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苗圃(幽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苗圃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苗圃中国当代作家幽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苗圃

我们村的东边是个麦场,旁边有个水井。跨过边上的小渠道,隔着两,三米的距离,就是苗圃高高的围墙,里面是一个大果树园

据说部队驻扎的时候,称谓卫校。部队走后,称苗圃,用来培育,种植树苗,属县林业局管辖。但直到现在很多人依然称呼卫校,看来这个名字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沿着大路左拐,有个篮球场,西边是个大铁门,里面是苗圃的家属院,一排排的瓦房,座北朝南。篮球场的东边有一口水井,旁边的地里生长着很多苜蓿,据说是部队在的时侯种植的。

从我记事起,奶奶踮着小脚牵着我的手去那里薅苜蓿。果园里的树枝旁逸斜出,我站在墙脚,仰头观望,觉得围墙是那么的高大,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奶奶站在路边慈爱地望着我。

奶奶说我小的时侯,我妈去生产队地里劳动,她每天要抱着我到地里让我妈给我喂奶,都是解放军叔叔帮她抱到地里,等我吃饱了奶,又把我抱回家。我思忖着大概是苗圃里的解放军。

长大以后,我和伙伴们相约去那里薅苜蓿。我们去的时候,偶尔也会碰到村里的女人们也在薅苜蓿,我们就和大人们一起薅,一边听她们说说笑笑地谈论着家长里短的事。

苗圃里大大小小有五,六个园子。果树园和千亩树苗园,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那两个园子相邻着,一个在路的左边,一个在路的右边, 那个千亩树苗园夯土版筑的围墙绵延很长。 树苗园里有核桃树,杏子树。那里有牛羊爱吃的野草,猪喜欢吃的野菜。地里栽植着桐树,白杨,沙柳等树苗,田梗上生长着茂密的野草。

白杨树的幼苗长得笔直挺拔,挤挤挨挨,密密麻麻,遮住人的视线,一望无垠。那些地里的野菜很少,得不到充足的阳光照射,一般长得很纤细。

沙柳地和桐木地里的幼苗长得低矮,稀疏,野菜很多。像苦菜,灰灰菜,旋花,长得肥硕嫩绿, 是家畜爱吃的食料。我们去时,职工们在田埂上监督我们小孩子,以免把幼苗弄断。有时候也会偶遇村里的几个女人也在拾猪草,我们就在一块地里拾。她们一边和职工们聊着天,不大会儿,一块地里的野菜被我们铲除得干干净净。

有时候去拾猪菜,看见树苗园子的大铁门紧闭着,我们就从土墙上翻越进去。日积月累,墙头上磨出了一个豁口。

树苗园里有两棵巨大的核桃树,遮天蔽日,挺拔繁茂,树身两个小孩都合抱不过来。村里人传说哪里有鬼神出没,核桃树被雷劈过,还落了陨石。看着核桃树安然无恙,我们小孩子们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但到晚上是万万不敢去的。

核桃树的北边有两,三间瓦房。有时候我们去拾猪菜,看见职工和村里的几个女人在那间小房子里面嘻嘻哈哈地说笑。

我大姨夫在林业局工作。我五,六岁时,举家调到了苗圃里。那天大姨妈来到我家后,领着我去苗圃。

大姨妈坐在办公室里的一张沙发上,我站在她前面,她用双臂搂着我。那个领导模样的人和大姨妈谈着话,最后问我是谁,几岁了,大姨妈答复那个人。

大姨妈家住在最后一排,房子前面种的蔬菜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从夏天到秋天硕果累累。

家属院的西边有个小门,出了小门,南边有个木珊栏,进入到那个大果树院里。紧靠着果树园的墙角根有一个大共厕,一边是男厕,一边是女厕。

那次大姨妈带我去果树园,她和苗圃里的职工家属们蹲在地里,手里拿着一把小铲子一同锄草,她们一边兴致勃勃地谈着话。

冬天,我和表姐们去果树园里游玩,见树枝上挂着几片稀稀拉拉的枯叶,高处的枝桠上吊着几个干枯的苹果,树底下堆积着一层焦黄的落叶。

大表哥属蛇,长得白白净净,对我的影响是很用功。每天清晨,他站在家属院西墙根一间低矮的房顶上,全神贯注地吹着笛子。后来大表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兰州军区文工团工作。婚后有了一个女儿,去了北京,一直定居在哪里。近三十年我都没有见过他。

表姐和三姨,小姨年龄相仿,她们经常领着我在苗圃里玩耍。晚上大姨妈家睡不下,我们就到办公室里去就寝。办公室在家属院最前面一排,里面很宽大,西边有一间房子,我们就睡在房间里的那张大床上。表姐毕业后分配在县税务局工作。

二表哥比我大一岁,少言寡语,有点腼腆。杏子熟的时侯,大姨妈叮嘱我和二表哥去树苗园子里摘杏子。表哥和我来到那几棵高大的杏树下面,高处的够不着,他就用一根粗长的棍子敲打树上的杏子,我在地上捡拾。二表哥大学毕业后去了山东工作,一直长居在哪里。

苗圃里的职工不多,大概有一,二十个。

其中有个叫田兴的,中等身材,走起路来大步流星,甩着手。那是他二十出头,正是意气奋发的年纪,对工作认真负责。我们小孩子经常去果树园里偷摘果实,他没少追赶过,在后面一边追赶,一边骂骂咧咧。

我是个胆小的人,去偷摘果实时,经常给别人望风,战战兢兢地守在外面,提心吊胆地捏着一把汗。果树园的土围墙很高,男孩子们能攀爬上去,女孩子就从下面的那个排水沟里钻进去。他们进去以后,把从树上摘的果实从墙头投掷到外面,我们小一点的孩子在外面捡拾。

有一次我也从那个排水沟里钻进去了,我不会爬树,从苹果树低处的枝桠上摘了几个,心里慌慌张张,急不可待地爬了出来。

我被刘大鹏追赶过一次。那次我和几个小孩子们到树苗园子里去摘核桃,被他发觉了。我们见他走来,撒腿就跑,他大喝一声,气急败坏地在后面追赶,吓得我们心惊胆跳,一路狂奔,身后传来小孩子们的哭喊声。直到村口,还是上气不接下气的惊魂不定。

一个雨后初霁的天气,我和梅兰姑姑进入到树苗院子里,正在聚精会神地用石块投掷树上的核桃。听到动静,扭头一看,有个职工肩上斜挎着包,双手插在腰上,正在饶有兴致地看着我们,好像是刚从水沟里走上来的样子,我俩撒腿就跑,那个职工并没有追赶我们。

后来天兴结婚了,他把老婆带到了苗圃里。他老婆中等身材,微胖,一条粗长的麻花辫从脑后一直垂到胯下,走起路来袅娜娉婷。他和他老婆从我们身边走过时,我们一边赞叹,一边用羡慕的眼光在背后望着他老婆的那条麻花辫。

苗圃里有一个姓朱的职工,是我们当地人,瘦高个子。他有个妹妹叫朱桃花,当时正在读高中。有一次来到苗圃后,和高大帅气的刘大鹏一见钟情,很快辍学便结了婚。

那时候没有电视,刘大鹏结婚时买了一台。一到晚上,村里人就到他家去看电视。刘大鹏干脆把电视搬到了外面,让大家看。那时候电视还是黑白的,闪烁着雪花,但人们看的聚精会神,津津有味。记得看的有电视连续剧《马本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让人看了热血沸腾,怒火中烧,给人以很深的爱国主义启迪。还有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不由自主地对身患绝症的幸子顿生怜悯之心。后来我们家也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村里人就到我们家的庭院中观看。

村里人传言刘大鹏和他老婆感情不和,有了两个孩子,经常吵架,刘大鹏还动手打朱桃花。而后不久他们离婚了,又传来刘大鹏再婚的消息。

还有一个姓铁的职工,也是二十来岁,儒雅寡言,从不追赶小孩子们。他和田兴,刘大鹏经常到村里闲逛。

我上初中时,昌梅姨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苗圃里。她是我姨奶的女儿。下班后,她经常来我家和我妈聊天,有时候我放学回来看见她们在厨房里忙碌。两年后,昌梅姨离开苗圃调到了县城里。

祁贵健是我的初中同学,他在班级里沉默寡言,一直坐在我的后面。我们每天上学走在同一条路上,但没有说过几次话。他哥叫贵山,考上大学,教了书。他弟弟叫贵康,是我妹妹的同学。 祁贵健的父亲中等身材,微胖,很健谈,喜欢和我们小孩子们开玩笑。有一次我和大姐姐们到苗圃的水井里去挑水,我用扁担勾住水桶往水里投,提水上来的时候,他父亲开玩笑,窘得我脸红脖子粗。不幸的是他父亲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英年早逝了。

前些年,我在县城街道上闲逛,进入到了一个离住处不远的小区里,一个人正坐在亭廊下面的椅子上。旁边有两个老太婆在闲聊,其中一个是贵健的母亲,她一眼认出了我,还说起了我的母亲,说我和母亲长得极像。我问起祁贵健的近况,她说已经离婚了,一直在外面打工,极少回家。

我还碰见祁贵健的哥哥和嫂子抱着孩子在街上行走,看来住在附近。听我妹妹说他弟弟在县城某个小区当了保安。

后来有人加我微信,寒暄几句,我看着他的头像怎么也没有认出来,就问初中群里的同学们,才知晓是祁贵健。二十多年不见,他长高了,变化很大,戴着一副近视眼镜。

从聊天中我得知他在工地上打工,大概是开着皮卡车采购一些物品。闲暇时和我隔三差五的聊天,过了一段时间又说不干工地上的活了,再婚了,在县城开了一家小饭店。

那次我回乡,和女儿在隔壁饭店吃饭,出来从贵健的饭店门口经过,扭头看了一下,恰好他从里面看到了我,急忙走了出来。到他饭店里,见他弟弟正在忙活,给他帮衬,他老婆在洗碗。 王吉成和我是高中同学,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话,他有个姐姐叫王春梅,和我表姐年龄相仿,她们一起经常在苗圃里玩耍。他母亲是职工家属。

我上一,二年级的时候,和朱英梅是同学。她父亲是苗圃里的职工,个子很高。朱英梅长得眉清目秀,说话细声细语,我们是好朋友。我们上二年级的时候,她的弟弟朱英福上一年级。

我们的学校是村里水井旁边的那个四合院子,当时德山爷是我们的老师。还有个老师叫王忠国,是附近农场的。他俩教一,二年级全部的课程,升入三年级,我们就到美一小学去上学。

我姑奶和我在同村,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听她说朱英梅已经出家当了尼姑。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朱英梅为什么当尼姑。

生活条件好了以后,再没有人到苗圃里去割草,拾猪菜了。渐渐地,牛、骡子和驴也在村里面消失无踪了,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耕种土地。

没有农药的时候,苗圃的职工们来雇用村里的女人们去给他们锄草,他们付与报酬。后来苗圃里的职工们陆陆续续地离开了,村里人也少人问津苗圃了。

如今苗圃里已经没有了职工,那些房屋被夷为平地,已今非昔比。听说有个人承包了那里的地。

时光白驹过隙,岁月似水流年。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以及昔日有关苗圃的情景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仿若一瓶陈年的佳酿,回味悠长,醇香依旧。[1]

作者简介

幽兰,原名宋亚兰,土族,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人,现居山西运城。喜爱散文写作,在多家杂志和新媒体发表作品,获得了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