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血色黄花岗(游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血色黄花岗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血色黄花岗》中国当代作家游宇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血色黄花岗

这一天是4月27日下午5点半。

我特意选择在这个时刻进入黄花岗

此刻,当我敲下上面文字的时候,心仍像刚迈进黄花岗威严肃穆的大门一样,呼吸急促,抽搐颤抖。

墓前广场的一块块花岗岩,泛着灰焌焌的光,像流尽了鲜血的脸,暗白,沾了硝烟的纸一样,一片紧挨着一片,沙沙地在我的脚步前缓缓平铺,一直平铺到广场的尽头。它们似乎从百年以前铺到了现在,又从现在铺到了无法预知的未来。我仿佛是踏着他们早已薄如纸片的躯体,揪心地向前,脚底磕磕绊绊,步履踉踉跄跄。

广场两侧的新绿,似乎是从遥远历史深处的一个节点上不断地发荣滋长,无限地膨胀,硬生生地直压过来,无边无际,让人陷入无边窒息的恐惧,一如百年前枪响的一刹那。

风来了,从刺杀广州督军孚琦从容赴死的温生才的墓旁掠过,从参加起义视死如归的18岁的张潮、余东雄,24岁的方声洞、李文楷,25岁的林觉民、喻培伦等七十二烈士的墓旁呼呼啦啦地掠过,是克服紧张的喘息,是匆匆迈向死亡的脚步,还是发难的呜呜螺号?

那些无惧的死士呵,在平均29岁的醉美年华里,无怨无悔地让自己的鲜血和季节的木棉花火一样飞溅,以期在暗无天日的地狱里,快意地放一把熊熊燃烧的大火,烧掉囚禁灵魂囚禁思想囚禁自己囚禁国人的活棺材。

榕树褐色的气根柔软如手,在风中来来回回地摇曳触摸。假如,它真能穿越时空,把我拽回到一百年前的那场血腥中,我会像当年广州城的百姓一样,双手笼袖躲在窗户后冷漠地看着那一具具残缺不全的尸首吗?

100年前的此刻,猝然响起的枪声注定让那个寒意刻骨季节的木棉花和“选锋”(敢死队)们绯红的血四处飞溅,如火,映红了南中国布满阴霾的天空。一百多个国之栋梁或战场上鲜血流尽,壮烈殉国,或被俘后横眉冷对,惨遭屠戮。一时间,繁华的广州城血流成河,烈士的遗体在太阳下暴晒,在大雨中浸泡。珠江两岸,骑楼内外,无处不漂浮着血的腥味。那些残暴的体制维持者兴奋地伸着舌头,如狼,贪婪地舔舐着用仇恨铸就的刀尖上的鲜血,手舞足蹈,得意忘形。全然不知他们吞噬的却是自己的血,可耻覆灭的下场早已注定。

革命者熔岩一样,在地下奔突、翻滚、沸腾,一波连着一波,一浪跟着一浪,日以继夜,前仆后继,愈挫愈奋。这地处南国一隅的花城,仿佛被这股熔岩巨流托举着,咆哮着,高涨着。当它冲出重压后,这座血流成河的悲伤城市终于被顽强地在血腥的暗夜里托举了起来,站成了一座华光四射的灯塔,站成了一本翻开着的写着民主、自由、富强的启蒙大书。

那灯塔和大书,犹如一把威力巨大的枪的准星,死死地套住了一个貌似强大却摇摇欲坠王朝的头颅。这个头颅虽然暂时还能苟延残喘,滥发淫威,只是还缺少一个合适的时机和一只扣动扳机的大手。

仅仅不到半年后的10月,千里之外的武昌。扣动扳机的大手仓促击发的一枪,精准地击中了腐朽王朝的命门要害。于是,庞大的封建帝国,喷射着邪恶的汁液,烂泥一样地轰然倒塌。

在烈士纪念馆里,我翻拍下了一张照片。图上的说明文字为“《(1911年4月,广州,被俘后临刑前的黄花岗六烈士。从照片中每人胸前写有名字的纸条看,左起:陈亚才、宋玉林、韦幺卿、徐满凌、梁伟、徐亚培。而实际上,只有徐满凌一人的名字可在黄花岗烈士英名册中找到,有资料认为这些名字多系化名,甚至有人认为右二即是林觉民)》”。面对这帧黑白照片,我被他们从容镇定视死如归的表情彻底震撼了。他们如果不是光着脚,如果不是戴着脚镣和手铐,完全可以看做是一次工作疲倦后的小憩场景,抑或是一次豪华盛宴后的平静回归。没有流露出对死的恐惧,没有表现出对生的渴望。他们面前,仿佛不是即将夺去生命的刽子手和横尸荒野的悲情结局,而是寻常巷陌充满暖意的归家之路。

平静,除了平静还是平静。一个连生命都不惜的人,要么是亡命徒,要么是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显然,这些毅然赴死的壮士属于后者。他们大部分从海外归来,基本上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很多人家境优渥,衣食无忧,如果愿意,回来还可以弄个官当当,成为体制内的一员,过着锦衣玉食妻妾成群的惬意生活。当时大部分海外留学生都抱有这种打算。而这些“乱党”却选择了革命的道路。他们目睹着生养他们的祖国如何被一群蠢猪统治着,对内,保守、腐朽、残暴、贪婪;对外,奴颜、婢膝、无耻、卖国。美丽河山,被这群蠢猪糟蹋得千疮百孔,遍地鳞伤,国将不国。

按说,这样的政权早该垮台。可这时候,统治者长期推行的愚民政策起了“作用”。愚民政策的实质就是让老百姓愚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愚民”,导致了绝大部分国人都成了鲁迅笔下的华老栓,愚昧麻木,贫困无知,逆来顺受,客观上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后人在总结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有一条是“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参加”,我总觉得说这话的有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嫌疑。同盟会本是一个组织比较松散的革命团体,不像后来的国民党共产党有着严丝合缝的组织结构。怎么“充分”,如何“发动”,对于当时急于改变现状的精英来说确实不在考虑范围。那个残酷血腥的年代,民智未开启,社会未开化,即使去发动,说一通救国的大道理,短时间内恐难收到效果。况且,民众最讲现实,自由、民主、富强,国家兴亡,割地赔款,只要不危及自己的生命,他们都可以置之不理。通俗地说,没得到“革命”的好处,再怎么充分,再怎么发动,一下让民众冒着株连九族的危险去“送死”,参加推翻皇帝的“大逆不道”的行动,确实是对他们的苛求。所以,愚民政策对统治者来说是稳定统治的“稳定剂”。从中国的历史看,很多朝代从头到脚烂到了根,可还是能继续统治很多年,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这些急于改变中国现状的政治精英早已等不及了,国亡种灭的危机一日甚过一日,他们的焦虑也一日甚过一日,耳畔一直充满着国土被肢解的痛苦呻吟。他们决心用自己的生命进行最后一搏,用一腔热血唤醒昏昏沉睡的广大同胞,拯救生于斯长于斯且有着悠长文明历史的祖国。

于是,公元1911年4月27日下午5点半,广州起义爆发,100多名革命精英壮烈殉国。

烈士死后,横尸街衢达五天,很多人只是笼着袖子,躲在窗户后冷漠地充当看客。他们不明白,这些革命党人为什么非要跟朝廷作对,为什么不怕死,像菜园子里的韭菜一样,刚割了一茬,沉寂了几天,不经意间,很快又有了一茬,前仆后继,绵绵不绝。幸亏,有了记者身份的潘达微,烈士们才避免了葬身乱坟岗子的悲剧,有了黄花岗这块最后的栖身之地。因而,历史记住了他。他的墓,安卧在烈士墓的右边。

站在纪念碑前,望着那些不停拍照的游人,谁还能记得一百年前此刻的碧血横飞?那一刻,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又该是怎样的惊心动魄!仰望墓碑,仰望那些密密麻麻的抽象名字,曾经鲜活的他们,应该永远在中国人的心里奔腾跳跃啊。

面向烈士的墓,面向潘达微先生的碑,我虔诚地三鞠躬。然后,坐在台阶上,在如水的夜色里聆听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慷慨激昂……

[1]

作者简介

游宇,原名胡安同,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于河南固始,固始县国机励志学校语文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