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草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荒漠草原是中国地理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字系统[1],直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其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可以说,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词解释
荒漠草原为草原中最旱生的类型,建群种由旱生丛生小禾草组成,常混生大量旱生小半灌木,并在群落中形成稳定的优势层片。荒漠草原属于自然带的一种,主要是受自然环境影响形成的。
荒漠草原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一类草原,是草原植被中最干旱的一类草原。在我国,荒漠草原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的京二线以西地区,如西苏旗等地。这类草原年降水量一般只有200毫米左右,生产力较低,平均每亩约455公斤。不过在这些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很有价值,发菜就是其中一种。荒漠草原地区生态环境严酷,放牧牛、绵羊都很困难,只有山羊、骆驼等可以生存。
地理位置处于大陆内部,年降水量≤200毫米。气候干燥,少雨,属于大陆气候。其次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不合理的放牧和开垦以及开采矿物,直接导致草原荒漠化的进程。荒漠草原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内部。如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就有荒漠草原分布。在荒漠草原以荒漠为主,生长的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叶小而少而且根深的植物。原因是叶小而少可以减少蒸发,根深可以充分吸取底下水分。草原化荒漠是一方面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比如说降水,水分蒸发度以及空气的湿润程度。更主要的是人类的活动起主导地位。草原化荒漠是在荒漠的自然基础上进行植树种草等人工改造,促使荒漠的程度减轻,逐渐转化为草原。
总的来说荒漠草原是自然条件起主导作用,是自然形成的,人类活动起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 ↑ 最古老的五种文字,搜狐,2019-11-09
- ↑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书将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搜狐,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