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艦驅逐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衡陽艦驅逐艦以中南軍政重鎮、中國抗戰紀念城——衡陽市命名,經歷了第一代衡陽艦、第二代衡陽艦、第三代衡陽艦、第四代衡陽艦、第五代衡陽艦發展[1]。
五代衡陽艦分別為驅逐艦、神島級布雷艦、Sumner 級驅逐艦、里加(Riga)級護衛艦、江凱II級導彈護衛艦,舷號依次為楓號、391號、DD-902號、508號、568號。
艦艇簡介
衡陽艦以中南軍政重鎮、中國抗戰紀念城——衡陽市命名,經歷了第一代衡陽艦、第二代衡陽艦、第三代衡陽艦、第四代衡陽艦、第五代衡陽艦發展。分別為楓級驅逐艦、神島級布雷艦、Sumner級驅逐艦、里加級護衛艦、054A型導彈護衛艦。
發展歷程
第一代
第一代衡陽艦,無編號,原為日本海軍驅逐艦,原名為楓號,排水量1530噸,1944年7月下水,1945年2月在台灣海峽南被美國空軍轟炸,擊中艦首,二戰後,日本戰敗賠償給中華民國,1947年7月1日自東京馳返中華民國的上海,為第一批駛返民國的日本賠償軍艦,7月6日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初命名為接 3 號,隨後命名為衡陽軍艦,1949年5月衡陽艦自上海拖至台灣淡水港待修,因艦首損壞嚴重,10月1日衡陽艦與其它日制驅逐艦多次改隸訓練艦隊,1962年2月退役。
第二代
第二代衡陽艦,舷號391號,該艦為原日本海軍的(測天級)神島級布雷艦,1942年2月在日本大阪鐵工所建造,同年12月下水。1948年1月8日作為戰後賠償交給蘇聯。1948年秋,在大連造船廠大修。1956年10月31日加入中國海軍,命名為「衡陽艦」,編入海軍護衛艦七大隊。1967年11月26日進旅順4810廠改裝。此次改裝主要是動力由蒸汽輪機改為兩部柴油機(共3600馬力),單車改為雙車,艦載武器也進行了改造。當時全艦編制140人,其中幹部21人,戰士119人。該艦原排水量1170噸,改裝後,標準排水量605.3噸,正常排水量667.95噸,滿載排水量763.4噸。經濟航速12節,續航力2500海里,雙車單舵。
衡陽艦長75.03米,寬7.93米,最高航速20節,標準排水量750噸,滿載排水量820噸。20世紀70年代,「衡陽」艦經過改裝後,成為海軍首批導彈護衛艦之一,1974年,與「成都」、「昆明」兩艦首次通過台灣海峽,支援西沙海戰。戰鬥出航準備時間:一級,即立即出航(不超過30分鐘)。使命:布雷,反潛。其他使命:巡邏,警戒,護漁護航,搶險救災。武器:57炮兩門,37炮兩門,25炮兩門,5管反潛火箭發射器兩門,深水炸彈膛式發射炮兩門,深彈投放架兩具,錨-1水雷60枚或沉-1水雷40枚。該艦於1982年退役。
第三代
第三代衡陽艦,原為美海軍Sumner 級驅逐艦,編號 DD-747,由美國伯利恆鋼鐵公司建造,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完工成軍,1969年9月美國將該艦軍售移交中國台灣地區,1970年4月25日於左營成軍,命名為「衡陽」軍艦( DD-902 )。1977年,該艦加裝天使一型飛彈,完成精裝系統試射驗收,將海軍正式帶入飛彈時代,成為中國台灣地區海軍第一艘飛彈驅逐艦。該艦在海軍服役期間,擔任海峽偵巡、外島運補護航、巡弋警戒及各項演訓等任務,為海軍建軍備戰與確保海權,寫下不可磨滅的功勳與輝煌之史跡,於1994年12月1日退役。
第四代
第四代衡陽艦,舷號508號,中國海軍最早安裝導彈的護衛艦[2],是以前蘇聯提供的技術和材料由我國自行裝配的「里加」(Riga)級護衛艦。1956年3月在上海滬東造船廠開工建造,1957年下水,1958年6月通過國家驗收服役於東海艦隊,1974年西沙海戰後調往南海艦隊。1993年退役。1970年進行改裝,拆除艦舯的魚雷發射管,加裝一座雙聯「上游-1號」反艦導彈發射裝置。
1957年,衡陽艦加入人民海軍的戰鬥序列,服役37年間,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參加過1974年西沙海戰,執行北部灣、中沙、西沙、南沙戰略巡邏以及一系列重大戰備訓練演練任務。為維護祖國南海主權和海洋權益做出了巨大貢獻。
視頻
衡陽艦驅逐艦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你知道嗎?在海上有一塊浮動的國土,也叫衡陽!,搜狐,2017-07-14
- ↑ 揚威遠洋!索馬里海盜被衡陽艦驅離!保衛祖國沒我哪行?!,搜狐,201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