更能适应寒旱的自然环境;它们的胚珠受精方式比较进化,小孢子(花粉粒)萌发时产生花粉管,游动精子消失。这是由于此类植物在地质历史进程中较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变动,而较多地保存下来的缘故。关于松柏类植物的起源,还不很清楚,在地质史上出现较早的科得狄,可看作是松柏类植物的先驱者,因为它和古老的松柏类在形态上和结构上,有不少重要的相似点,特别是和石炭纪、二叠纪的松柏植物勒巴杉(Lebachia)孢子叶球的结构非常近似。

用途

重要的材用树种

裸子植物的大部分种类的木材都可利用,在传统的林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中国南方的杉木和北方的红松,在建筑、家具、包装等方面广泛使用。

重要的工业原料

裸子植物的木材纤维是造纸的重要原料。还可提取树脂、栲胶、芳香油等工业原料[3]

庭园绿化的重要树种

裸子植物的很多种类树姿优美,都可在庭园栽培作绿化和观赏树种。世界五大庭园树雪松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 Sweet)、金钱松、日本金松和巨杉都是裸子植物。此外,银杏、冷杉、水杉、柳杉、侧柏、圆柏等也都是优良的园林树种。

药用植物的重要成员

草麻黄的茎、银杏的种子(白果)是传统的药材。银杏的叶近年已成为制药的重要原料。从红豆杉的树皮中提取的紫杉醇,对治疗癌症有很好效果。

深受欢迎的干果、白果香榧子、松子(红松或华山松的种子)等松脆可口、别具风味,是著名的干果,深受人们喜爱。

视频

裸子植物 相关视频

一分钟带您了解什么是裸子植物
认识一种植物-银杏

参考文献

  1. 什么是裸子植物:关于裸子植物的科普知识,植物之家网,2016-3-12
  2. 裸子植物门有几个科?裸子植物分类,第一农经网,2017-7-14
  3. 裸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植物通网,200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