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荷花

Aachen讨论 | 贡献2019年6月19日 (三) 00:31的版本 名画家笔下的荷花
荷花

荷花自古就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例 如·荷华、莲花、荷、芙渠、芙蓉等,在我国的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 例如:《诗经•郑风》•“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

“荷"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在中国的阿莫尔河(今黑龙 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大约过了九千年,原始人类 开始出现人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便发现这种花”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与藕)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囗。

一直到西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随著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对荷花关始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的人类为了生活上对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泽地 带,而这些地带合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区域。从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郑州市北部大河村发掘的“仰绍文化”房基遗址,发现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两莲子,经测定,距今有五千 年的历史。人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对朝夕相处的荷花的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积累了丰 富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老的荷花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有野生的荷花。古植物学家徐仁教授,曾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荷叶化石,距今至少有1000万年。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 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郑州市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绍文化"遗址中发现两粒炭化莲子。西周初期(西元前11世纪),古人食用蔬菜约40馀种,藕是其中之一[1]

目录

荷花?莲花?

提到“莲”、“荷”,常有人问到它们的不同,其实两个名称指的都是同一物。然而古人的“荷”与“莲”是指其不同的部位,东汉玄 的《毛诗郑笺》•“芙蕖之茎曰荷,” 意思是说芺蕖的茎作荷,明朝毛晋 注解的《陆氏诗疏广要》•“荷以何物为义,故通于负荷之 。”认为荷有负荷的意思,可以把叶支撑起来。汉代许的《说文解字》则 有不同的见解:“荷,扶渠叶。”他认为荷是指荷花的叶子,使得荷所指的部位出现了第二种说法。

对于“莲”的说法则相当一致,都 是指它的“果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花托)这个部位,例如:《尔 雅•草》:“荷,芙渠;其茎茄,其 叶,其本蔤,其华萏,其实,其 根藕,其中的,的中。”意恩是说荷 花就是芙渠,它的茎称作“茄”,叶 作“蕸”,根作r蔤”,花年 菡萏”,果实称作“莲”,根称作 “”,种子称作“的”,种子的中心 称作“”。三国时代吴国陆玑《毛诗 葟木鸟虫鱼疏》也说:“荷,芙蕖; 氵工呼荷,其茎茄,其叶,其花未发 为函,已发为芙葇,其实。”陆 和《尔雅》所称的莲都是指荷花的果 合以上古籍所载的讯息,我们得 知:荷莲最早是分别指称物的不同部位,不过日久之后,便形淆了,现 在以“荷”跟“莲”称整个植株,已 成现代约定俗成的习惯了[2]

所以,现代来说,荷花就是莲花、莲花就是荷花,与睡莲同属“睡莲科”,但分别是“莲属”及“睡莲属”。从外观上,最简易的区别,就是荷花的叶片挺立出水面,叶面呈现碗公形状,有微毛,可盛装水珠;而睡莲的叶片则是圆形平躺浮贴在水面上[3]

荷入古人诗文

荷之于中国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因此很早(至少先秦时期)就出现在诗文中。

自古以来人们赞颂荷莲的诗文有很多,《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中就收集了 400 多首.由此可见古人对荷莲是情有独钟。崇尚其纯洁高贵的气质,同时又取其寓意,象征连(莲)生贵子.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古人爱莲一是因其品行高洁.二是因其为多子植物.符合人们祈求子嗣繁衍的传统.后来人们又以其吉样寓意而衍生出各种离息,如"一品清廉"、"害得连科"、"并蒂同心"等[4]

  • 先秦·佚名《诗经-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 战国·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战国·屈原《九歌-河伯》: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 到了南北朝,因“莲”与“怜”相通,以莲喻爱情,诗人创作了 许多《采莲曲》。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 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还有很有名的《江南》:“江南可 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 叶南,鱼戏莲叶北。”[5]
  • 唐·李白《采莲曲》:梁朝就有《采莲曲》这个美丽的诗题了,及至唐代,采莲之俗更盛行于江南。名号“青莲居士”的李白,其《采莲曲》就曾经写道: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抉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人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 唐·白居易《采莲曲》:菱叶索波荷贴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 唐·王昌龄《采莲曲》:吴姬越艳楚王姐,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人,采罢江头月送归
  • 唐·李商隐《赠荷花》: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宋·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唐人写荷花还多半不脱南北朝怜呀爱呀的路子。后来有个诗画家王 维,大家都知道。他家有个大园子,叫“辋川别业”,他经营出了 “辋川二十景”,自以为得意,书成二十景的书,毎幅书上题了诗 流传至今。于是成就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样的诗情画意成了后代文人经营园林的主要目标。这二十景中 有一景为“临湖亭”,《辋川二十景及诗》曰.“轻舸迎仙客,悠悠 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乘轻舟而入荷花塘,登观荷 亭,亭中有酒可喝,四周有荷花可赏、饮酒赋诗,何等雅事。后来造 园,但凡有湖,多半留一角植荷莲、临湖建亭或建台以观赏,是为定 式。 王维写荷莲突破了南朝只讲怜呀爱呀的老路子,就写山水景色

名画家笔下的荷花

  • 流传至今的最早的画则要数南宋吴炳的《出水英蓉》。南宋画院吴炳的《出水英蓉》,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荷花清新脱俗的优雅气质。
  • 此外,宋徽宗赵估的《池塘晚秋》把直立的荷叶处理在横幅构图中,疏落的布局传达了深秋的气氛。
  • 明末大画家陈洪缓,当时有"南陈北崔" (崔子忠)的美誉。晚年所作《荷花鸳鸯图》汕墨笔沉着古拙,生意迸发,设色浓艳而又宁静高古。
  • 明朝水墨写意画家徐渭作《墨花九段卷》,中有荷花一卷,画旁还题诗一首: "拂拂红香满镜湖,采莲人静月明孤。“
  • 清初恽寿平的《出水英蓉图》,继承了北宋徐崇嗣的笔法,湿笔疽染,轻敷淡彩,风格秀丽温雅,受当时画家所称绝。深受同时期的王时敏称贺之: "画莲独步于海内"。
  • 清初画家朱耷(八大山人)有-张名画《残荷山鸟》,画中之荷 虽残仍昂首挺立,山鸟虽小,但眼光直露,很有意思。
  • 吴昌硕的画以花卉、果蔬居多。喜泼墨写意,运笔苍老雄健,朴茂奇丽,笔墨淋漓,气势磅礴,风格独出。他的《夏、荷花》主要表现水池旁边的一丛盛开的白荷花,但池水不皱,叶不翻动[6]荷花"洁怜根似玉,淸到叶倶香。"这是吴昌硕对荷花的燹词。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之花"的珍爱。相传八大山人画荷,往往将一瓯墨汁泼在纸上,用秃笔扫花,生意盎然[7]
  • 潘天寿的《红莲图》上题有"映日荷花别样红" ,是其代表作之一。画面上荷花盛开,欣欣向荣,热情歌颂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兴旺的景象。他的荷画开创了奋发向上的新画风[8]
  • 现代画家齐白石也书过一幅《残荷》,题曰·“山池八月污泥塘,犹有残荷八瓣红。笑语牡丹无厚福,收场还不到秋风。”
  • 现代画家张大千称自“荷痴”。他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年年有荷画作 品。他画的荷花得益于八大山人和石涛。
  • 画家黄永玉先生也号称“荷痴”。周恩来去世时,他画了一幅立轴《荷花》以纪念[5]
  • 谈到画荷,在清初有位一向不大为人们所知道的画荷专家唐荣,画属悍寿平一系。因为他善写“蒲塘菌苔,游鱼萍影” ,人称“唐荷花”。《红莲图》是他送给王叠的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王时敏、王篮、王置、笃重光对这幅《红莲图》赞不绝口,连悍寿平也一再品题其画: “没骨图成敌化工,药房荷盖尽含风。[9]

参考资料

  1. 吃出花样的美丽. 右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115–. GGKEY:6EL0P5ZQB36. 
  2. 李松柏. 台湾水生植物图鉴. 晨星出版. 2007: 137–. ISBN 978-986-177-116-8. 
  3. 荷花、莲花傻傻分不清? 这招教你一秒分辨!
  4. 望野. 鉴宝. 大象出版社. 2004. ISBN 978-7-5347-3440-3. 
  5. 5.0 5.1 彭扬华. 诗人笔下的花草树木. 品林. 1 November 2018: 46–. ISBN 978-957-8500-28-0. 
  6. Qichao Wang; 张行言. 荷花.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 
  7. 历代画家评传.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 1979. 
  8. 中国荷文化.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9. 故宫博物院院刊. 文物出版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