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蒲州镇

中文名 :蒲州镇

所属地区:永济市

蒲州镇位于中条山下,黄河岸西,全镇辖32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190个居民组,常住人口40366人(2017年) ,国土面积176.6平方公里。唐代曾做为府地,境内有中国四大文化名楼鹳雀楼,《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国宝唐朝开元大铁牛,中条第一名刹万固寺,蒲州古城等旅游景点,有6.3万亩耕地,6.2万亩滩涂,有中国最大的芦笋基地6万余亩,8家芦笋加工企业,2005人均收入突破3000元,2011年国民生产总值10.0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08元。 是一个旅游名镇,经济农副产品加工大镇,全省确定的重点小城镇之一。[1]

目录

旅游资源

境内有山、川、滩,有驰名中外的爱情圣地普救寺、古蒲津渡遗址、中条第一名刹万固寺、唐开元黄河镇河大铁牛以及即将对外开放的闻名全国的四大名楼之首的鹳雀楼。

历史文化

蒲州镇自古以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自然景观著称于世。隋唐多文人如王维柳宗元卢纶等;宋代多画家如王居正、马兴祖等;清代多名伶如祁彦子、郭宝臣等,蒲州并为各种梆子戏的鼻祖"蒲剧"的发源地。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山西蒲州与陕西同州(今大荔)﹑朝邑河南陕州(今陕县)﹑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居黄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东的三角地带﹐彼此隔河相望﹐长期以来有著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风俗习惯﹑语音﹑方言也大体相同。明末清初﹐这一带已有"乱弹"流行。后来﹐分别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与同州梆子虽为两个剧种﹐但实同源于此。它们唱腔相似﹐戏路相通﹐今虽各有不同发展变化﹐然两地艺人均自称为"乱弹"。孔尚任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平阳竹枝词‧乱弹词》中﹐称道平阳(今临汾)乱弹名小旦葵娃"花梆子"碎步异常出色﹐可知当时晋南乱弹流行的盛况。同州梆子﹐本即秦腔﹐乾隆年间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记述秦腔名旦祥麟﹐渡黄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也可知山陕两地的梆子腔彼此相通。蒲州﹑同州的艺人一直有相互搭班演戏的习惯。嘉庆年间﹐北京有"山陕班"演出﹐直到光绪﹑宣统年间﹐蒲州和同州艺人仍有在北京同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须生郭宝臣(元元红﹐蒲州梆子艺人)和白长命(盖陕西﹐旦﹐同州梆子艺人)演出《鞭打芦花》就是一例。故京﹑津﹑直隶(河北)一向谓之"山陕梆子"。此外﹐他们还有过共同组班南下﹐在湖北襄阳老河口演戏的经历。山陕梆子对各地梆子腔剧种的形成﹐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视频

蒲州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