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晚歌(雷开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荷塘晚歌》是中国当代作家雷开艳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荷塘晚歌
一
我喜欢散文,也爱读散文,碰到喜欢的一气读完,从不停下。
对于散文,我喜欢那种一气读完满心含香的感觉,那种心香只有自己能够玩味,它氤氲在我的五脏六腑里,久久不散。如此,我便也做回灵魂染了香气的女子。
那些唯美的文字曾一度占据我的心房,对作者们的文字我羡慕不已,感叹我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而他们就是文字的魔法师。本以为,我会一辈子徜徉在这样的文字里,不舍离开。而读得多了,读得久了,我竟也不例外地患上了审美疲劳症,便想去读一些别样的东西。曾与一位友人谈及心中的困惑,我还曾暗嘲自己:
若我是一位男子,说不定还是个朝三暮四的主儿。
友人闻后大笑不已。
后来我自己倒想明白了:文学具有多面性,任何风格类型的文章都有它的受众面,喜欢清新婉约型的,不一定不喜欢大气磅礴型的;喜欢华丽词藻的,也不一定不喜欢朴素自然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会喜欢上不同风格的文章,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心结打开了,欣欣然眼界也开阔了。
其实,我一直喜欢那些叙事型的散文,有情节有风景,接近生活,贴近自然。就如所有美好的事物终会相遇一样,我读到了段家军先生的散文。 先生的散文是真正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我读他的散文从不觉空洞,没有那种凌驾于生活、内心之上的飘飘然。他在其散文《落叶归根》一文中抒写对故乡的乡愁,一开篇他就把故乡比喻成母腹,游子说成胎儿,这种比喻一下子奠定了对故乡的情怀: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身影归何处,前度段郎今又来”。“我是故乡的儿子,回故乡就像是回娘的胎盘,越来越接近我的本质。” 所谓近乡情怯,而这种久违的压抑的悸动,在身临其境后会如大海的波涛一样喷涌而出:“在故乡的原野上,我一个人走来走去,欢乐涌上心头。为了感受故乡热乎乎的大地,我脱下了鞋子提在手中,把脚插在软绵绵的沙土地中,一耸一耸的走着,每一次把脚趾张开,然后一点点夹紧,夹上一丝丝热土,再让它一点点慢慢地从脚趾缝中漏下去,没有大声的喧哗,没有别的影子,我的心如大海涌动的潮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在我的心海中发出噗噗地声响”。读至此处,我随着先生的文字感受着他故乡的美,感受在外生活的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爱,欢笑中蕴含着泪水,泪水里洋溢着欢笑。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这就是作家文字的魅力!
先生常说自己不是啥子作家,就是一个泥腿子。
我笑着说,那也是如袁隆平一样的泥腿子喽。先生说这比法不当,夸张了。可是先生一说他是泥腿子,我就立马想到了袁隆平那一幅卷着裤管,站在秧田里的画面。任何滋养灵魂的文字都是沾着大地的灵气,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
二
先生的散文写景,也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他写故乡“那一片片黄土,那一簇簇的桃海杏林,那一排排的桑柳榆槐,那条令人魂牵梦绕的故乡河,那夜半飘来阵阵清香和蛙鸣的荷塘,当田野上一齐萌出叶芽,长出遍野的苦菜花,油菜花。”“大朵大朵的彩蝶翩翩起舞,后面时常会跟着几只嗡嗡细语的蜜蜂,大的,小的,黑黄花的,黄的,偶尔也会有一两只红色的,更有一种像羞涩少女似腰儿细长的蜂儿。”我竟如临其境,那蝴蝶、蜜蜂好似就在我的眼前飞,蜜蜂是万万不敢抓的,可很想伸手去抓那翩飞的蝴蝶。不似薛宝钗蹑手蹑脚地扑蝴蝶,而是满心欢喜地想盈握一把作家故乡的味道。 于是乎,我又跟随先生《捉蜻蜓》于其中。
在余光中先生的《江南遂想起》一文中,余先生以满含深情的笔触写了对故乡江南的殷殷之情,“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儿时的段先生又是如何捉蜻蜓于故乡的河流中呢?“那大脑袋的蜻蜓上下左右,前飞倒转。玩着玩着还来它个蜻蜓三点水”。我是农村的孩子,深知这种对蜻蜓姿态的描写,太形象不过了。
好一个先生:“悄悄地潜入水底,鳄鱼般的只留两只眼睛盯着它,顺手摘了片大荷叶扣在脑袋上。我把手伸出去,一点一点,再一点点,猛地一下,将大脑袋“夫妻”捉入了水中”。好一幅乡村童趣图。
先生的散文极富画面感。我的文字并不好,甚至很匮乏,我也没有资格对谁的文字品头论足,我只是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写一写心里的话。
三
读先生的《荷塘晚歌》,使我很自然而然地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朱自清先生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极美,还记得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就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婉约的,灵动的,带着淡淡的忧伤,恰似一个从古诗词走出来的典雅女子。而段先生故乡的荷塘则是:“岸边是垂柳依依,水中是满目的绿叶香荷,星星点点的荷花有一种独特之美,微风送拂,沁如心脾的不独有莲香,更有那送入耳畔的清脆蛙鸣声”。月色是这样的,“一大片土地开始通红,静极了,是月在诞生。月又大又圆,满满当当,它的光先染了故乡那边的黄土,又染了那片荷塘,再染了那一荷塘的叶根茎蕊,从叶到根,染了所有的声籁”。
这是一幅何其美妙的图画,其意境是那般恬淡、悠远、静穆。先生对故乡的柳、荷塘等自然美景的感悟,不正流露了他对乡土的沉迷与挚爱吗?他的荷塘月色像是一位沉静成熟的食人间烟火,却不染尘世污浊的散发着浓浓生活气息的女人,有着小女孩的可人,少妇的风情,还有中年女人的内敛,也是极美的。与朱自清先生所不同的是,朱先生身处那样的旧中国,对现实不满,想超脱又不能,挣扎徘徊的心理,而段先生如今身处开放的中国,繁荣昌盛的中国,文中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怀。他通过对荷塘青蛙的多到少再到多,阐述了环保的重要性,使得文章不流于空泛,让读者在领略荷塘美景后,向往大自然,重视我们的家园不受化学污染及人为的侵害。先生在对乡土世界的回望中,通过回忆儿时的趣事,故乡的风景,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情境。试想,写文章当如此吧,发挥文字的魔力和文学的力量,唤醒人们对自然家园保护的意识。
四
先生曾是一名军人。他的文字有着军人的铿锵,他的血液里渗透着军人的情怀,在散文《从军男儿》一文中,作者写他参军与母亲送行的故事,一步一步的前行,一点一点的离别,对母亲的认识与爱呼之欲出,又铭记于心。阿紫在《娘的那扇窗》里写道:娘一挥手,我就去了远方,我把故乡背上,故乡很沉。 先生的故乡从此伴随着他远行的脚步,在他的脑海里千萦百绕,就像故乡的子牙河,九曲十八弯,金波荡漾,无法忘怀。我们常说,言为心声,爱写文字的人在他的文字里,总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作者的真实想法。读段先生的文字,我猜想儿时的先生定是一个顽皮的小男孩。你看他捉蜻蜓,捉鱼,扎猛子……无所不会,无所不能。那个时代的我们没有手机,没有Wi-Fi,没有电脑,可也一样玩得高兴,好玩的事儿多着呢!并不觉得童年是枯燥无味的,相反,有那么多的童年趣事丰盈着我们的记忆。
长大后的先生也是一位热血男儿,有责任心,有担当。
在《冬日看海》一文中,先生写春节去看战友在列车上与一老一小相遇的经历,从一开始对老人的反感到后来得知真相(老人的儿子也是军人,在救灾中牺牲了,孙女又患了不治之症,临别老人家带她给她父亲上坟,了结她看海的心愿)。此时,先生哽咽,心颤不已,拿出所有的零食,一整条烟,身上穿的大衣悉数送与老人与小女孩。现实里,我们听多了看多了各种令人心寒的事件,其实在淡漠的眼神里,我们的内心都是多么渴望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捧成心底的暖。
感谢先生的笔墨与真情。朴实自然的文字,一样震撼我们的心灵。
我曾在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中,看到作者写的这句话“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成了我的客栈了。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刹那泪水夺眶而出。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惊心动魄的语言,却是那么深深地、深深地撞击着我的灵魂。
我做不到大师的超然、淡定与脱俗。红尘陌上,我只是一个喜爱在文字中行走的女子,闲时捡几个字,写几篇小文,溜溜哒哒在文字的世界里敲打着自己的灵魂。而段先生的散文则不同,常常无意识流露出作家超然淡泊的生活态度,在生活中提炼文字,在文字里升华生活。生命有尽头,而文字无归期。
2022年仲夏于夷陵龙泉小镇
一
明月别枝惊鹤,清风半夜蝉鸣;荷花乡里话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部队十几年了,梦牵魂绕的一直是家乡的荷塘和那荷塘中的蛙声片片。许是参军后,一直生活在大都市的缘故吧,每当听到或看到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仿佛自己又置身于了故乡的荷塘月色之中。
故乡多水,沟渠纵横,而村南那片草木环抱下的荷塘,更是构成了一幅满是田园美景的生机秀色。荷塘岸边是垂柳依依,水中是满目的绿叶香荷,星星点点的荷花有一种独特之美,出污泥而不染,使人看了如醉如痴。微风送拂,沁人心脾的不独有莲香,更有那送入耳畔的片片清脆蛙鸣声。火热的日头落山时,那些急不可待的蛙儿们或趴在荷叶上,或在荷塘边的水草窝旁,用“鼓”的发亮的腮帮“呱呱”地叫个不停,意在欢庆夜幕的降临,也在提醒人们别忘却它们的存在。坐在门前庭院纳凉的村人们各自不停地摇着手里的大蒲扇,有一句没一句地唠着家常,那由远而近从荷塘里传来的片片蛙鸣划破暮色,萦绕回荡,让人体觉到乡村夏日的清爽和宁静。
劳累一天的村人们总是在蛙声的陪伴中渐入梦境,又时常在蛙鸣声中被唤醒。听惯了蛙声的村人们要是哪一天听不到蛙鸣了,反而倒觉得心中缺少些什么。
二
幼年时代,我常和故乡的一些调皮鬼儿们在荷塘里追逐戏闹直至夕阳下。待年岁稍长时,便少了些胡疯乱玩。清晨,日头还在沉睡,我便早已收拾停当,提着一只竹篓,扛着一根自制的鱼竿,和一群嘎小子去荷塘钓鱼了。
我们头顶一片荷叶,嘴噙着一瓣馨香的莲子,在荷塘岸边,或坐或站,光着脚板,踏着岸边潮润的大地,以少年难得的耐心和毅力与荷塘里的鱼儿周旋着。 不过,偶尔也会有失控耐心的时候。鱼儿不上钩,便索性用鱼竿击打水面,溅起一片片水花,落在硕大的荷叶上滚来滚去,在日头的照耀下,犹如一粒粒晶莹的珍珠。如此的一折腾,鱼儿更不上钩了,相反,那大的动静倒是把正在打盹儿的蛙儿们惊醒了。睡眼朦胧中,它们一个个争相恐跃着蹦进荷塘,趴在水面上,只露出小半个脑袋,叫得声音不再是呱呱的,而是软绵绵的,如同受了惊吓的幼儿般一抽一噎的。
有一次,我问伙伴阿三长大了要干啥?没志气的阿三说,不想上学了,挣钱好长大了娶媳妇儿。我笑阿三没出息,便用劲地摔打着鱼竿,刹时溅起荷叶上更多的“珍珠”来。我对阿三说,这么多的珍珠,你讨个老婆吧!也就甭去挣钱了。在后来我们玩的游戏中,就多了用荷叶把邻家的小女孩打扮得荷花仙子似的,让她和阿三“成亲”。
三
荷花有禅意,自古不染尘。
故乡的荷塘,有多少荷叶就有多少美丽的记忆,有多少荷花就有多少美丽的憧憬。我曾多次游览过泉城济南的大明湖,也游过京城那风景秀美如歌的颐和园,但在我心目中。它们却始终无法和家乡小荷塘相比的。
故乡的荷塘虽小,但她的接天莲叶很大很大,大得像一幅绿伞。荷塘的映日荷花香甜,能一直甜到你的心坎里。荷塘的流水很清,常常能流进我不眠的思乡梦中。
曾几何时,养鸭子养大鹅成了白马河乡村最兴旺的一种副业。
每当暮色降临,那些成群结队的养鸭人,便脖子上挂着电棒子,一手举着钎子,一手提着条缝制过的袋子,开始了残忍的捕蛙行动。一宿下来,那编制的袋子都沉甸甸的,一只只蛙儿就这样惨死在养鸭人的手里,成了幼鸭的口中美食。
人为的大肆捕杀,使故乡蛙儿的数量越来越少,人们再也难以听到入夜后那脆耳的蛙鸣,相反的,大洼庄稼地里的害虫越来越多了。
害虫多了,村人们又采取了更为疯狂的灭害行为,一瓶瓶剧毒农药的投入使用,也给蛙儿们带来了灭顶之灾。时常能瞅见三三两两的蛙儿翻着肚皮,漂浮在荷塘边。昔日的片片蛙叫声渐渐消逝,飘香的荷塘也变得沉寂起来,失去了往日的喧嚣……
后来,我穿上了军装,踏上了从军路。命运的安排使我从军后一直在城市里,以致再无缘听到蛙儿的叫声了。
四
在军校的第一个假期,我踏上了回乡之路。
故乡的夜静极了,只有月在诞生。
月,又大又圆,满满当当。它的光,先染了故乡那片黄土,又染了那片荷塘,再染了那一荷塘的叶根茎蕊,从叶到根,染了所有的声籁。一大片土地开始吐红。从哪里漏出一丝风?是一丝凉风。半夜间,躺在老屋的土炕上,恍惚间又听到了儿时那特别熟悉的蛙鸣。那一声蛙鸣响亮的如振响的银器,划过原野的翅膀。这可是久违了的声音,莫不是在做梦吧?睁开睡眼,屏息聆听,是真的!而且叫得那么密,那么欢,那么清晰。
无声的流水忽然拨响了,所有的心怀一下子亮了。
村庄,该打开的窗子都打开了。掀开搭在身上的夹被,我拿起个电棒子,拉开院门,径直往院外的荷塘走去。顺着电棒子照射的光柱,一只、两只、三只……那一只只硕大的蛙儿亮着明眸,或“坐”在大荷叶上,或趴在水上,鼓腮阔嘴,随处可见。电棒子的光线射过,只听“扑通”一声落水声,随后便惊起了一片的“扑通”声。
月,在荷塘的上游,满塘的波光。这静谧的时刻,静谧的画,静谧的景。树浸在荷塘里,荷花浸在荷塘里,荷塘是一幅画。千条柳丝垂一轮水淋淋的月,柳丝的帘里,绿荷的帘里,是谁在浣发?黑发垂进荷塘里,比满塘的荷花更美。风的轻摇,使柳帘,荷帘里人影摇荡,月摇荡,塘摇荡,荷影摇荡,蛙儿摇荡。
娘。塘里的蛙咋又多了?我问月色中随后而来的娘。
这几年,人们日子好过了,也大都晓得蛙儿的益处了,就不再捉他们喂鸭子哩!乡里每年各村的宣传,还对滥捕蛙儿的人重罚。而今,低毒农药也普及推广了,使蛙儿们降低了毒害,蛙儿们的生存环境好了,蛙儿也就多了呗。娘说。
望着娘,我恍然大悟。是啊!生存环境好了,蛙儿也就多了。蛙儿多了,乡村的夏夜又会在蛙鸣的点缀下显得喧嚣和热闹起来了。
五
黄昏,我又来到了荷塘岸边。当年钓鱼坐的一块土坎上坐着一个看书的青年后生。
那不是阿三吗?
阿三看得是那么认真。一只调皮的蛙儿趴在他的脚旁,阿三口中说一句什么,蛙儿也跟着附合一声。走近了,才听清阿三口中读念得竟是英文:look look……
老天,小学没上完的阿三竟念得一口流利的英语,真是不可思议,令人费解啊!
按捺不住的好奇心驱使我走上前去。
一阵惊喜之后,阿三打开了话题。原来当年辍学之后,阿三出外打了几年工,学到了些手艺,也赚了些钱。他利用学到的手艺和赚到的钱在村里办了个莲藕加工厂。因生意做得好,阿三又重质量讲信誉,竟引来了外国人的青睐,要同他合资办厂。阿三说,他真后悔当初没好好念书,现在学起来真费劲。俺已报考了全国的高自考,俺有决心把英语的四级证书拿下来,多挣外国人的钱,为咱家乡出把子力。 望着阿三那自信的眼神,我相信他一定能成功。儿时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便戏谑道,伙计,媳妇娶了吗? 大丈夫,事业未成,何以为家,早着哩。俺还想出去学习莲藕的栽培技术,家乡变化日新月异,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会落伍的。阿三嘿嘿一笑。听了阿三的话,我的心弦似被一种无形的东西拨响了,是啥?一时间竟也说不清楚了。
六
残阳西坠半映山,荷如粉黛柳如烟。
时值盛夏的黄昏,夕阳已收敛去了最后一丝威力,天际也露出了一片火红,荷塘边垂柳依旧,而荷叶愈见风姿了。塘里的荷叶挤挤挨挨的,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荷花在它们的映衬下更显得超凡脱俗,玉立婷婷,像一群盛装仙子,似乎只要乐声一响,便会翩翩起舞。凉爽的晚风徐徐地吹起一群不知名的雀儿,欢快地归巢了。牧归的老牛已在荷塘边低头垂饮,而荷塘里的蛙儿也开始为故乡奏起一曲曲动人的晚歌。 一声、两声、三声……接着便是一片了。
蛙鸣声一浪高过一浪。愉悦常常出自内心,聆听着这天籁之声,如听仙乐,心旷神怡。我和阿三全无半点要走的意念,我们都仿佛沉醉在这晚风里,沉醉在这荷塘的暗香中,沉醉在蛙儿们的晚歌里。花开一季,心香一生。眼前荷塘里的那片晚霞,已不再如血。往深处看,是千朵万朵盛开的荷花,那儿是天堂。[1]
作者简介
晨曦,原名雷开艳,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