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范小青,女,江苏苏州市人。1978年初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担任文艺理论教学工作。1985年初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社会兼职: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省政协九届常委,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省第十届党代会代表。在2013年2月1日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通过为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

范小青
出生 1955年
上海松江
国籍 中国
教育程度  苏州大学中文系  
知名于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全国政协委员
知名作品 裤裆巷风流记》
《老岸》
《百日阳光》
《赤脚医生万泉河》等

目录

个人简介

范小青,女,1955年出生于上海松江。汉族,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文学创作一级。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

社会兼职: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省政协九届常委,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省第十届党代会代表。[2]

个人经历

  • 1969年底随父母下放到苏州吴江县农村,1974年高中毕业插队务农; 历任大队团支书、公社团委委员;
  • 1978年初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担任班团支书、校团委委员;
  •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 1982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校(现苏州大学)中文系,留校,担任文艺理论教学工作。
  • 1985年初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 1997年12月起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 2010年2月3日当选江苏省作协主席。 江苏省第七、八届政协委员,江苏省青联第七届副主席。
  • 2013年2月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吴中名贤谱》 苏 文 编绘

范小青的文字中,能够读出她对其笔下那些农民的偏爱,她是带着浓厚感情写出这些人物的

善良质朴与小聪明。她承认自己很喜欢《赤脚医生万泉和》中的农民角色:"故事的大背景和人物生活的大环境是有参照的,但人物本身大多没有什么生活原型,是虚构的。每个人物身上都凝聚着我的农村生活经历,也包含我现在与农村的很多联系。唯一例外是书中的马莉,这个人物有些像我自己,她是下放干部的女儿,我也是,她后来回城,又创业,我也回到苏州。她的年龄和我也差不多,不过她和我回城后的经历并不相同。"范小青用细腻又平和的笔触娓娓诉说着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即使书中隐含着不短的时间跨度,人物历经几个时代,却依旧不见所谓宏大叙事与表象上的深邃主题,其实这也是她一贯的写作风格,"我从来不会写也不习惯写惊天动地的人物和事件,更愿意在平淡的叙述中带给读者阅读的韵味,这也是我的文学追求"。 [3] 置身如今这个文学日益边缘化的时代,范小青更加强调作家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时代已经很浮躁,人心也显得烦乱,作家更需要保持冷静,这样才能清醒地看待这个社会,清醒地创作。生活中哪怕有些身不由己的情形,但写作的心态始终都要坚持平和。"她担任编剧的电视连续剧《费家有女》曾获得不俗反响,目《赤脚医生万泉和》的电视改编权已被某公司买下,她也将是编剧之一(负责最后一稿),记者问及她如何看待自己一手写小说一手写电视剧,她坦率做答:"我不算是影视圈子的人,虽然我写过电视剧。写电视剧终归和写小说不一样,写小说的时候我的内心可以很自由,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而写电视剧要听老板的(笑),投资人的很多意见同文学不相干,甚至相反。这就是作家写电视剧的痛苦。我对此很警惕,尽量少写,毕竟我的主业是写小说。"

作为江苏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于文于事于人,范小青都已经进入了圆熟而巅峰的境界。然而因为坦荡,范小青的圆熟里又有着某种天真的意味。她在冷静剖析事物人情肌理的同时,又得心应手地使用着天性里的松弛与漫漶。这使得她的天真显得很大,并且有力量。这也显得范小青其人在一如既往的亲切细腻以外,又产生了一种焕然一新的质感。写作其实真是需要天真的。没有对人性的信念,没有对存在之秘密的好奇之心,漫长而持续的写作是难以想象的。需要很大的天真,大到把自己都骗过去、把丝缎上的虱子都骗过去的天真。凭借天性,依靠悟性,范小青成功地处理了一个作家身上简单与复杂的关系,一个作家与世界的关系,与苦难的关系,与关系的关系……于此同时,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她贯穿始终的饱满情绪---因为说到底,写作的秘密正来自于此。正是这种海底波纹般持续不断的感动与激情,让她克服成长与岁月里不可能不存在的磕磕绊绊,带着一种夏花般的美丽与天真,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今天。 [4]

个人思想

寻求文学的真谛

在谈及当下社会中纷繁复杂的文学和文化现象时,范小青认为无论现象多么的变幻万千,都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范小青举了"国学热"的例子,她认为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着丰富的精神财富,新中国建立后在短时间内曾试图建立起"精神家园",如"雷锋"就是那个时代的道德标志。可后来历次错误的政治运动将这个初建的"精神家园"破坏殆尽,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来,财富是增多了,可我们的精神世界还是很迷茫,中国传统的道德底线一次次被冲破,国人忍不住要问我们到底是怎么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到底在哪?"国学热"的兴盛正是迎合了这一广泛的社会心理。范小青说:"于丹讲述的正误不是关键,关键是要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寻求精神和心灵上的帮助。即使你在短暂的一霎那间被感动,那也是很有意义的。" [5]

坚持纯文学的品格

范小青在谈及纯文学在商品经济中所处的尴尬地位时,不无感慨地说如今连中文系的学生都不读当代的长篇小说了,相对于网络文学、青春文,纯文学已无可争议地被边缘化了。但同时她也强调纯文学是精神产品,不是简单的商品,所以纯文学要坚持自己的品格。快节奏的网络文学对语言文字的打磨和对文学品质的坚持有所松懈。网络文学的发展向传统的作家提出了新命题:纯文学如何应对讲究包装、速度和经济效益的潮流?坚持品格和赢得市场是否背道而驰?在哪里可以寻找平衡点?范小青坚持纯文学的阅读意义非凡。她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即使最小的感动长期聚集也能产生强大的气场,这种隽永的阅读经验能长久地存于记忆中。即使是睡前的短暂阅读,也能成为枕边的瑰宝,温暖人心。 [6]

政协委员

保障教育公平

需要在政策上对农民工子女有所倾斜范小青虽是第一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却早已把提案准备充分。这位擅长写苏州情绪的

女作家心怀民生,亲自去苏州周边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深入调查,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写入提案。范小青委员观察到,如今,教育的两级分化问题比较突出。大家一般都关注重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各种评估,往往忽视了农民工子弟学校。她认为"雪中送炭远远比锦上添花更重要。"她说,自己很早就关注到了城市里的农民工这一"边缘群体",他们人在城里,但是由于生活的现实压力,子女很难与城里的孩子一样受到平等的教育。农民工是城市里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子女,离开家乡农村,来到新奇的大城市,往往与他们的同龄人显得格格不入。而当下遍布苏州市郊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大都由农民工自己开办。有的学校即使取得了合法的办学资质,但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这些孩子的升学率也不列入当地教育部门的考核范围,令范小青对这些孩子们的未来颇为担忧。

范小青希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引起社会的重视,相关部门应出台适用政策,将这一问题纳入规范。她呼吁,可以从家乡苏州这样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做起,不仅要保障教育公平,还要在政策上对农民工子弟有所倾斜,使他们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在调查中,范小青发现在一些条件较好的乡镇企业,已经开始聘请一些离退休知识分子给孩子们去讲课,这至少比农民工自己"赶鸭子上架"要好的多。

作家给穷孩子上课

范小青两个月前刚出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她经常和作家们聊天,鼓励大家深入到农民工群体中体验生活。她表示,应当组织专业作家去给孩子们上一堂语文课。范小青认为,这对作家和农民工子弟双方都有好处。因为作家讲授的语文课,肯定和一般的老师有所不同,或许孩子们的心灵就此产生变化。尤其对于农民工的子女来说,身处相对弱势的群体环境中,更需要文学的甘露来浇灌他们,开启心窗。"至少,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是在关注、关心、关怀他们。"与此同时,专业作家也可以因此体验到做一名农民工子弟老师的甘苦。"只有让更多的作家深入下去,贴近生活,感受民生,才能写出活生生的,符合大时代需要的作品。"

提高纯文学类刊物的稿酬

这样可以鼓励青年作者投身创作

范小青描写农民工题材的短篇小说《城乡简史》,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作为当代著名女作家,范小青委员不忘为作家们纳言献策。同年3月4日,她刚听了山西省副省长、著名作家张平的发言,讲"当代商品经济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范小青觉得能有机会在会上向同行学习、交流,机会很难得,她将把会上的收获带回江苏,进一步推动江苏作家的纯文学创作。她说,现"纯文学热"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家情愿去看粗制滥造的电视剧,也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个短篇小说。其实,纯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得有一拨小众人群去阅读纯文学类刊物。我们作协是在扶持,但是文学产业化的冲击力不可小视,作者们已经很少能静下心来细读作品了。中文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几乎找不到专业写作的。'没时间'、'稿费实在太低'、'开始想写,慢慢的也为生活所制约'已成为青年作者的普遍烦恼。"

针对这一现象,范小青建议,应当出台适应时代发展的稿酬标准,并出台相应政策,保证纯文学类刊物编辑的收入。纯文学类刊物也应自找门路,巧妙与市场融合。比如,她担任主编的《苏州杂志》,将一些古镇风景做上封二封三,既不破坏老牌杂志的阅读品味,又多了广告收入。"为了杂志的的生存,还是该有放下作家架子,厚着脸皮的时候。唯有如此,才能保障纯文学类刊物的生存发展,有更多的青年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到纯文学创作中。"

人物评价

范小青看上去绝对不像一个阅世颇深的人。她从不凌驾于这个世界之上。因此,她对生活从来没有那种洞彻秘密后的藐视和不敬。她只是走近日常生活,用自然而平静的目光打量现实中的一切,然后将一个物语的世界说给我们听,让我们从中体会世界的真相。范小青确实是个洞悉人生秘密的作家。这话看似平易,其实是个相当高的标准。人们衡量一个优秀的作家,标准之一,就是他(她)是否能够提供对于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解释。范小青写过很多关于江南、小巷、古城、日常生活的小说,写得淡,并不曲折,没有现在流行的那种急吼吼的感觉。或许有人会觉得不太过瘾。但是,这也许就是范小青所要表达的独特。 如果这个世界上存在两类作家,在生存的精彩、复杂、持续而又残酷的纠葛中,一类是解决了的,一类是未曾解决的。范小青则凭借她最根本的善意与信念,凭借来自天然、真实的力量,穿越蛛网密布、纵横错杂的"关系万千",而成为了前一种。

视频

[7]

本段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 天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 老岸》北京十月出版社1992年版
  • 费家有女》(与人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 女同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文集

  • 看客》群众出版社1994年版
  • 还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散文随笔

长篇报告文学

虎丘山下一渔村》(与人合作)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获奖记录

  • 2018年3月,凭借作品《碎片》获得第五届汪曾祺文学奖。[8]

文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