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第二次中东战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重定向自苏伊士运河战争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二次中东战争,也称苏伊士运河危机、苏伊士运河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是一次于1956年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当时埃及英国法国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接合: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让以色列船只得以通航[1]

起源

埃及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它的苏伊士运河曾由英国和法国共同管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运河的战略意义重大,一旦控制苏伊士运河就可以控制整个东地中海中东地区,战争中英军控制了该运河。1947年英国军队从运河撤兵,次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之后不久爆发了以阿战争,以色列获得胜利。

1952年,埃及军队的军官们发动政变,推翻了法鲁克国王的君主政权。新政府抛弃了旧政府亲西方的政策,实行阿拉伯民族主义政策,这导致了西方国家和以色列开始因苏伊士运河而与埃及发生争端。

1956年,以色列和埃及的矛盾升级,由迦玛尔·阿卜杜尔·纳赛尔总统领导的埃及政府于是关闭了亚喀巴湾,阻止以色列船只使用苏伊士运河。

另一方面,实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纳赛尔政府与西方国家渐行渐远,公开反对英国在中东建立的军事组织巴格达公约,并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发展亲密关系。1956年,因为埃及政府和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展贸易(埃及新的军事领导人决定进行军事现代化,西方国家拒绝出售,于是埃及决定通过捷克斯洛伐克间接向苏联购买军火)这引起美国方面的不满,遂于1956年7月19日宣布停止向埃及提供援助修建阿斯旺水坝。

1956年7月26日,纳塞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通过运河的收入来独自修建阿斯旺水坝。由于苏伊士运河是欧洲国家到东方贸易的重要航道,而且英国企业银行拥有苏伊士运河公司41%的股份,法国拥有52%的股份,但是此公司注册为埃及公司。此举等同把英国在此运河所拥有将近一半的资产给剥夺,纳塞尔的决定引起英法两国的极度不满。

在埃及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后,英法开始准备军事介入,并利用以色列为翘板。以色列后来提议加入英法的军事介入。其主要原因是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一项主要宗旨就是消灭以色列。这使得以色列非常担忧。10月份,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在巴黎郊外的塞弗尔举行了秘密会议并在10月24日达成秘密的三方协定。这次会议的详情直到多年之后才被曝光,而且会议的详悉记录已经被销毁。会议的三方制订了周密的重夺苏伊士运河的计划:首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岛发动袭击,然后英法两国介入,要求双方军队在苏伊士运河两岸停火,之后再由两国军队进驻苏伊士运河区,从而达到接管苏伊士运河的目的。

侵略

10月29日,以色列不宣而战,几个小时后英法出于运河航运安全发表了最后通牒,(要求两国立即停火,并从运河两岸各向后撤退10公里),以色列表面接受停火却继续入侵,两天后占领了加沙地带和整个西奈半岛,并迅速向运河区挺进。但纳塞尔总统拒绝英法的停火提议,从而为英法两国入侵埃及,夺取苏伊士运河并推翻纳塞尔政权提供了借口。10月31日,英法两国调动了100多艘舰艇,200余架飞机塞浦路斯、马耳他上起飞,对埃及进行轰炸并摧毁埃及空军力量。两国调动的飞机数量多得要临时启用一个已经没有保养的机场

11月5日,英军第三空降营的1,000多名伞兵在塞得港登陆,第42和第40皇家海军陆战队的2.2万名战士则占领了海滩,从而占领了运河部分地区,塞得港遭到巨大损害。在西奈的埃及主力军队不得不后撤保卫运河。 英法的主要目的是夺下运河,但是遭到了埃及军队和城市居民的强烈抵抗,并在街头进行了激烈的巷战。

米特拉山口战斗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时,由沙龙上校指挥的以色列第202伞兵旅,在西奈半岛中部米特拉山口空降,同时,该旅主力3000人,与米特拉山口的伞兵会合,进军运河[2]

阿布奥格拉战斗

以军为实现“中部突破”战术,以第38特遣队突袭阿布奥格拉。

视频

第二次中东战争 相关视频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战争
中东战争(上)

参考文献